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弘
(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應用生態學報》編輯部,遼寧 沈陽 110016)
隨著科技進步的迅猛發展,我國的期刊業飛速發展。從數量上看,中國是僅次于美國的第二科技期刊大國,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數量規模、涵蓋學科齊全、基本滿足科技發展需要的學術期刊體系,但質量上,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而審讀則是提升學術期刊質量的必要措施之一[1]。目前,我國學術期刊的審讀形式多樣,如重點審讀和分類審讀相結合、專題審讀和日常審讀相結合、“面對面”審讀和“背靠背”審讀相結合、專家函審和會議審讀相結合等多種審讀方式,增強了審讀工作的針對性,成效明顯,但大部分刊物比較重視出版后的審讀,較難將各種問題消滅在出版之前。只有實行“事后諸葛亮”和“防患于未然”并舉[2],不斷完善審讀制度,才能確保學術期刊質量、把握期刊定位、明確期刊發展方向。尤其是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在出版領域的廣泛應用,給學術期刊編輯的傳統工作模式帶來了巨大沖擊。2015年李克強總理提出的“互聯網+”行動計劃已經逐漸滲入到學術期刊出版流程的各個環節。在這樣的一個大背景下,學術期刊審讀就必然要顛覆以往傳統的審讀模式。因此,筆者以《應用生態學報》(后文簡稱“《學報》”)編輯部的工作流程為例,結合日常工作實踐,提出一種出版前之“審”和出版后之“讀”同等重要的、高效的、規范的中文學術期刊審讀體系,以期真正地確保審讀對提升期刊質量的作用。
出版之前的審讀就像產品的質檢,合格產品一定要經過各個環節的嚴格檢驗,同樣,精品期刊也一定要經過嚴格審讀。構建一種高效的學術期刊印前審讀機制非常必要,它是對“三審制”的有力補充和進一步延伸。通過出版前的編輯之“審”,不僅可以降低差錯率,實現規范化、標準化,而且還能提升責任編輯的綜合能力以及編校水平;正確解讀出版前的專家之“審”,可以篩選出優質稿件,確保期刊的學術質量,最大限度地實現學術公平;通過出版前的審讀會之“審”,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遺漏性錯誤和差錯率,盡量避免出現重大的政治性和學術性問題。
審讀是編輯工作的基本環節,是保證出版物質量的關鍵[3]。《學報》在出版前的審讀環節與編輯流程并行,既保證了學術質量,又提高了工作效率。以學報的稿件處理流程為例(圖1),文章正式刊印之前,編輯對稿件的審讀包括3個環節。(1)外審之前的初步審查。首先,判斷文章的研究方向是否符合刊物發表范圍,文章結構和語言表述是否能夠達到發表要求,并初步判斷文章在學術上的創新性、科學性和實用性。然后,借助“互聯網+”時代下的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依托編輯的專業能力,實現對抄襲、剽竊、篡改等學術不端行為的快速判斷,可節約審稿資源,避免了審稿人和編輯精力的浪費,最重要的是,可以最大限度地將學術不端行為消滅在源頭。(2)外審通過后對修改稿的編輯加工。“互聯網+”時代下,編輯可以應用word強大的功能對修改稿進行編輯加工,利用網絡強大的檢索功能對修改稿中不確定的部分進行判斷,并通過QQ等傳播媒介與作者進行互動,提高編輯加工質量和溝通效率。(3)排版后的校對。傳統校對主要是“校異同”,但“互聯網+”時代的校對則以“校是非”為主[4]。網絡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學術期刊編輯開展編校工作,但在浩如煙海的網絡信息資源中去偽存真,還需要編輯具備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能靜下心來查閱原始文獻,并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水準。

圖1 《應用生態學報》稿件處理流程
同行審稿是學術論文發表不可或缺的主要環節,是決定學術期刊質量的重要保證。同行審稿的方式有很多,如公開審稿、單盲審稿、雙盲審稿、量化審稿等,《學報》采用目前國內外廣泛使用的雙盲審稿方式進行審稿。精準選擇專家并準確解讀專家意見是學術期刊審讀的重要環節。(1)對審稿專家的精準選擇是判定同行評議結果的基礎。借助互聯網搜索功能的便利性,通過瀏覽相關高校和研究所的網站信息、查閱文獻、參加學術會議以及作者推薦等方式,《學報》目前已經建立了3000余條信息的專家庫,并在不斷地增加和刪除專家信息,打造了一個能“新陳代謝”的動態審稿專家系統[5],為快速選擇合適的審稿專家奠定了基礎。(2)對審稿意見的準確解讀是判定同行評議結果的關鍵[6]。《學報》判斷稿件是否進入下一個流程的依據取決于至少2位專家意見,大部分外審給出的結論是清晰的,要么修改后發表、要么修改后再審、要么退稿。而且,大部分稿件的審稿意見是統一的,編輯可以完全按照專家意見處理稿件,而有些文章的2種審稿意見則是相反的,在編輯很難判斷的情況下,會送第三審稿人評審,以免論文被“錯殺”或成“落網之魚”。
付印前的審讀會是初審、外審、校對和終審的延伸[7]。目前,《學報》每期付印前,都會組織相關專家對當期稿件進行刊前審讀。每期審讀會時間固定,根據當期稿件內容選擇審讀專家,以網絡會議的形式審讀稿件。刊前審讀的主要內容包括:(1)對政治性問題再次把關。該環節主要是查看地圖的繪制是否完整和準確、不同國家和地區對敏感地區地名的說法是否準確,以及是否存在專業用語在地區之間和國家之間的失范表達等。(2)審讀期刊的封面。《學報》自2013年開始,每期封面都來自當期作者提供的與文章相關的圖片,并配以封面說明,對作者的相關研究和研究團隊有很好的宣傳效果,此舉在《學報》的作者群中得到了很好的反響,也因此吸引了更多作者。所以,學報在刊印前對封面的學術宣傳效應以及封面的一些必備要素會重點審讀。(3)審讀編輯體例的規范性。該環節主要是查看作者信息的編排是否準確、摘要的中英文是否一致、各部分編號是否順序出現、參考文獻的書寫格式是否規范。
出版后的審讀既是學術期刊質量控制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體系成效的檢驗者[1],對期刊改進工作、提高質量起到了促進作用[8]。出版后審讀雖有“事后諸葛亮”之嫌,但審讀時間充裕,不受出版時間限制,可以充分認真地進行審讀。如果在審讀后能形成“錯題本”,將對今后期刊的整體質量有較大提升。
目前,我國學術期刊大部分由行業或主管部門統一組織定期審讀,主要針對所檢查期刊的政治質量、學術質量、編輯質量和出版質量幾個方面進行審讀,形成審讀意見將主要問題反饋給編輯部。雖然《學報》多年的審讀結果均為優秀,但也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小問題,根據審讀意見反饋的問題不斷修正和完善后,進一步明確了辦刊方向、杜絕了政治性差錯,使得學術質量逐年提高、編輯體例逐步規范和標準。
雖然刊出后的編輯部審讀是“亡羊補牢”式的工作,但也為時未晚,是刊前審讀工作的有益延伸。《學報》在出刊后的兩周內,進行內部的延伸審讀,及時發現刊前三校和審讀中遺漏的差錯,并編制了《編輯易錯手冊》,以便在今后的編校工作中避免出現類似問題。延伸審讀的主要內容包括出版方向、版面規范和文字表述等[9]。審讀結果及時向責任編輯通報,并對審讀結果賦分進行獎懲,以起到警示作用,最終達到提高文章質量的目的。
在新媒體日益發展和信息飛速傳播的當下,借助門戶網站、微信平臺等渠道開辟讀者審讀評刊專欄,有針對性地從學科專業視角審讀,可以彌補編輯審讀學科背景狹窄的不足[10]。目前,《學報》設立了讀者審讀專用郵箱,針對讀者提出的問題及時核對,并盡快在線修改以減少錯誤信息的擴散,取得了很好的滅錯效果。對于參與審讀的讀者,《學報》給予刊發周期加快的“優待”,極大提高了讀者的參與熱情。近期,《學報》有篇文章在刊印前已經中國知網首發,一位讀者對文章的文獻引用提出了質疑,后經核實發現確實存在文獻引用不當的問題,及時修改后再次上傳到數據庫,避免了錯誤的紙質刊印。
審讀的過程是不斷校正和糾錯的過程。審讀制度作為質量控制的最終環節和新一輪質量控制的起點,有其存在的必要和發展的需求。在“互聯網+”時代下,構建以刊前多人多次審讀為主,輔以刊后編輯審讀、讀者審讀等多種形式相結合的審讀體系,可有效提高刊物質量,是打造精品學術期刊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