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通
摘 要:臭氧層空洞話題現已提高至關乎人類生死存亡的高度,而臭氧層空洞伴隨著許多的危害,其中全球氣候變暖便成了重中之重。就西北地區而言,陜南陜北有著明顯的氣候地域差異,陜南氣候溫熱潮濕,陜北氣候干燥且風沙較大,因其屬于中溫地區,年降水量相比之下要少很多。而全球變暖的問題出現后,旱災問題在陜北地區日益加重。
關鍵詞:陜北 干旱區 造林技術
中圖分類號:S7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3-0-01
就陜北地區而言,本來就是中溫地區,氣候干燥,最容易導致旱災的發生,而旱災將會對無論是農業、工業、還是我們自己來說都有著很大的影響,而抗旱造林的工作應該加速進行,需將隱患消除在萌芽狀態,以下便是對旱災的種類進行粗淺分析:
一、旱災危害
1.旱災對農業的影響
對于生活在最基層的廣大勞動人民來說,適宜的氣候和水源直接關乎著農作物的生產,而自然災害無疑對農作物來說是當頭棒喝,對農業生產無論收成還是經濟方面都會造成一定的傷害,致使農業發展產生懈怠。
而旱災,最大的問題就是缺水,水是萬物生存的根本,而農業生產又與水源息息相關,植物生長則會面臨重大難題,失水、暴曬,無法正常生長,甚至干死,對于農戶來說一年辛苦白白浪費,對于農業發展來說,嚴重打擊了農業生產的積極性。
2.旱災對工業的影響
旱災會伴隨著持續的高溫,用電的需求量會上升,干旱致使水資源快速缺失,水利發電癱瘓,全市電力供應缺口會加大,會導致限制用電的現象發生,大型企業將面臨停工的問題,導致工業生產無法正常運行,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長期處以高溫天氣下作業,工人很難保持良好的工作狀態,生產效率也會有所降低。
由于旱情的問題日益加劇,部分工人也會出現回家抗旱的情況,還有一部分工人不愿再高溫下進行作業,導致雇傭問題出現,用工難,而企業只有增加福利,提高工資來留住工人,對于企業來說,又是一筆資金需求,用工成本的增加導致運營成本的增加,而企業的效益也將會下跌,企業長此與往便會面臨破產等問題。
而高溫天氣下對于釀酒儲存類企業也將會大幅影響,增加風險系數,為保證安全的前提,企業不得不準備許多防暑降溫的措施,成本問題也會大大增加,導致不必要的損失。
3.自然災害對人類日常生活的影響
旱災指因氣候變化較大或不正常的高溫天氣下形成的氣象自然災害。一般指因高溫原因導致土壤水分不足,農作物水分平衡遭到破壞,從而導致農作物等發生銳減或者停產,導致容易引發饑荒。同時,旱災情況過于嚴重可以導致人類和動物植物因缺乏足夠的飲用水而死亡。此外,旱災后則容易發生蝗災,進而引發更嚴重的饑荒,導致社會動蕩。
干旱情況的加重會使人基本生活得不到保證,水資源短缺使人人心惶惶,如果加劇后發生蝗災會導致很多人流離失所,而人口變遷則會導致其他城市人口負荷較大,當地的生態環境也會發生巨大變化,很有可能再次重蹈覆轍,如果這種情況發生,人類的生活條件將受到巨大的限制。
二、陜北榆林抗旱造林技術對策及分析
榆林地處黃土高原地區,屬于北部城市,氣候干燥降水量少,而城市的北部是以風沙草灘為主體,南部是黃土丘陵溝壑地帶,生態環境復雜且氣候變化較大,干旱和沙塵等天氣常見,水土流失問題嚴重,是我國抗旱造林的重點區域,而在植樹造林的工作上,最大的問題就是種植的成活率低,因此必須采用抗旱造林的技術來改善植被成活率。
1.樹種選用
在抗旱造林的過程中,需要選用適合當地氣候環境的樹種,這是抗旱造林的根本所在。在榆林抗旱造林的過程中吸取了這方面的經驗,在含沙量較大的土地上選用松樹、沙柳等對沙土環境能夠快速適應的樹種;在山區則選擇油松、桑樹、紅葉李等耐干旱的樹種。通過科學的劃分土地之后,植被的成活率大大提高,而這種科學種植業讓植被更加容易管理,不僅降低了成本,并取得了防風固沙的成果,水土流失等問題也日益改善。
2.土地表皮及土壤處理
在抗旱造林的技術問題中,針對抗旱造林的地區應該制定準確可行的技術方案,主要是對黃土高原地區的土壤、地表等展開深入研究,造林應利用大魚鱗坑和穴狀整地方式,有條件的則利用梯田和水平階整地。如大魚鱗坑整地在坡度15°以上的還耕地,沙區可以利用小塊整地來進行植被種植,形成一邊整理一邊種植的管理模式。
其效果在抗旱造林中提前對土地進行平整、優化,改善土地環境對植被的存活率影響十分明顯,同伙提前對土地的整理可以改變土地的容重、承載以及礦物質吸收等進行仔細處理,也可提高土壤的含水量。
3.抗旱造林保護工作
抗旱造林的重要工作就是管護。陜北干旱地區特殊的氣候條件對抗旱造林得工作具有很大的阻力,因此養護和管理工作就特別的重要。科學且適合的管理技術可以為抗旱造林工作行成人工的保護,選用優良的苗種因地制宜的學習栽種技術,加強森林防火工作,做好禁止放牧工作,還要做好相關的生物防治工作,為植被的健康生長提供良好的生存環境。
在做好這些的同時又需要對植被樹枝進行合理剪裁、修除,對被大風吹倒吹斜的樹木及時進行扶正,并對樹木表面進行涂白,不僅可以防治蟲害又可防治牲畜啃咬,除此之外可以對森林周邊修建溝渠,從而保護好植。而對于個人而言,則需要人人認真負責,將工作落實的個人身上,每個人做好本職工作,提高管理工作效率,鞏固造林工作的成果。
三、總結
自然災害中的干旱能否對社會生活造成災害,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相對于人類而言農業生產是否受到重大危害取決于人類是否做出正確的應對措施。我國預防旱災的主要措施是:①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灌溉、修渠引水;②改量土地耕作制度,改變農作物構成條件,選擇耐旱耐高溫的品種,充分利用有限的降雨及引水;③植樹造林,改善區域氣候,減少蒸發,降低干旱風沙造成的危害;
受災后應進行正確的管理,具體應抓好“四防”、“一增”等管理措施。即防澇、防蟲、防衰、防晚和增措施、促產量。正確的管理模式可以讓我們緊蹙的經濟和基本生活有所緩解。而制定出正確的管理技術則對抗旱造林的工程有著至關生死存亡的作用,管理技術的發展促進著樹木的茁壯成長,改善大氣環境。
植樹造林并非一人之事,抗旱也不是一人之力就可改變,需要我們大家共同努力,共建和諧美好家園,從自己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為保護生態環境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劉延江,郝云峰,賀百宏.干旱半干旱地區抗旱造林技術{J}.陜西林業,2009(5)
[2]李夏剛.陜北地區抗旱造林技術探討{J}陜西林業科技,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