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旭
摘要:現代教育思想提倡,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凸顯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獲得全面且持續的發展。在《語文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指出:“語文教學目標必須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因素與價值觀三個維度進行設計。”因此,如何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以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形成,就成了每一個教師必須肩負起的重要責任。而本文便是從營造氛圍、激發興趣、賦予權利、傳授方法四個層面出發,對這一問題展開探究。
關鍵詞:小學;語文;自主學習
現代教育思想認為,教學的本質是學生在已有知識背景下構建知識的過程,而不是教師一味傳授的過程,所以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是符合教學本質的一種行為。尤其對于小學生來說,正處在能力與素質發展的開始階段,是奠定基礎的重要時期,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就顯得尤為必要。
一、營造氛圍,奠定基礎
在應試教育背景下,教師的教學理念是以學生的成績提升為主,教學模式也是以其單方面的灌輸為主,因此導致課堂逐漸陷入到了一種沉悶、甚至壓抑的氛圍中,而在這種氛圍中,不僅不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更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所以要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教師首先要營造一個自由、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產生一種“自由感”,進而讓學生敢問、想學。至于如何營造氛圍?其一,教師的鼓勵不可缺少,畢竟在以往的教學模式中,學生常常是以學習機器的身份出現在課堂上,其任務就是要接受知識,而在自主學習中,學生的任務是自主學習、自主探究,但很多學生可能已經習慣了接受式的學習模式,如果轉換成自主學習的模式,不免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因此在學生出現問題的時候,教師的鼓勵與肯定不可或缺,這樣才能幫助學生逐漸樹立信心,進而使其逐漸學會表達自己的見解。其二,教師要嘗試調整師生之間的關系,即改變傳統意義上“師尊生卑”的關系,努力追求一種亦師亦友的健康狀態,這樣同樣有助于課堂氛圍的和諧,因此也能夠極大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
二、激發興趣,驅使探究
興趣是調動學生學習的內驅力,能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所以要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是一個絕佳途徑。的確,在以往的教學中,課堂教學就是“滿堂灌”,學生不是接受學習,就是機械記憶,試想,在這樣的教學背景下,無論是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還是學習興趣的激發都是妄談。所以,要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師要勇于改變以往“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并逐漸引導學生參與到教學之中,進而讓學生在參與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所在,進而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同步得到發展。其實,從這個層面上來說,激發興趣和自主學習并不是誰先誰后的問題,而是一個彼此滲透,相輔相成的關系,最終實現一個良性的循環。但如何點燃這個良性循環的導火索呢,一個思考的方向就是“以疑為基”,就像古人所說:“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用問題來驅使學生自主學習無疑是一個不二的選擇。
三、賦予權利,自主學習
營造氛圍是一種外驅力,激發興趣是一種內驅力,而在這兩種動力的支撐下,教師還需要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利,讓學生能夠自由的學習,這同樣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一條必經之路。那怎樣才算是賦予學生權利呢?其一,要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的內容,比如在寫作教學中,以往的作文教學通常是以“命題式”作文的形式出現,這種寫作的訓練方式并不利于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培養,更不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所以教師可以嘗試改變命題式的練習方式,讓學生自由選擇主題,自由選擇體裁。其二,是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方式,當然這并不是完全的放任學生自流,教師始終要站在引導者的位置上,尊重學生的選擇,讓學生自主學習。比如在學習《美麗的小興安嶺》這一篇課文時,教師可以改變以往由“春”到“冬”的講課方式,而是讓學生自主閱讀,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季節和景色進行描述和討論。
四、傳授方法,學會學習
方法是完成學習任務的重要手段,尤其在學生的自主學習中,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能夠讓學生的學習事半功倍,所以傳授方法,讓學生學會學習同樣不可或缺。至于怎樣傳授方法,教師可以將學生學習的整個過程分解開來。首先,在預習階段,教師要交給學生如何預習課文,如何在閱讀的過程中畫出重點詞句,如何標記出不理解的地方,進而讓學生的預習更有效率。其次,在課堂學習階段,教師要隨時留意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隨時給與指導,以保證學生的自主學習更具實效性。最后,在復習階段,教師要交給學生怎樣總結知識,怎樣整理錯題本,進而讓學生在自主復習的過程中也能收獲最大的效益。
總之,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學會學習,是小學語文教學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教師要順應這一趨勢,不斷在教學中展開探索和實踐,從而為推進教學和學生的共同發展而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自主學習[J].樊忠霞.中小學教學研究.2012(10)
[2]構建小學語文“自主學習”教學模式之淺析[J].楊靜.課程教育研究 2018年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