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二偉
摘 要:寫作是必須建立在豐富的生活經驗之上的,生活經歷就是寫作素材的來源。讓文章與生活實際息息相關,才能夠真正讓人們精神成長以及智慧陶冶的目標實現,同時這也是寫作的最終目的,是它最終的價值所在。但是想要實現這樣的目的其實并不容易,必須要嚴格對學生的構思進行指導,盡量讓他們做到寫作要求的“四化”才可以。對這“四化”的具體內容進行了闡述,希望可以對有關人員的工作提供幫助,從而使我國初中學生的作文水平越來越高,越來越具有條理性。
關鍵詞:“四化”;生命化;生活化;隨筆化;序列化
根據目前我們的真實經歷以及我們的寫作經驗可以了解到,寫作不是可以順手拈來的,它的出現必須是筆者在經歷了生活之后創作出來的,沒有人生閱歷,做出來的作品是很難賦予它靈魂的。因此要想初中生寫出來的作文既富有條理性,而且又生動,就必須讓學生回歸生活,這是他們擺脫目前所面臨的寫作難這一問題的最有效的辦法,是讓他們盡快逃離寫作困境的一種極其有效的途徑。因此,我們在本文的主要內容中便闡述了有關“四化”的具體內容,希望會對初中學生的作文教學工作提供有效的參考,從而使學生寫出更好的作品來。
一、作文意識“生命化”
我們日常生活中所接觸到的作文寫作其實就是作者與社會、與他人交流的另外一種方式,因此這也是一次特殊的溝通。正如葉圣陶老人曾經說過的那樣,寫作不是為了想要讓生活變得怎樣,它并不是對我們的生活進行點綴,同時它也不是裝飾我們的生活,而是寫出的文章內容本來就是我們生活最原本的樣子。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大多數的人都是需要認字的,而且很多的人都是要學會寫作的,但他們最終的目的并不是為了讓自己的頭上多一些有關“讀書者”的頭銜,他們的目的就只是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夠有一些不一樣的色彩,讓我們的人生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從而來充實自己。由此我們可以明確地看出,作文的作用是極大的,它對我們的人生價值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但是目前大多數學生對寫文章都出現了嚴重錯誤的理解,他們普遍認為寫文章其實就是為了去應付老師留的作業,從而積極性也就大大削減了。因此老師就應該讓學生看到寫文章與自己生活之間的聯系,讓他們看到文章是怎樣記錄自己人生的,這樣他們也就會逐漸對此產生
興趣。
二、作文內容“生命化”
寫文章的基本前提就是具有生活經驗,而現在的學生大多數都沒有足夠的生活沉淀,沒有真正去體驗生活,因此就應該讓他們學會觀察,觀察生活中的善與惡,讓自己擁有一雙慧眼。同時要去體驗豐富的生活,享受不同的滋味。學會用心去看,學會感悟。然后將它們消化轉變為自己的思想,最后應用到實際的寫作中,其內容才不會干癟。
三、作文過程“隨筆化”
因為每個人的生活環境以及他們的思想都是有所不同的,因此生活感受也會有所不同。但是現在的學生他們沒有將生活中有用的題材提煉出來的好習慣,因此也不可能應用到文章的寫作中,所以針對這樣的問題,就應該讓學生準備一個隨筆記錄本,把他們的發現用自己的語言、用自己的方式寫進這里,這樣做就是為了拓寬他們的寫作空間。讓他們由此真正放飛自我,創造一片歡快的語言天地。這樣的隨筆越來越多,他們的經歷也會越來越多,那么生活沉淀也就有了,再加上老師經常對他們的作品進行指導,不斷打磨,文章的效果也就越來越好了,而且寫文章的經驗也越來越豐富了。
四、作文訓練“序列化”
目前作文的寫作綜合性學習已經被納入了新課改語文教材課本中,但即便是這樣完整的訓練體系卻始終沒有形成。只有真正了解學生的心理,了解學生的思維方式,找到符合他們的科學序列才有可能去改變目前文章寫作面臨的狀況。
經過我們的一番研究過后,初中的作文寫作已經形成了一個十分完善的體系。這個體系大約可以分為三條不同的線,這三條線交叉編織整合就形成了一個豐富的結構。然后同學們就可以根據這個大結構去構思自己的文章,這樣的條理性會更加清晰,而且文章的練習工作也會進行得更加科學,更加方便。
本篇文章中我們主要講述了有關初中生活化作文教學工作的策略研究相關內容。優美的文章在很大程度上滋潤了我們的生活,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同時文章也是依附生活存在的,因此文章與生活是息息相關的,沒有足夠的生活沉淀創作出來的文章是不完美的,同時也一定會存在缺陷,因此寫文章教學策略探究工作就顯得十分有必要了。文章中我們提出了“四化”的相關內容,這些是非常有效的,同時也是必需的幾點要求?!八幕逼鋵嵕褪亲寣W生融入生活去寫作,這樣他們的文章會更加飽滿,更豐富,更有根據。希望這些內容可以有利用價值,從而讓學生寫出來的文章越來越優秀。
參考文獻:
[1]李宜軍.初中作文教學生活化的實踐與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12(12):74.
[2]鄭小金.生活化教學,提高初中作文教學成效[J].亞太教育,2015(4):44.
[3]井含祥.談農村初中生活化的作文教學[J].文學教育(上),2014(8):69.
[4]孫秀麗.如何讓學生作文生活化[J].文學教育(上),2011(11):46.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