李靜
摘 要:方言民俗是能夠彰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其可以更好的反映出文化的差別和變遷的軌跡。遼西方言就是東北方言的次方言,承載著遼西地域文化。本文將重點分析的是遼西方言的地域特點,結合著遼西方言民俗的基本特征,明確其傳承的文化內涵。
關鍵詞:遼西方言 民俗 地域特點
中圖分類號:H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3-0-01
方言及民俗存在著較為密切的聯系,方言本身就屬于民俗事項,同時也是其最為重要的內容,屬于地區民俗的載體及表現形式,是民俗文化得以傳承的重要媒介。遼西地區及華北地區毗鄰,屬于華北和東北地區十分重要的過渡地帶,因此其方言具有東北官話和北京官話的特征。遼西地域文化中包含著多種文化的相互交融,通過互相的滲透,使得語言彰顯出自身獨特的地域風格。
一、遼西方言民俗具有的融合性
不同的地區擁有著不同的文化,文化在實際形成的過程中,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遼西地區自然也是如此,其承載著豐厚的文化內涵[1]。在歷史的整體進程中,遼西地域文化包含了多個地區和多個民族的文化元素,通過多種文化的相互交融,人們的生活習慣及價值觀念等呈現出趨同的狀態,形成了具有特殊內涵的風土人情。
1.飲食類方言民俗
在遼西地區,多個地區及多種民族的飲食文化得以融合,在歷史上,正是因為“闖關東”的潮流,使得遼西地區受到了較大的影響,山東半島的很多飲食習俗得以發展,呈現出穩步融合的狀態。例如遼西當地的很多移民喜歡面食,因此更擅長多種面食的做法,受到不同民眾的影響,將具有特色的農作物,像是玉米和高粱等,制作出多種多樣的面食,這便出現了富有特色的面食。每逢冬季將至,遼西地區的人民都會蒸鍋餑餑,將其凍起來就可以隨時進食。各個地區及民族在相互融合的過程中呈現出相互滲透的趨勢。
2.婚嫁類方言民俗
遼西地區婚姻禮俗格外的講究,特別是農村地區,更是呈現多樣化,不同民族間存有共性也有個性。遼西地區的婚俗和中原地區相對比來說并未存在顯著差異,多少還是可以看出二者交融的點。遼西朝陽地區流行著“換盅兒”的習俗,這種習俗就是定親,其基本上存在于滿族婚俗中,婚俗中雙方父母相互的交換酒杯,由此示意定親,現階段“換盅兒”習俗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這也意味著多民族習俗的交融趨勢。
二、遼西方言民俗的典型農耕性
遼西地區屬于東北的重要部分,在多種生活方式相互交錯的情況下,遼西人民形成了獨樹一幟的生存意識形態。在農村地區,人們具有著非常濃厚的土地情結,其愿意固守家園,享受著知足常樂的生活狀態[2]。農耕文化也是導致遼西人民價值觀念受到束縛的重要因素,語言作為社會中非常關鍵的產物,所以誕生出的很多方言諺語彰顯出農耕性特點,這也反映出農耕文化的精致特征。
1.農業生產和諧性
只有真正的掌握因地制宜的方式方法,才能保證農作物更加穩定的生長。遼西地區具有特殊的地形地勢,其中涵蓋著山麓以上的山體,也有平坦谷地,在農業的生產實踐中,遼西人依照地域本身的環境及生態條件,總結出眾多的方言諺語,這些俗語均是遼西人的智慧結晶,彰顯出農耕文化的和諧特征。
2.農業生產精致性
部分方言俗語都能凸顯出農業生產的精耕細作,其中包含著土地整理及生產管理等多個方面的方言俗語。生產管理就是農業生產中較為重要的環節,其管理的水平會直接的影響到莊稼收成。隨著時代的變遷,關于收獲的方言詞語被人們賦予了不同的內涵,如遼西方言中的“打圓場”一說,就是調解糾紛的含義,但是在運用到遼西地區的農作物生產中,又是另外一層解讀。
三、遼西方言民俗的厚重文化性
1.團結互助
團結互助是遼西人較為典型的性格特征,其與地域文化存有著較為密切的聯系,在闖關東移民潮中,這種思想體現的淋漓盡致。對于遼西人民來說,團結互助就是十分重要的地域文化總結,可以凸顯出濃厚的鄉情及深厚友誼[3]。很多方言都能深刻的反映出遼西人的性格特征,傳遞出較為濃厚的生活氛圍。
2.自強勤儉
遼西人擁有著自強勤儉的優良傳統,屬于其高尚的品質。在遼西方言中,反映遼西人民自強勤儉“外頭有把摟錢耙子,家中有個錢裝匣子”“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等,這些全部體現出遼西人民的高尚品質,使其勤勞樸實的精神得以凸顯。
結語
本文重點分析的是遼西方言民俗的地域特點,通過慎重的結合遼西地區的實際情況,明確多種方言民俗的不同特征,在全面總結之后,清楚的認識到地域特點的存在。無論是文化、婚俗還是農業生產,遼西地區的方言民俗彰顯出的地域特征十分顯著,因此在不斷的探索軌跡中,可以清晰的認識到較為深厚的文化底蘊。
參考文獻
[1]王麗坤.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視閾下方言民俗的保護與傳承——以遼西方言民俗為例[J].文史博覽(理論),2014(12):62-63.
[2]王麗坤.遼西方言民俗的地域特點探析[J].文化學刊,2014(05):104-109.
[3]王麗坤,董麗娟.地域方言詞語蘊含的民俗文化——以遼西朝陽地區方言為例[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8(04):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