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成國
所有初中地理教師都知道,初中地理教材不管是湘教版、蘇教版,還是人教版,它們排版都有一個共同特征:七年級是地球與地圖、世界地理部分;八年級為中國地理。按知識結構先大再小、先詳細再簡略,似乎很符合情理。然而對于剛從小學升入中學的七年級學生來說,要他們在地球上用經緯網來確定地球的任一點;用等高線來判斷地形的形狀;根據等溫線圖總結世界氣候分布規律,學生覺得太難了。這跟我們認識事物由簡單到復雜、由易到難這一規律不相符。學生一開始就感覺地理科學習難度大,容易失去學習興趣,喪失信心,對該科有抵觸心理便產生排斥,這對該科學習非常不利。如何幫助學生克服學習障礙,樹立學生對地理科的學習興趣,已成為七年級地理教師要解決的頭等大事。就這個問題我來談談我的幾點看法。
一、教會看圖,培養興趣
我上七年級地理的第一堂課的時候,不是按課本的《與同學們談地理》的這個內容來上,而是用地圖冊帶學生去圖上“旅游”,帶學生“坐在飛機上”鳥瞰整個世界乃至整個地球的樣子,學生根據地圖順著指尖找到了七大洲、四大洋,再根據課本“麥哲倫環球航行線路圖”的箭頭,和麥哲倫來一次環球旅行,學生興趣來了,感覺到地理課是旅游,是玩的。圖會看了,地球的形狀看出來了,我這節課的目的也就達到了,學生很開心。只是對教材的內容順序作了一點調整,備課的時候要花費心機。
二、有的放矢,設置技巧
對于課堂教學來說,課本是第一要素,引導學生以課本為主來記圖和掌握知識點是關鍵,至于方法和技巧的點撥就需要教師花一些精力和時間來備好課了。一般來說,教師和學生手上都配有一本《新課程學習與測評》的同步學習練習冊,教師不妨在講課之前先預計學生做練習時會遇到的難題,有針對性地提前講解,或者拿來小組討論,再結合課本內容把知識拓展延伸,等到學生做練習的時候就不覺得很難了。提前解決困難是培養學習興趣的一個技巧。好多知識點要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來展開,課本上是不可能提到的,比如柳州市,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中北部,地處北緯23°54′~26°03′,東經108°32′~110°28′,位于地球的東半球和北半球,這個學生能夠理解,但是要學生確定柳州有沒有太陽直射,有無極晝極夜現象,一年四季變化情況,學生一般很難把握。這就要教師有針對性地講解,講到有關這方面內容的時候,馬上就要把課本知識結合本地進行討論。搞不好,學生學完了地理,連自己家鄉的天文、氣候現象都不懂。
三、利用資源,輔助教學
網上下載課件,這是許多教師偷懶的手段之一。一般來說,課件圖文并茂、內容豐富,表面上看,利用現成的課件既省力效果又好。殊不知,正是這種圖文并茂、內容豐富往往會變成一種走馬觀花的形式而實際效果卻不理想。我的方法是,下載別人的課件后要大膽地刪除內容和圖片,每節課三五張圖片就可以了,選的圖片一定要有代表性,盡量用課本上的圖。整節課的重點、難點都圍繞這些圖片來分析、講解。試想,如果課堂上三五幅圖反反復復分析、總結過、老師講解過,等到自己復習、做作業時還會感到陌生嗎?如果老師利用別人的課件一字不漏地照搬,瀏覽式地放給學生看,過后學生復習時,既沒有課件來看,對課本又不熟悉,那等于這節課白上了。所以,選擇課件一定要結合課本圖,教學生邊看課件邊對照課本在課本上做筆記,寫寫畫畫,以便今后復習。
四、師生互動,學生為主
課堂教學不能搞一言堂,重點是要讓學生動嘴、動手、動腦,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好多課件把課堂內容設計成游戲的方式來教學,讓學生在游戲的過程中獲得知識,這些課件可以使用。課堂上,分組討論是一種很好的辦法,列出問題分組討論,每組由組長整理答案歸納、總結。檢查的時候可以通過搶答、點名方式回答問題。點名也是靈活多樣的,我在網上下載點名軟件,每次檢查由軟件滾動抽出學生名字,學生感覺到中獎一樣的心情,非常高興,效果很好。只是設計課程的過程中一定要把握好時間,每個環節控制好需要的時間,免得到時手忙腳亂的。
總之,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也要有創新意識、超前意識;要懂得“取舍”,可以采取“拿來主義”,但是要懂得該拿什么,怎么樣拿才可以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以學生為主,處處為學生著想,激勵學生主動參與、實踐、思考、探索、創造,有放有收,有的放矢,每節課掌握好度。只有這樣學生才能不斷地學習新知、掌握學習技能,我們的地理課堂才能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