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新
摘要: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以后初中、高中語文學習的基礎,也是備受學生與家長關注的科目。本文分析了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要求能夠轉變教學思想觀念與模式,進而提升教學有效性。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小學語文教育教學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得以應用,提上了小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激發了其學習興趣。但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仍舊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要認真分析這些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
1、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分析
首先,教學理念。傳統教學理念都是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學生被動的接受閱讀知識。由于語文知識跟其他課程知識不同,特別是古詩文部分,需要老師下功夫去講授。但是部分教師沒有把學生放在教學中心的位置,教學理念有待轉變。其次,教學模式。“灌輸式”教學是很多教師的通病,機械化的“輸送”讓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受到了打擊,按照同一個標準授課并不能體現因材施教的觀念。我們以課堂導入為例,教師在講授新課的時候基本都是會先回憶上一節課的內容,接著用純理論的方式引入新課,無法激發學生的興趣。
2、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策略
2.1積極轉變教學理念
在新課改背景下,要積極轉變教學觀念,在教學中堅持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能夠養成自覺學習閱讀知識的好習慣。比如,可以安排學生課前預習課文,課下復習課文,讓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式,這要比傳統的灌輸效果強得多。教學觀念的轉變主要就是要“以學生為中心”,1998年,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正式提出“以學生為中心”建構方式,改變了傳統教學中“教師教”、“學生學”的局面,確定了學生在閱讀教學中的課堂主體地位。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要結合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方向以及學習需求等進行課程的教學安排,學生變成了課堂教學的主體,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教師是閱讀教學活動的設計者,也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更是學生遇到學習困難的幫助者。通過“以學生為中心”理論,提升了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獲得了學習上的成就感,激發了學習積極性。
2.2運用情境教學模式
教學情境創設應用到小學語文閱讀課堂中,屬于教學模式的創新,是對傳統靜態教學模式的改變,屬于動態化教學。語文教師通過為小學生語文教學創建相應的教學情境,能夠讓學生更好的融入到課堂教學的整體氛圍中,讓老師跟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變得更加順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于小學生來說,比較愛玩,思維也是以形象思維為主,活潑好動,特別容易被新鮮的事物吸引其注意力。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的時候,為學生創設相應的學習情境,進行生活化、游戲化、比賽化的教學情境環節,能夠幫助開發小學生的智力,讓小學生在喜歡的活動氛圍中學習,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成效。而且在學生喜歡的環境中得到進步也能形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最終提高了閱讀教學成效。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不管知識點的難易程度,都不要直接把知識點“灌輸”給學生,要引導學生積累學習方法與經驗。事實上,閱讀教學要盡可能的做到“詞不離句”,學生學習詞語的時候要能夠放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下。比如在“蜜蜂引路”這篇文章中,針對“向導”這個詞語,可以針對這句話“列寧非常風趣的說,我有向導,是您的蜜蜂把我帶到這兒來的…….”,問學生“向導”具體是什么意思,就會有學生回答:“向導,就是指引路的人。”接著向學生提問:“文章中列寧的向導是誰啊?”學生就會回答“蜜蜂”,老師接著問“蜜蜂真的可以做向導嗎?它能帶我們去北京嗎?”學生說“不能”。接著教師再跟學生解釋“蜜蜂不能真正引路,這是列寧通過仔細觀察利用它來引路的”。從教學情境的展示到分析,都是學生主動參與的過程,教師主要是發揮其引導作用,從原來的“臺前”角色退居到“幕后”的角色,成為情境教學的“導演”。
2.3運用移動教學模式
在信息化社會,小學語文教師能夠把移動教學當作補閱讀充教學,以此來輔導學生進行課外學習。移動教學模式能夠讓學生通過移動終端設備軟件進行自主學習,跟家長結合,幫助把碎片化時間利用起來,這樣就能打破學習時間與空間的限制,達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課外輔導電子化的目標。比如,運用翻轉課堂這種教學模式,教師要能夠從繁雜的信息中篩選出具有代表性與啟發性的相關的閱讀教學信息,并把這些信息融入到翻轉課堂教學中去,把握細節問題,包括文字、圖片等呈現的順序以及動畫的設置,幻燈片最好只給出簡潔的、圖形化的綱要,然后用語言和豐富的表情、肢體動作去進行解釋,給學生充足的學習和思考、辯論時間,開展閱讀知識的深度學習,從而提高教學有效性。
參考文獻:
[1]許文珍.滲透培養: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劑良方———淺議小學語文教學中心理健康教育[J].新課程導學,2015(17)..
[2]李亮.課程內容的文化選擇——以小學語文為例[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6:29
[3]何方,周浩.嘗試·分享·導學——核心素養觀照下小學教學模式的思考與實踐[J].教育研究與評論(小學教育教學),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