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超
摘 要:學校以及社會都鼓勵大學生走進社會進行志愿服務工作,不僅有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也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在實際的調查中我們發現影響大學生志愿服務意愿的主要因素包括;個人因素、家庭環境因素以及高校相關政策等因素,因為一部分大學生對志愿服務工作并不十分了解也并不感興趣。所以,高等院校應該加強正確的輿論宣傳和引導,強化學校對大學生思想政治以及社會服務實踐意識的教育和指導,加強學校、家庭和社會三位一體教育模式;加大學校相關政策的扶持力度,鼓勵大學生參加志愿服務活動。
關鍵詞:大學生;志愿服務;思想教育
近年來,我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服務社會實踐工作形勢越發嚴峻,給大學思想政治以及社會實踐服務工作帶來更大的壓力,為了緩解當前大學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壓力,各高校出臺了一些相關政策,意在鼓勵更多的大學生積極參加志愿服務活動。與此同時,很多進入大學的學生,往往承載著家人過多的希望,特別是一些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為其自身的學習投入了更多的精力,他們更多的希望通過升學等途徑改變自身的窘況,更多家庭和學生本人只是關注學業是否優秀,認為其它活動都會影響到自己的學業。
一、總體概況
了解大學生志愿服務意愿行為特征至關重要,本研究選擇高等院校學生調查比較有代表性。因此,2018年以黑河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2014級本科學生為調查樣本,已發放問卷的形式進行調查,一共發放調查問卷366份,2014年級發放366份,回收360份問卷,有效問卷為358份,調查問卷的有效率達到99.44%。
在本次調查中,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調查;一方面是對于家庭環境的影響,主要來源于家人是否支持等方面的影響,因為在校大學生其生活主要經濟來源依舊來自于家庭的支持,并且很多學生其價值取向以及處事理念更多的是受到其原生家庭的影響。另一方面,著重調查對于大學生志愿服務等相關政策的宣傳形式以及力度,各高校對于大學生志愿服務出臺各種相關政策,旨在鼓勵大學生積極參加志愿服務活動。
二、問題與原因分析
在調查的大學生中,女生比男生更愿意參加志愿服務活動,但從總體上看,當前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意愿還普遍偏低,比例僅為39.3%,同時,有高達41.1%的大學生明確表示不愿意參加志愿服務活動,有19%的大學生對是否愿意參加志愿服務活動表示不清楚,說明大學生對社會實踐活動還不是很了解,如果加以正確引導,那么其志愿服務意識也會有很大程度的提升,這也說明了對大學生志愿服務意識進行引導的必要性。
(一)個人因素
很多時候學生本人對于大學的相關活動存在一定的偏見,認為上大學就是為了學習,只要成績好,畢業后能找到好的工作就是其上大學的最終目的。部分學生一進入大學就有心理負擔,認為學習不好就不能進一步深造,不能找到好的工作。而另一部分則是在自己的大學生活中承載著家人的希望和寄托。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很大一部分學生對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等活動不感興趣,他們更多的表現出對于任何活動沒有熱情,只是一味的學習。因此,結合調查結果進行有效的分析,我們發現,大部分學生對社會實踐以及志愿服務的意愿比較低,這基本反映了當前在校大學生對于志愿服務等相關社會實踐活動的基本狀態。
(二)家庭因素
家人的態度也是影響大學生是否積極參加志愿服務等社會實踐活動的一個重要因素。在很長一段時間都與家人生活在一起,其世界觀、價值觀以及人生觀等很大程度上受到其原生家庭的影響,因此,我們在分析影響大學生志愿服務意愿的影響因素中,其家庭環境的影響也是尤為重要,是需要我們重點考慮的因素。所以,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其家庭環境方面的影響選擇中很大一部分學生選擇了具有較大影響。由此可見;家人的支持與否對大學生是否積極的參加志愿服務活動的影響還是比較大的。
(三)政策因素
對于參加志愿服務等社會實踐活動的相關政策,學校雖然出臺了一些相應的鼓勵措施,其宗旨在于鼓勵大學生積極的參與此項活動,調查結果分析發現,對于鼓勵參加志愿服務等活動的相關政策,男生與女生之間也存在的一定的差異。往往女生對于政策的了解要遠遠高于男生。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女生為什么比男生參與志愿服務等社會實踐活動的積極性更高。從調查情況看,52.76%的學生對于相關的志愿服務政策“不了解”,此外,42.33%的大學生對于相關政策“了解”,在358份有效問卷中只有4.91%的學生對于志愿服務相關政策“完全了解”。這組數據充分反映出在大學生志愿服務等實踐活動中學生對相關政策的獲取、了解以及其自身的主動性都需要不斷的增強。另一方面也說明,高校有關部門對大學生在政策宣傳這個環節應加大宣傳力度。
三、對策建議
(一)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志愿服務
在大學生志愿服務等社會實活動方面,學校各級部門以及學校自有的網站、報刊、廣播等相關媒介應該發揮其正確的輿論導向作用,積極宣傳當前社會實踐服務活動對于大學生素質、能力培養的重要性以及積極作用。同時,對社會實踐服務不斷發展變化的現狀給予足夠的宣傳與展示,這樣不僅能夠改變目前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服務意識,同時也能改變大學生認為大學只需要學習的偏見,從而不斷吸引大量的大學生參與到社會實踐活動中來,參與到志愿服務的活動中來。
(二)改善政策導向
高校應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資助力度,落實各項獎助政策,圍繞復合型人才培養中的各項措施進一步細化與落實。為社會培養出一批優秀的復合型人才;積極鼓勵大學生參加志愿服務活動,在教育、生活以及資助方面給予一定的鼓勵政策,完善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相關制度,建立健全統一的政策保障體系等,從而更好的引導大學生積極的參與到志愿服務活動中來。
四、結語
綜上所述,高等教育其最為根本的目的在于不斷為社會的快速發展以及進步培養出合格、優秀的建設性人才。但是在實際的學習以及教育中,我們不應完全側重于“才”的培養和教育,更應該加大對學生“德”的培養和教育。當代大學生應緊跟時代的步伐,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不斷樹立起志愿服務的意識,踴躍投身到志愿服務社會實踐活動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