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運 許海峰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高技能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辦學理念已日趨完善,但應用性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發展緩慢。文章從應用性藝術設計人才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的研究現狀與困境出發,研究應用性藝術設計實踐創新能力人才培養機制與模式改革,在實際調研的基礎上對建設具有古越文化特色的藝術設計學科等方面進行了探索,為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的改革提供借鑒。
關鍵詞:應用性 藝術設計 實踐創新 改革與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19)03-0118-03
引言
依據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精神和高職院校“培養高技能高素質型人才”的辦學理念。高職院校開展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的改革就是社會發展對高職院校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更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迫切需要。結合紹興市委制訂“十三五”規劃,在“全市域協同發展”上,加快培養實踐創新人才隊伍建設。而高職院校則是應用型創新人才的聚焦點,紹興市共有四所高職院校分別為浙江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紹興職業技術學院、浙江郵電職業技術學院、浙江農業商貿職業技術學院,各院校各具特色,不斷地深入推進創新創業教育發展。
一、研究現狀、困境與價值
(一)研究現狀分析
對應用性藝術設計人才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的研究現狀、困境與價值的研究由來已久,但其定義仍沒有定論。國內針對應用型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的改革與實踐,相關研究主要涉及如下三個方面:(1)地方性高校培養創新藝術設計專業人才是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必經之路,促進地方高校人才培養從學術型向應用型轉變趨勢。這方面著作有陳麗萍的《對美術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等。分別對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從概念與結構、思想與理念以及人才培養方案上分別做了深入探討,并闡明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教育目標的實現。(3)研究地方高職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定位及其體系建設。如:全香春《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下美術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研究與探索》等。(3)在創新創業的時代大背景下,從中外高校應用型課程體系比較,提出加強通識課程體系及交叉復合培養、合理設置課程層次。
從上述可見國內關于應用型人才的研究狀況,很多論述分別指出了實踐創新性特點,并且闡明了實踐創新課程綜合素質的重要性,但就目前的高職教學現狀而言,許多人缺乏深層次認識,更多的是低估了高職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的社會價值與作用。
(二)困境與價值
1.困境。通過調查梳理可以發現,目前國內地方性高職院校應用型藝術設計專業實踐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實踐過程、理論支撐與指導還是相對滯后的。其次,教育目標的制定存在不足,專業特征、區域性特征不突出,人才培養模式容易單一,對已有專業的市場認識不明確,也就導致了專業創新實踐人才培養目標無法貫徹落實到教學實踐中去。同時部分教師對教學方法的鉆研和部分高校對教育政策活化、教育資源投入等也十分不足。總體而言現代藝術設計發展已經超過了傳統學科門類,創新已經成為熱點,如何讓應用性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在新的社會條件下,做到既能促進經濟發展還能傳承創新本土文化又要適合新的社會需求?這是眾多高職院校面臨的共同困境,也是我們共同研究目的所在,從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和實踐創新能力培育的結合中建構理論基礎并指導創新、實踐。
2.價值。紹興高職院校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是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的有效途徑,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與實踐價值。作為紹興地區地方綜合性高職院校,如何根據自身的辦學條件實際情況,結合區域優勢資源,積極配合國家倡導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工程,創新創建紹興地區具有地方特色的綜合性高職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對提升高職院校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至關重要,更對紹興地區藝術設計專業的建設具有重大意義。首先,增強實踐創新能力。這也意味著紹興地區高校教學需要根據地方特色培養大量實踐創新型人才,服務于地方經濟發展。其次,創新紹興地區地方綜合性高職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的改革與實踐,形成“厚基礎、寬口徑、重實踐、強能力”的特色技能性人才培養模式,緊密結合市場的供需要求,有效擴大學生的擇業范圍和就業路徑。
實踐創新能力教育是紹興高職教育改革發展的大趨勢,也是社會發展對高職院校新型技術技能人才的要求。從而最大程度提高了創新創業能力在高職教學中的功能效用,推動高職院校新型教育模式的發展。
二、區域性實踐創新能力人才機制建立與培養模式改革思路
如何根據自身的辦學條件實際情況,結合區域優勢資源,創新創建地方特色的綜合性高職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對提升高職院校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至關重要。我們以紹興市高職院校群為例做如下思考:
(一)目標與定位
進一步明確教學目標與服務定位,根據地方人才培養需求合理開發特色專業。作為古越地區的高職院校,更需要合理利用自身的區域文化優勢,尋找自己的特色和長處,制定凸顯地域優勢資源的教學大綱,將創新實踐課程貫穿各學科教學中,將新的藝術設計理念融入到學科專業設置上,培養具有綜合創新能力的區域型應用型人才。
(二)理念與意識
明確和深化辦學理念,培養實踐創新發展意識。比如根據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要求,結合古越文化特色,進一步探討紹興地區高職辦學理念,引導學生成為教學環節的主角,加強自主學習文化傳承能力、創新能力與動手實踐能力,突破現有教學課堂模式,探索“訂單式”人才培養,針對學生個體而改革。如紹興職業技術學院開設的官渡班就為區域經濟發展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
(三)專業結構與課程體系
科學的調整專業結構和優化課程體系的設置,應以相關職場要求和區域性經濟發展需求來確定。區域性的經濟發展為高職教育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因而課程目標、教學內容要依據相應地區地方性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進行制定和取舍。以理論結合實踐制定課程體系的基本框架,有針對性地建設相應的精品課程,以應用型創新實踐人才培養為目標,突出理論與實踐相銜接的課程體系改革。
(四)實踐基地建設
完善實踐基地建設,提高高職院校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推進應用型人才培養。根據專業特色和定位,建立以“創新實踐+專業實訓”為指導思想的實踐教學是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重要的一環。
首先,建立完整的校內外實踐環節組成的實踐創體系。打破原有課程界限,建立專業課程群,結合學科特點以及自身的實踐教學規律,建設校內教學基地。創建校內實踐創新實訓中心、創新工場、創客空間等實踐創新教學體系以應用性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為主線,對實踐創新教學體系展開頂層設計。例如浙江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推行“基地+學院”模式。2014年,在紹興市政府的大力推動下,學校斥資1000多萬元改建基地大樓,正式成立紹興市工業設計基地。
其次,學校積極探索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模式,并通過學校的學科優勢積極開展高校群合作、專業群合作、校企合作等全方位拓展校外教學資源,打造出產學研合作的創新實訓基地。如紹興職業技術學院本著融合、發展、共贏的原則,更大程度地吸引社會資源、企業資源參與專業建設,構建學校搭臺、企業深入、產教融合的理實一體化的模式(如圖1)。
(五)師資隊伍建設
建成“懂教育、通實踐”的師資隊伍,建立靈活多樣的師資隊伍激勵機制。首先,定位高,面向遠。造就適應人才培養所需要的“懂教育、通實踐”師資隊伍。其次,師資是專業建設的首要任務。師資隊伍的復合化,構建創新型師資團隊。(1)以創新實踐人才培養為載體,制定相應的教師庫,重點邀請有實戰經驗的專才設計師充實到教師隊伍中,依據學科角度組建創新型團隊,可以依據年齡、研究方向、專業背景等方面進行整合。(2)把握市場動態,開拓專業視野,選拔優秀教師參與社會實踐或全職到企業上崗鍛煉,了解行業發展動態。如紹興職業技術學院每年都組織教師下企業頂崗鍛煉。(3)推動教師人事制度改革,引進優秀專業人才。同時建立靈活多樣的人才激勵政策,調動教師從事教學的積極性。
三、紹興市藝術設計人才培養與古越文化傳承創新實踐探索
藝術設計人才是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和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基礎。高等職業院校在藝術設計人才培養過程中,要從文化創意產業、傳承文化和創造價值等視角對藝術設計專業課程體系、教學方式和課程資源等方面進行系統改革,以提高藝術設討人才的培養質量,為區域經濟發展注入原動力。
(一)創新教學體系、創建特色課程
利用古越地區的優秀文化資源,創新專業教學體系,建設紹興地區高職院校特色課程群,克服同質化傾向,避免多校一面。以區域文化特色為統領,以支持創新驅動發展為戰略、服務地方發展為導向,傳承古越文化創新實踐應用設計為目的。由此,首先要樹立系統的古越文化創新傳承意識,再者要繼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遺產,就需要將優秀的古越文化資源進行再設計創新,特別是將非遺文化的傳承納入人才培養目標中。如紹興職業技術學院文創專業所開設《傳統民間藝術》實踐課,就是為了激活紹興傳統工藝的傳承創新。
(二)人才培養與文化傳承
引導學生學習傳承古越文化,增強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視,通過對紹興高職群藝術設計教育資源的整合,構建區域性教育研究理論新體系,推動地方文化在紹興高職院校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發展。積極開展文化創新驅動發展的設計人才培養模式,了解各個行業設計人才的需求,促進傳統文化創新向現代化市場需求轉型,加快協調文化創意產業與區域經濟發展步伐。
以紹興地區民族文化資源現狀調查研究為出發點,將地方藝術、文化產業課程資源開發的理念轉變為高職藝術設計專業創新實踐建設的理論依據。結合理論突出實踐,完善紹興高職院校藝術設計專業實踐創新人才的培養機制轉換,加強藝術設計專業課程教學的實用性、可行性。如浙江工業設計學院建有紹興市公共實訓基地、紹興市工業設計基地。結合設計的“地域性”和教育的“當代性”,把傳承古越文化理念與豐富的本土藝術資源融合,把傳承民間藝術工匠精神顯性與隱性有機整合,將傳統民間藝術與文化元素滲透到教學與創新實踐中去(如圖2)。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教學性傳承基地建設
區域性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應用性藝術設計人才實踐創新培養的創作源泉,非遺教學性傳承基地的建設也是區域性文化傳承與保護的特色亮點工程,更是打造文創專業群實踐創新的核心品牌,傳播與弘揚傳統文化,促進藝術設計專業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改革的實施。以紹興職業技術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產教學性傳承基地建設為例:
1.教學性傳承基地探索。2015年5月4日,以省工藝美術大師、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傳承人趙秀林領銜的紹興市傳統工藝創新團隊進駐紹興職業技術學院,創建傳統民間藝術傳承基地,文創專業的20名青年教師分別拜師學藝,共同組建趙秀林銅雕工作室等8個藝術大師工作室(如圖3)。
2.教學性傳承基地創新實踐。依托基地開展的設計創新教學、設計講壇、民藝體驗等活動,通過校本課程的開設、設計社團的組織、大師工作室的運營實踐等,組織師生積極參與相應設計課程的學習、傳承與創新,引導大師工作室開展生產性運營,將師生設計作品轉化為商業產品,同時積極參加省市各地的文創展、文博會、展銷會等活動實現課堂教學成果與市場價值的轉化。如:師生設計作品分別參與2015“藝術紹興”優秀作品展、2016中國(杭州)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2016紹興文化創意展、2017紹興市工藝美術精品展、2018中國(杭州)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等。同時也取得了較好的成績,獲得諸多獎項。如:榮獲2016中國(杭州)工藝美術博覽會銀獎、2017第二屆紹興市工藝美術精品展銀獎、2018中國(杭州)工藝美術博覽會銅獎等獎項(如圖4)。
結語
應用型人才最突出的特點就是應用性,實踐創新能力培養是應用型人才培養之關鍵。作為紹興地區的地方高職院校,肩負著古越地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及創新的使命,其培養目標應定位于區域性創新性應用型人才。需要各院校積極深化實踐教學改革,通過在教學、產業、科研等方面對歷史文化遺產資源進行挖掘與整理,不斷創新高職教育理論與實踐,拓展教育思路,提高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烏玥.在信息時代下當代藝術與設計的關系[J].設計,2018(07): 111-113.
[2]吳慧蘭;曾卓騏.藝術設計類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平臺建設研究[J].設計,2017(10):84-85.
[3]梁韻.微品牌:基于本土文化元素的創新教學實踐[J].設計,2017(09):112-113
[4]彭暉;劉德清.開發利用地域文化 推進高校課程建設[J].高教探索,2017
[5]張源.大學生藝術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及改革思路[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7(05).
[6]張露穎;漲曉寒;李敏.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肩體系的構建——以衡水職業技術學院為例麻士琦[J].職業技長教育, 2017(14):52-55.
[7]宋廠元;李永平;劉云利.實踐創新能力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關鍵[J].中國高等教育,2015(Z2):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