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玲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也越來越引起廣大師生及家長的重視。語文中的閱讀教學不僅是影響學生語文水平的直接因素,還關系到學生的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思維能力以及文化底蘊等,能夠對學生未來的學習和發展產生長遠的影響。因此,促進學生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的提高成為如今廣大初中語文教師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結合具體的教學實踐,對提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策略進行探究。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
在語文學科當中,閱讀教學是主要的組成部分之一,也是學生學習知識、理解知識的關鍵途徑。初中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各種思維能力和觀念都正在形成,具有較強的可塑性。語文閱讀教學有利于開拓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感性體驗,提高其思想水平,促進其樹立起正確的學習態度和人生觀念。有效的語文閱讀教學,往往能夠使學生獲得終身受益的知識與能力。因此,初中語文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閱讀教學水平,深入了解初中生的認知水平和發展需求,在此基礎上精心設計閱讀教學方案,提高課堂閱讀教學的有效性,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全面發展,讓學生的心靈在閱讀優秀文學作品的過程中得到凈化。
一、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培養良好閱讀習慣
隨著現代社會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們接受信息的方式也越來越多樣化,雖然閱讀對于激發學生深度思考、促進學生思維發展有著其他方式難以企及的效果,但在形式上略顯單一,尤其是對于現在的初中生來說,他們從小就被電視、電腦、手機等現代化的信息工具所包圍,相比于這些方式,閱讀對學生的吸引力不足。因此,教師應當采用一定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他們對文章的內容產生好奇心,使其積極自主地投入到閱讀中去,感受到閱讀的樂趣,進而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例如,在教學酈道元的《三峽》時,我在課前搜索了關于三峽風光的視頻,制作成課件,在課堂上為學生展示,并配上優美的音樂,讓學生通過視覺和聽覺上的體驗,深深地感受到三峽的美麗。在播放完畢后,我讓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出三峽風景的特點,學生絞盡腦汁,給出了不少答案,如“山高水急”“雄偉峭拔”“連綿不絕”等,雖然意思正確,但一方面語言上不夠精確,另一方面沒有完全概述三峽風景的特點。于是,我帶領學生進行了課文的學習,有了前面的鋪墊,學生閱讀課文的積極性很高,并且能夠通過文字聯想起之前視頻中三峽的景色,對文章有了更深的理解,并且對于作者用詞的準確、語句的優美表示了欽佩和驚嘆,感受了中國的漢字之美與語言之美,閱讀其他文章的興趣也更加濃厚了。
二、聯系現實生活情境,引發學生情感共鳴
文學作品本身是作者對于現實生活的一種反映,初中語文的教學也離不開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有些初中語文教師只對課文本身進行講解,沒有注重與學生生活之間的聯系,以至于教師在講臺上高談闊論,而學生卻提不起興趣來。因此,教師要善于發現并利用課文內容與學生生活經驗之間的聯系,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從而促使學生進行積極主動的思考,提高閱讀教學的效果。
比如,在教學胡適的《我的母親》的時候,在閱讀完課文后,課文中既是“嚴師”又是“慈母”的母親形象在學生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我讓學生回想自己母親曾經為自己做過哪些事。學生對于這個話題表現出了很高的熱情,踴躍地舉手發言,積極地講述自己與母親之間的故事,表現出了母親對于自己的愛,其內心的情感被充分地激發了出來。學生講完后,我向他們提問:“課文中的母親愛作者嗎?”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愛!”我接著說:“那么就請大家找一找,課文中哪些地方表現了母親對作者的愛呢?”學生紛紛低下頭去,認認真真地再次閱讀課文,并將答案整理了出來,如母親不讓“我”和野蠻的孩子們玩,每天督促“我”檢討錯誤、用功讀書,用舌頭舔“我”的病眼等,從而對課文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三、指導學生拓展閱讀,增加學生知識底蘊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初中生的閱讀量提出更高的要求,而語文課本容量有限,無法滿足學生對于閱讀的需求。因此,教師要以課本為中心,積極地向課外拓展,讓學生閱讀更多的課外書籍。這樣既能夠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能夠拓寬學生的視野,增加學生閱讀的種類,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學習空間。
比如,在學習《皇帝的新裝》的時候,我為學生推薦了《安徒生童話》中一些其他著名的故事,有《賣火柴的小女孩》《堅定的錫兵》等。又如在教學《愛蓮說》的時候,我讓學生從課外搜集“借物詠志”類的詩詞,學生積極地進行搜索和整理,并在課堂上與其他同學進行分享,有《卜算子·詠梅》《青松》《詠竹》等,極大地拓展了學生的閱讀視野,增加了他們的知識底蘊,同時也使他們對于課文本身形成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參考文獻:
[1]張昕鈺.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問題及對策探討[J].青年時代,2016(21):240.
[2]白紅梅.新課改下如何構建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高效課堂[J].人文之友,2018(6).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