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夢詩 陳臆朵 楊鳳 蒙鏡羽 于鑫
【摘要】? ? 都江堰非物質文化遺產底蘊深厚,歷史悠久,傳承并發展非遺文化對我們建立文化自信有著特殊且重大的作用。充分挖掘并利用非遺文化,在活態傳承非遺文化的過程中借助非遺文化的魅力重新喚起廣大群眾對中華文化的自信。隨著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進程不斷加快,我們的精神生活日益貧瘠,非物質文化正逐漸被遺忘。堅定文化自信,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精神支撐。本論文以都江堰市非物質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為研究對象,具體分析其傳承與發展的方法與途徑。
【關鍵詞】? ? 非物質文化遺產? ? 文化自信? ? 傳承? ? 發展
都江堰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建城史,因堰而起,因水而興的城市。都江堰是天府之國農耕文化,水利文化,道教文化,園林文化,熊貓文化的集中展示之地,有著“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的美譽。其地域文化源遠流長,形成和發展了具有較高文化價值,藝術價值,歷史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我國目前的發展日新月異,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但仍存在不少崇洋媚外的現象,不少國人被西方個人英雄主義洗腦。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和民族不斷進步的基石,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實踐。文化自信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過程中具有重要的價值。
一、文化自信的內涵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并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堅定的信心。中國歷史源遠流長,我們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是我們進取的精神動力。
在漫長的發展歷史中我們形成了獨樹一幟的傳統文化,諸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意識,“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處世之道等這些千百年來傳承的理念,早已成為國人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文化的優秀,國家的強大,人民的力量就是我們文化自信的強大底氣。
二、都江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要類別
都江堰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涵蓋有民間文學,傳統手工藝,節慶民俗等方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20余項,其中有國家級1項,省級5項,成都市級2項,都江堰市級5項。都江堰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精湛,其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2.1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
都江堰市的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包括清明放水節,春節迎財神,青城三月三采茶節等。清明放水節是在清明節當天為慶祝都江堰水利工程和進入春耕生產季節舉行的慶典儀式,主要有祭祀,砍榪槎放水,清明會等活動,這對中國古代生產力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都江堰市趙公山是財神趙公明的祖庭和迎財神活動的策源地,春節迎財神的民俗活動旨在保平安,迎豐收,是當地財神民俗文化和吉祥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
2.2傳統手工藝
傳統手工藝是指人們在日常工作中的技藝和手法。都江堰的傳統手工藝包括有聚源竹雕,傳統金銅手工藝,安龍川派盆景和青城馬椅子。聚源竹雕結合現代工藝和材料特點,融匯了淺浮雕、深浮雕、圓雕、留青雕等多種雕刻手法。傳統金銅手工藝是在銅工藝品上運用鏨刻、鑲嵌、錯金銀等技法,進行藝術創作的傳統手工工藝。安龍川派盆景則以氣派大,寓意深見長,其現存的“漢文拐”造型的銀杏古彎已有300余年歷史。青城馬椅子以拙樸,淳厚,經久耐用的特點,廣為流傳。
2.3傳統音樂
都江堰的傳統音樂包括集古蜀巫樂、道教音樂、佛教音樂、儒家音樂、宮廷音樂和民間音樂之大成的青城洞經古樂,歌曲調唱腔多變的柳街薅秧歌和天馬轎房嗩吶。
2.4傳統武術
青城武術是一個重要的中國武術流派,發源于中國道教圣地青城山。青城武術以玄門太極和劍術見長。玄門太極拳法自成體系,不拘一格,而嘯云劍、七星劍、龍虎劍、八仙劍等揚名天下,被譽為中華四大劍派之一。
三、都江堰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途徑
從我國目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可知,在非遺的保護與傳承的過程中,從中央到地方都存在諸多問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與開發力度也存在較大的區域差異。在黨的十九大召開以后,各地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力度逐漸加大。對此針對都江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從政府,群眾,工匠等主體出發,全方位的建設傳承與發展都江堰非遺文化的體系。
3.1加強中外文化交流促進非遺項目創新發展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汲取其他民族的文化精髓,創造性的運用于自身的技藝與創作思維,此謂集百家之長,成一家之言。加強中外文化交流應當豐富其合作的內容和形式,通過文藝匯演,影視交流,文物展覽,學術往來,旅游等途徑建立多元化,全方面的中外文化交流平臺。在深度挖掘各民族文化特色及蘊含的文化價值的同時,也應當注重弘揚本民族文化,傳播本國的文化特色及人文價值。
3.2區域活態傳承,建設高校教育陣地
以區域化的非遺文化活態傳承為主,在該區域內建設高校教育陣地。學校是文化傳播教育的重地,充分利用學校的優勢資源,在良好的教學環境下使得學生接受專業度較高的講解,培養其對區域特色非遺文化的正確認識。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道路,開設非遺課堂,實地考察體悟非遺文化,雙向了解非遺文化,從而實現非遺保護扎根高校,推進高校文化高層次建設的雙贏局面。
3.3運用新媒體技術推動非遺傳承與發展
新媒體具有傳播信息量大,互動性強,實時性強,方便快捷,覆蓋面廣等特點,面對當下的網絡時代,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應注重新媒體技術的運用,通過網絡,自媒體,手機等播放平臺,擴寬其宣傳非遺文化的信息面,利用微博,微信,QQ等社交媒體,進一步擴展其傳播渠道,增強信息宣傳的有效性和廣泛性。運用新媒體技術推動非遺傳承與發展,既有利于創新文化傳播載體,增強傳承效果,又有利于增強非遺傳承人的自信心,加強傳承動力。
3.4引導非遺文化產業化
非遺不同的形態,技藝決定了不是所有的非遺都適合產業化,只有手工藝品和生產生活用品適合產業化。非遺產業化需要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進行改革創新,一旦產業化形成制作周期長,制作原料考究,手工雕刻和編撰的技藝在一定程度上都面臨淘汰。所以需要從原料,制作過程入手進行創新性發現和發展。在當代人們消費觀、審美觀不斷變化的情況下,非遺產業化在市場的定位也尤為重要。未產業化之前的非遺產品,由于其耗時耗力,制作周期長,技藝精湛所以價格昂貴,那么此類產品針對的人群也是高檔消費人群;產業化之后的非遺產品,價格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所下降的,此時針對的人群是中低檔消費人群,那么此類產品類型的制定也應當根據人們不同的需求制定。
四、結語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非遺的傳承與發展是文化自信的重要體現。都江堰非遺文化多樣功能決定了其具有歷史,文化,審美,教育, 經濟等多方面價值,其積累而成文脈,形成一套獨特的文化傳統價值體系。非遺保護迫在眉睫,文化自信是動力、是源泉,社會各階層應讓非遺保護深入人心,將非遺保護落在實處。
參? 考? 文? 獻
[1]喬曉光,蘇歡.互聯網時代的文化傳承——基于非遺社會實踐與現 象的觀察思考[J].文化遺產,2017,(1):154-157.
[2]何星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民族文化現代化[J].中南民族 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25(3):55-57.
[3]趙艷喜.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體性保護理念[J].貴州民族研 究,2009,29(130):50
[4]陳連錦.新媒體環境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以安海“嗦啰嗹”為例[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
[5]李淑敏,李榮啟.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原則[J].船山學刊, 2005(3):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