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維哲 沈真波
摘要:“浪漫之都,時尚大連”是旅游城市大連市的旅游產品定位,作為旅游城市,近些年,大連市發展十分快速,但產品結構不盡合理,其旅游文創產品發展一直滯后。本文通過對大連市旅游文創產品開發現狀進行調查解析,探尋文創產品設計的方法,并對旅游文創產品開發提出一點建議。
關鍵詞:大連 旅游文創產品 設計方法
中圖分類號:TB4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04-0128-02
作為一座旅游城市,近幾年大連市的旅游業發展十分快速。據大連市旅游局提供的數據,2017年大連市的旅游人數已經達到7738,211,72萬人次,主題公園以及海濱觀光已經成為大連市主打的旅游產品,發展較為成熟。據新浪財經數據,大連市在2018年上半年的旅游總收入排行榜中排名20,成績還是十分喜人的。但通過對旅游市場調查發現,大連市的旅游市場主要側重于觀光旅游以及海濱、主題公園娛樂等方面,而對于周邊文創產品涉獵較少,重視程度也略差,使得大連市呈現出旅游文創產品匱乏的現狀。
一、大連市旅游文創產品開發現狀
(一)市場知名度低
大連市旅游文創產品相對匱乏,并難以尋覓到較為具有市場影響力的產品。前往大連的游客在離開大連的時候往往難以產生購物欲望,主要原因是市場旅游文創產品種類單一,與其他地區旅游紀念品重復率高,缺乏自身特色,更缺乏知名度。在大連,提到旅游紀念品,以貝殼為原材料的手鏈、項鏈隨處可見,主要集中在一些景區的攤販處,既沒有品牌,也沒有產地,更沒有說明,價格五花八門,讓人不清楚實際價格究竟是多少。而這些紀念品雖然多,但由于設計和用途等因素,又并非旅游文創產品,也難以形成規模。而能稱之為文創產品的商品,多數又屬于價格較為昂貴的工藝品擺件,雖然設計尚算精美,卻難以突出大連主題,除一些特別標注大連字樣的商品外,與其他城市擺件相似度太高,缺乏特色。
(二)品牌意識弱
大連市文創產品知名度低,與品牌意識薄弱也有關系。大連市的文創產品的生產企業規模較小,多為小作坊式的企業經營模式。產業結構的不合理,使得大連市的旅游文創產品市場組織化程度低,價格五花八門,服務良莠不齊,市場定位不準,產品種類少,千篇一律。在這種情況之下,作為市場主體的企業難以支撐獨立市場,缺少品牌意識,在包裝上、宣傳上也缺乏力度,使得大連市的文創產品缺少核心靈魂,難以找到主題突破。
(三)缺乏創新
大連市的文創產品種類少,樣式少,設計缺乏創新。將大連市的文創產品放置于其他城市也同樣適用,沒有自身特點,除了少數特別標注了大連字樣的文創產品外,很少有文創產品能夠體現出大連地域特色及文化內涵。大連的文創產品主要形式是冰箱貼、工藝品擺件、筆筒、書簽等,材質以貝殼、木制、樹脂、水晶為主,內容有的以大連各大廣場為主體、有的以主題公園為主體,有的以海產品為主,并沒有形成規模和統一主題,也缺乏對文化內涵的深度挖掘,圖案內容換一個名字就可以適用于其他城市,缺乏特色,而且和其他城市的文創產品設計雷同,沒有自身的創新。[1]
(四)重視程度不夠
對于大連市的旅游產業而言,觀光旅游確實是主打產品,也確實取得了非常大的收益。但旅游是“食住行游購娛”六要素的統一體,缺少任何一個環節都是不行的。從過旅游市場購物環節的現狀來看,政府的重視和支持顯而易見是不夠的。一是先市場比較散亂,以小攤販居多,沒有形成統一的有規模的文創產品市場。二是,缺乏正確的引導和組織。市場以小企業為主,產業結構不合理,沒有統一的市場規劃,也缺乏對市場的總體引導以及未來發展的頂層設計。
二、文創產品開發原則
(一)以文化為核心
文創產品,是藝術和文化的綜合體,是文化以藝術的形式通過創意團隊的產業化開發、營銷而延伸出來的一種新型產品。文創產品不僅僅是一種產品,更重要的是其文化性和藝術性。而文化顯然是文創產品的核心內容。缺乏文化內涵的產品可以稱之為藝術品但不能稱之為文創產品。[2]
(二)以時尚創意為理念
文創產品除文化外還要注重創意,創意是藝術性的體現,是特色的體現。擁有創意的文化藝術品能夠具有多樣性及活力,更有市場吸引力。時尚的創意能夠更緊跟時代的步伐,將最美的藝術呈現在受眾眼前。深邃的文化與時尚的創意相互碰撞,才能摩擦出最為璀璨的火花,設計出最符合市場需求的文創產品。
(三)以大眾審美為依托
文創產品雖然屬于藝術品范疇,需要具有深邃的文化內涵,但不能脫離大眾審美。作為一種大眾消費產品,文創產品就是要用普通大眾能夠看得懂的“語言”來表現文化,展現藝術,體現創意,因此,大眾審美是文創產品的依托和根基。
(四)以政府重視為引導
政府對市場具有導向作用。文創作品作為一種文化產業,需要展現的是民族文化,宣傳的是地域文化,因此,政府的重視十分重要。有政府的干預和引導,進行有效的市場監管,能夠吸引大批文創人才及文創企業加入地區文創產品的設計研究中來,進而促進文創產業的健康發展。
三、大連市旅游文創產品設計方法
(一)突出特色
特色是地域性文創產品的主要內容。作為地域性旅游文創產品,首先要有精準的市場定位,尋找自身優秀的價值特色,增加文創產品的特殊性,使之能夠與其他地域性文創產品相區分,以形成自身商業價值,進而打造出城市名片。其次統一策劃包裝,避免各自為政的設計現象,以突出大連市的核心特色。如果文創產品宣傳內容過于繁雜,反而就缺乏了特色,大連市有眾多主題公園、廣場文化、海濱風光,在選擇文創產品內容的時候要注意有所取舍,將過于雷同的與其他城市區別不大的內容舍棄掉,重點突出大連市本地域的特色文化。[3]
(二)深度挖掘城市文化
大連市有著特殊的歷史地位,經歷了兩次重大的戰役,即中日甲午戰爭以及日俄戰爭,這兩場戰爭都是積貧積弱的舊中國屈辱史的體現,不但是大連人民的痛,更是全中國的屈辱。非但如此,經過兩次戰爭后的大連更是陷入了日俄殖民統治狀態之下,其中沙俄的殖民統治長達八年,日本的殖民統治更是長達四十余年,無論是沙俄還是日本居然都妄圖將大連作為“永久居住”地進行統治,并在此背景下進行了城市規劃和建設,也奠定了今天大連市的城市雛形。深度挖掘大連市的城市文化,日俄遺留下來的痕跡依舊影響著今天的大連,作為一段特殊的歷史的見證,也作為今天愛國主義教育的素材,這些城市記憶都可以被挖掘出來,作為文創產品的素材,告誡子孫后代,大連市不僅僅有美麗的海濱風光,還有日俄殖民統治的鐵證。
(三)樹立品牌意識
文創產品一經設計開發,就意味著被賦予了產品的價值。具有獨特性的設計作品不應該被隨意出售,而要樹立品牌意識,注意知識產權保護,提高產品品質,進行合理開發。對市場進行監管,防止低端仿制品流入市場,實行品牌保護。
(四)賦予產品時代性和幽默感并不斷創新
文創產品是一種新型文化創意產品,其誕生本身就具有極強的時代性。面對這樣一種時尚的文化藝術產品,不斷創新,緊跟時代發展是必須要做的。設計成型的文創產品要時時更新,用最新的視角,最好的創意進行設計突破,使之能夠永遠保持活力,只有永葆活力的文創產品才能代表城市,成為城市的文化名片。
四、大連市旅游文創產品開發對策
(一)系列化設計文創產品
文創產品要具有城市文化內涵,不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要進行統籌設計,設計開發要具有全局觀念。因此,系列化的文創產品更適合旅游地域文化宣傳。大連市作為百年新城,雖沒有悠久的文化底蘊,但卻具有特殊的歷史地位,如泣如訴的歷史故事寫滿了全城,無論是廣場文化還是公園文化,無論是歐式建筑還是戰爭遺跡,都不是獨立存在的個體,而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因此系列化開發才能彰顯其特殊的文化內涵,深度挖掘文化底蘊,形成具有核心文化的文創產品。
(二)重視人才培養
大連市并不缺乏故事,卻缺乏寫故事的人。大連旅游業發展迅猛,卻缺乏一張核心城市名片。無論是“服裝城”“足球城”還是“海濱休閑”之都,都是從一個個側面反映的今天的大連,橫向上沒有能夠全面展現大連全貌的品牌定位,縱向上沒有展現大連歷史的時代定位。因此我們認為,大連市缺少講故事的創意型人才。文創產品是需要創意參與其中的特殊產品,沒有了創意的產品只能是普通藝術品,談不上文創產品,而創意是需要特殊人才對自身的不斷突破產生的,因此一個好的創意型人才是文創產品能夠產生和不斷發展的最可靠保證。重視創意型人才的引進與培養,是大連市發展文創產業的當務之急。
(三)突出重點內容
大連市文化定位頗多,但特色多了也就沒了特色。如前文所述,在文創產品設計的時候要重視突出核心重點內容,集中精力打造一個拳頭產品,使之只能代表大連。比如大熊貓之于四川,天安門之于北京,東方明珠之于上海一樣,無論如何變換形式,都是城市亙古不變的標記,讓人印象深刻。
(四)實施品牌戰略
大連市的文創產品單一,品牌意識薄弱,導致市場上文創產品良莠不齊,質量低下。實施品牌戰略,是提升產品質量、設計品位,規范市場的重要途徑。通過實施品牌戰略,能夠增強企業實力,提升設計品位,以準確的市場定位為導向,設計生產出質量過硬的文創產品,使市場能夠更加規范,產業結構也能夠更加合理。只有具有品牌性的文創產品,才能更好地代表大連,具有良好的口碑,起到宣傳大連的作用。
五、結語
文創產品是旅游產品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它不同于普通的旅游紀念品,而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符號,是一種藝術創意產品,具有地域性、文化性、藝術性、創意性等特殊屬性。雖然是一種新型創意產品,但其一經誕生,便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深受人們喜愛。在進行文創產品設計的時候,引進創意人才也是重中之重。文創產品不同于其他產品,需要人的創意參與其中,而且是要不斷突破更新,因此具有創意型的人才是文創產品設計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環。
參考文獻:
[1]謝春山,唐偉,岳艷琴.大連文化旅游發展對策研究[J].大連大學學報,2013(10).
[2]林瑛琦.大連旅游紀念品文化化的思考[J].區域經濟,2010(3).
[3]陳燕.大連主題公園旅游紀念品市場營銷問題分析及對策[J].經濟研究導刊,2009(32).
責任編輯: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