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曉武
【摘要】? ? 產學研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已成現代化職業教育的重要研究方向。現階段,產學合作轉化到校企合作辦學,高職院校未在社會競爭中獲得可持續發展動力,立足于社會發展現狀和人才供需結構,積極探索地方經濟服務與發展,滿足社會可持續發展需求。
【關鍵字】? ? 產學研結合? ? 課程體系? ? 人才培養
產學研結合是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業三個主體之間的人才合作培養,企業為技術需求方、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作為技術提供方展開的人才合作培養,合作教學是指是促進社會生產技術所需求的各種生產要素間的有效組合。產學研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是高等院校(或者是科研院所)與企業間建立的具體人才培養影方案,二者教育銜接,是一個動態化博弈過程,人才培養合作主體在風險投資、權益與責任上實現平衡。產學研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就三方主體的目的、實力與環境在一定范圍內合理地進行匹配,選擇合適的路徑對增強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效性具有重要意義,例如:“三位一體”課程體系改革。產學研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可按照:校內產學研結合、多主體聯合培養、多項聯合模式、中介協調培養模式、課程體系創新模式等,創新發展產學研結合人才教育格局。
隨著科學技術和教育協同創新發展,人才市場對高職院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為緩解社會經濟發展與教育相脫節的現象,將社會經濟發展與教育充分結合在一起,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模式上需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與時代發展相契合,不斷推進創新改革進程恒。產、學、研三者之間緊密聯系,產學研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能夠有效彌補院校教育功能不足問題,通過社會生產活動,利用實踐與應用功能優勢,徹底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中,以課程教學為主要內容的教學結果,加強企業與院校之間的人才交流,最終實現雙贏目標。對此,高職院校為社會和國家培養更多應用 技能型人才,需要創新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推進產、學、研三者合作互通,尤其是產業界、科研院所與院校間緊密合作,讓學生走出校園、走進社會、走進企業,獲得更多的實踐知識與能力,全面提升自身職業素質與能力。
經過探索和研究可通過以下五種方式解決問題:
(1)設計課程體系。細化學生職業崗位群,確定不同發展方向、專業基礎、崗位工作分析學生差異性,分解課程教學計劃,將課程教學內容與產學研教育目標相對應,構建新課程體系,以此指導教學研究時間。
(2)調整課程體系。在原有院校課程基礎上,針對產教研人才培養目標進行階段性分解,實施分段教學。課程教學周期需要打破學期界限,以信息技術課程為例,相同課程按照內容教學難度劃分于不同學期,為階段性人才培養目標服務。這種課程教學計劃與生產計劃同步,課程體系實施目標的動態化調整也需要同步進行。教學課程內容分別設置在入學前指導教育、大一與實踐學期,大二與實踐學期。
(3)實施產學研課程體系。第一,產學研結合,關鍵在于“合”,將學科專業知識嵌入到生產與研究中,職業教育最后一年在企業完成課程教學活動。在實習或實踐中加入課程教學元素,結合崗位性質結合課程知識理論,實行理論與實踐雙重考核評價體系,根據課程體系目標,確定教學任務。第二,構建校外跨界教學課堂。企業招聘旺季,讓具有理論知識的學生進入到企業參加崗位實踐活動,將原本院校內完成的課程理論內容轉移到企業工作實踐中。有效避免學生在單一生產實習中,因簡單重復性機械動作產生厭煩心理,搭建理論與實踐的教育平臺,生產與研究一體化。第三,學生企業時間長采用“輪崗制”,在企業實踐中深入滲透中國精神、工匠精神、創新創業能力、創新意識。第四,構建校內跨界課程。企業招聘淡季,學生經過崗位實踐,將崗位實踐中總結的問題與產生的疑問帶到課程內解決。教師引導學生在課堂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歸納總結企業實踐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小組討論發言,在實驗室對分析結果進行技術驗證,進一步規劃信息技術操作流程,從而提升企業實踐性。第五,課程教學評價。采用綜合評價方法,即過程與結果評價相結合。
結論
高職院校應切合遵循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同時注重歷史文化與高職院校教學資源,推進實驗實訓、文化教育與課堂教學的人才培養平臺,構建產、學、研三位一體應用型人才培養機制。從課程體系角度,融合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傳承、學生個性化發展、社會需要為一體,重視學生的技術通用能力、信息技術專業能力與職業發展能力,融合素質、能力與信息技術知識為一體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高職院校推進產學研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構建“三位一體”的課程體系,針對高職院校教育發展現狀,依托于教育實踐季度與人才培養平臺,在地方政府政策導向支持下,強化與企業單位間的教育合作,充分發揮出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深化改革課程體系。對此,產學研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推進課程體系研究與實踐具有非常重大的教育意義。
參? 考? 文? 獻
[1]馬萍萍. 產學研結合的工作室項目化教學在室內設計課程中的改革研究[J]. 工業設計,2019(04):42-43.
[2]洪林,夏宏奎,汪福俊,葉美蘭. 產學研協同創新的政策體系與保障機制——基于“中國制造2025”的思考[J]. 中國高校科技,2019(04):74-76.
[3]崔欣,喬梁. 產學研企協同培養視角下文創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 智庫時代,2019(19):232-233.
[4]王洪光,郜江濤. 關于應用型人才產學研協同培養模式的思考[J]. 課程教育研究,2019(13):234-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