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熒
摘 要:賞析語言是品讀文本的關鍵,結合具體教學案例,闡述了變換關鍵詞的教學方法在品讀文章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同時分析了在選取變換的關鍵詞時應該注意的地方,希望通過對這種方法的研討提升學生品讀文本的能力。
關鍵詞:語文教學;品讀文章;變換關鍵詞
品讀文本語言是語文課堂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在教學實踐中,可采用的品讀方法有很多,廣泛使用的有朗讀法、關鍵詞圈畫法、畫面想象法等。其實,品讀文本沒有一成不變的方法,只要能讓學生更好地把握語言、體會情感、領會主旨就不失為好方法。結合平時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變換關鍵詞,讓學生比較體會變換中的不同,有時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什么叫變換關鍵詞?就是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將原文中一些比較重要的詞語做適當的修改,這些詞從詞性上來說可以是動詞、形容詞、副詞等,讓學生比較原文和修改后的區別。為什么要修改呢?因為有時候直接體會原文難以把握其精妙之處,有一個比較或者是對比往往會一目了然。
首先,變換關鍵詞有助于學生把握描寫對象的特點。比如散文《囚綠記》中有一段文字:“看它怎樣伸開柔軟的卷須,攀住一根緣引它的繩索,或一莖枯枝;看它怎樣舒開折疊著的嫩葉,漸漸變青,漸漸變老。”這段話是描寫被囚禁前常春藤的狀態,什么狀態呢?充滿生機。如何讓學生體會這種生機呢?在教學中,我運用了變換三個動詞的方法讓學生比較閱讀。這段文字連續用了三個動詞:伸、攀、舒。它們都是寫常春藤生長的動作,第一,把“伸”換成了“綻”,之所以這樣改是讓學生把握常春藤植物的特點,它不是花兒,所以它的生長要體現出方向性,有努力向外伸展之意。第二,把“攀”換成“抓”,剛開始比較時學生有一點找不到方向,我啟發他們做出這兩個動詞的動作,很快就發現了不同,“攀”強調向上的動作,強調向上的好處是符合常春藤努力向上生長的姿態,體現其生機勃勃、旺盛的生命力。第三,把“舒”換成“打”,學生發現“舒”有舒展之意,能讓讀者感受到常春藤的無拘無束,而且“舒”的動作較為緩慢,比“打”更加形象。通過三組動詞的比較,學生不難發現原文的動詞在寫常春藤的生長狀態時不是隨意選取的,而是為力求準確表現其生機勃勃的特點而精心選擇的。因此,這段文字只要抓小小的三個動詞就能讓學生迅速體會其妙處了。
其次,變換關鍵詞有助于學生體會作者的情感。以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為例,“不信,請看那朵流星,那怕是他們提著燈籠在走。”學生會有疑問,流星應該是“顆”才對,為什么用“朵”呢?這時就可以順勢把這兩個量詞放在一起比較,什么東西用“朵”?學生首先想到的肯定是花,花兒是美好的,這里其實是作者在想象牛郎織女像花兒一樣美好的生活,包含了自己對天上街市的向往之情,所以自然就把“顆”換成了“朵”。
再次,變換關鍵詞有助于學生領會課文主旨。王維的《使至塞上》中有一句描寫邊塞風光的千古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為什么“大漠”不是“沙漠”、“長河”不是“黃河”呢?顯然,“沙漠”和“黃河”雖然還原了景物本身,卻在意蘊上稍遜一籌。因為“大”和“長”極言邊塞雄奇壯麗的風光,營造了一種浩渺雄渾的意境。景為情所設,此景使得作者豁然開朗,從個人的利益得失中走出來,情感上升華為一種家國之情的慷慨悲壯。由此可見,小小的兩個字卻在領會這首詩的主旨上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變換關鍵詞的方法功不可沒。
一般而言,關鍵詞的變換肯定不如原文的好,但也不代表就能隨意變換,換成什么詞,怎么換也是有講究的,變換的詞要能起到一個很好的比較作用,以凸顯出原文詞語的妙處或準確性,而且盡量要使句式、詞性等保持一致。以《錢塘湖春行》為例,頷聯“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描寫的是早春之景。學生很容易發現早鶯、暖樹、新燕、春泥是帶有早春特點的景物,當問到“幾處”“誰家”的時候,學生犯難了,因為這些沒有上面幾種景物直接和形象。于是我引導學生把“幾處”換成“處處”、“誰家”換成“家家”來比較體會,他們意識到原文是在強調數量少,為什么少呢?因為是早春,早鶯、新燕等都只會零星地出現,不會成群,否則就不合理了。筆者這么改是讓學生理解詩句中早春景物的特點,也能讓學生領會白居易的詩歌之妙。當然,這句詩還有另一種改法,就是改成“這處早鶯爭暖樹,那家新燕啄春泥”,和“幾處”“誰家”的區別在于限定了觀察的對象,不符合信馬游春的特點。像這樣的課文實例還有很多,不再一一枚舉。因此,同一句詩可以有不同的換法,如何換、換什么都要根據自己的教學目的而定,一定不能隨意為之。
變換關鍵詞不僅可作為課堂賞析文本的常用方法,在語文考試中也可見此類題型,這種教學方法也正是受到考試題型的啟發。綜上所述,在實際教學中,一線教師應該不斷摸索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豐富學生品讀文本的體驗途徑,讓學生在變換中比較、感悟,領會詞句的妙用,更好地提升他們獨立品讀文本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陳勤.語文文本教學中關鍵詞品讀訓練探析[J].教師博覽,2017(3):42-43.
[2]武偉偉.抓住關鍵詞,品讀文章意蘊:以《社戲》為例淺談初中魯迅作品的解讀[J].教學天地,2015(1):35-37.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