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紅飛
摘 要: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了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性,需要語文教師格外地重視與關注。在2006年的時候,我國倡導“全民閱讀”,希望能夠提高全民的素質。同樣地在初中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既要幫助學生開闊視野,也要實現對學生的成長要求,促進學生全方位的發展。
關鍵詞:初中;語文;名著閱讀
語文教材中從不缺乏名著篇目,它們是人類歷史的縮影,是歷史長河中藝術的積淀,閱讀名著不僅能夠開闊學生視野,也能夠從中感知社會的人情冷暖,提高自身人文素養的同時,還能夠錘煉學生的意志品質。初中階段是學生語文能力突飛猛進的時期,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誦讀名著,以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一、經典導讀,延伸課內外
導讀是對文章進行背景介紹、探究思考的一個環節。初中語文教師在進行導讀的過程中,首先要考慮到導什么?怎么導?名著的導讀不同于名著的本身,它只是教師對學生進行名著閱讀所做出的一個示范,讓學生去了解文章的內容與人物。然后“導”的方式多種多樣,教師可以依托信息技術為學生創設一個精彩的情境。比如,教師在講授《香菱學詩》這篇文章時,可以在網絡上找尋相關的影視資料為學生播放,然后結合文章中對該故事的描寫進行適當的畫面分析,香菱在作詩的過程中,呈現“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的深刻道理,只有自己努力去做,必定能夠得到自己想要的效果,這令學生加深印象,從而在學習文章的時候才能夠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情感。同時,教師也可以采用故事會或者是名人歇后語等形式進行名著導讀,既能夠吸引學生的閱讀興趣,也能夠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名著不只是存在于我們的課本之中,還有還多課外的資源,教師在進行名著導讀的時候,也要適當、合理地推薦給學生一些課外名著讀物,比如在教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可以聯想到魯迅的很多文章;在教學《綠色蟈蟈》時,可以推薦學生進行科普文章的閱讀;還有《紅星照耀中國》這篇文章,可以推薦學生進行紀實作品的閱讀等。通過對課文內容的精學,然后聯系相關的課外名著閱讀,能夠讓學生全方位地了解名著所蘊含的深刻道理,以及它所傳遞出的文學精神等。
二、授之以漁,提升閱讀力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道理是古往今來普遍存在的,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名著閱讀的時候,不僅要與學生共同探討名著的閱讀,更要傳遞學生閱讀名著的技巧,讓學生能夠在以后的閱讀過程中進行自主閱讀,提升自身的閱讀能力。興趣是閱讀的基礎,但技巧是提升閱讀質量的重要途徑,尤其是初中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很容易形成自己的閱讀習慣,此時,教師更應該幫助學生養成一個正確的閱讀習慣。比如什么樣的文章需要精讀,什么內容的文章可以群讀等,再者對名著文章的結構,教師也應該向學生講解,讓學生在掌握的同時,能夠熟練地運用,這才是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最佳效果。
在初中教材中,有這樣一篇文章《駱駝祥子:圈點與批注》,首先介紹了《駱駝祥子》這篇名著的作者——老舍先生,以及這本書的主要內容,然后開始介紹它的閱讀技巧,這就是“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用大量的篇幅告訴學生怎樣去閱讀這篇名著。比如圈點批注法,將名著中的重點、難點、疑點或者是自己深有體會的地方進行勾畫,也可以對此進行一些評價或者是隨手記等,表達自己的見解。與此同時,文章中還介紹了專題探究法,學生可以將名著中的人物進行分類,比如“洋車夫”類,就是將文章中出現的洋車夫進行總結與分析,這對學生的閱讀要求有些高,也需要學生付出大量的精力去分析??傊?,每一次的閱讀都會給學生帶來不一樣的技能提升,需要學生去經營與總結。
三、走進名著,感知閱讀情
名著就像是藝術瑰寶,融合了社會百態,將藝術與生活融為一體。因此,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閱讀名著,讓他們走進名著,體會其中的奧妙,才能夠在以后的文學之路上越走越遠。通過閱讀,學生能夠看到從未見過的風景,能夠體驗從未有過的情感,這是只有閱讀才能夠帶給學生的體會。因此,閱讀名著是學生增長自身語文能力、開闊自身語文視野、提升自身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不僅教師要不遺余力地幫助學生進行名著的閱讀,學生也要加強對自身的約束力,完成閱讀名著的目標,從而在以后的語文學習之路上,能夠與文學相伴,以深厚的文學底蘊,走得更加胸有成竹。
總而言之,名著有明珠,閱讀助成長,初中生應該緊隨教師的教導進行名著的閱讀。我們常說“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閱讀書籍就像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看世界,而閱讀名著自然是能夠幫助學生站在更高處去認識這個世界,通過對世界的認識,更好地了解語文天地中的內容,為自己的人生增添更多的意境。
參考文獻:
[1]張海彥,周正梅.初中名著閱讀教學的問題與對策探析[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3(9):50-52.
[2]顏丹.初中語文名著閱讀教學問題探究[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9(5):124-127.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