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長清
摘 要:通過搜索知網核心數據庫,以國內應用型高校大學生技術創新能力培養為主題,進行相關的文獻綜述,梳理了國內相關研究進展和不足,對后續研究工作提供了借鑒和思路。
關鍵詞:應用型;大學生;技術創新;能力培養
一、相關文獻梳理
隨著國家《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和上海市《上海高等教育布局結構與發展規劃(2015-2030年)》的實施,高等教育分類發展的趨勢日益明朗。應用型高校如何立足這一定位,辦出特色、辦出水平,關鍵問題是高校創新人才培養問題,尤其是技術創新能力培養問題。
綜觀近年來學術界對于應用型高校大學生技術創新能力培養這一問題的研究,已有的文獻遵循和形成了以下幾個層面來研究:
(一)有關應用型高校大學生技術創新能力培養的相關理論探討
研究者介紹和借鑒以下理論,比如利益相關者理論(肖放鳴,2010),TRIZ理論(張躍庭、劉奎,2011),OBE模式(楊毅剛,2015),CDIO模式(李曼麗,2008;康全禮等,2008;王碩旺、洪成文,2009;顧佩華等,2012;胡文龍,2014),美國大學生就讀經驗理論(劉月紅,2013),交易成本理論(黃振羽,2018)等。
關于這一層次的研究文獻,為后續研究者提供了較好的理論框架,具有很好的理論價值,但對于國內應用型高校針對性不強,存在理論適用性問題。
(二)有關應用型高校大學生技術創新能力培養的現實與困境
培養什么樣的學生是應用型高校人才培養需要回答的核心問題。第二類文獻大多基于經驗分析目前我國應用型高校大學生技術創新能力培養的現實和面臨的困境,突出了我國應用型高校學生培養技術創新能力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1.部分學者從高校技術創新角度出發闡述問題
有學者(汪和生,2004;陸錦沖,2012;馬建榮、李鳳,2011;鄭直,2016;劉獻君,2017)認為,高校應該在培養大學生技術創新能力上發揮更大作為,建立科學的科技創新能力培養體系,運用系統化原理指導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工作,構建以應用型創新理念為核心的課程體系和以實踐創新能力為導向的教學模式、搭建校企合作創新平臺以開展產教研深度融合、以及營造以創新創業為主題的校園文化等途徑,多維度、立體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2.部分學者從企業技術創新角度出發闡述問題
龐青山(2012)指出培養適應新型工業化的高級工程技術人員,應從工程活動的特點與未來工程的背景、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對高級工程技術人才的素質要求以及我國工程實體對新型工業化背景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的素質要求出發。
楊毅剛(2016,2017,2018)指出從企業界技術創新歷程的經驗教訓出發,借鑒企業進行工程創新和產品開發的全周期規律及流程、解決“跨界”“復雜工程問題”的理念、方法論和知識,提出了企業視角下工程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新結構、新模式、新質量、新體系。
這一層面研究的文獻,為我們提供了諸多構建應用型高校大學生技術創新能力培養的政策建議,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但這一層面的研究高校角度應然視角多,企業實戰視角較少;強調實踐教學較多,強調技術創新的非技術因素較少;師資隊伍建設研究重視不足,相對弱化了培訓機制和考核評價研究,影響了應用型高校大學生技術創新能力培養的系統性、思想性、科學性和有效性。
(三)對國內外大學生技術創新能力培養成功經驗的總結
第三類研究是通過對國內外應用技術大學人才培養成功經驗的總結,為我國應用型高校大學生技術創新能力培養提出有用建議。
陳嘯和劉楊(2012)深入介紹了以德國應用科學大學為代表的歐洲應用型人才培養教學法、以美國羅斯—豪曼理工學院為代表的美洲應用型人才培養教學法和以香港理工大學為代表的亞洲應用型人才培養教學方法。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課題組(2013)的《歐洲應用技術大學國別研究報告》詳細介紹了荷蘭、奧地利、瑞士、德國、愛爾蘭、芬蘭、英國、俄羅斯、意大利等歐洲國家應用技術大學發展的歷程、保障、特點和社會貢獻。姜超暉(2014)以德國海德堡應用技術大學為例,介紹了德國應用技術大學人才培養模式的特點。
張洪田(2010)結合黑龍江工程學院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實踐與探索,提出了綜合素質教育模式的構建設想,并闡述了該模式構建的原則、內容和運行保障系統。顧佩華等(2014)系統介紹了汕頭大學近年來OBE工程教育模式的實踐與探索。
基于這一研究的文獻,為我們認識國內外高校優秀案例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數據資料,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但這一類型的研究大都還停留在現象描述上,尚需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
二、相關文獻熱點與空白
根據以上相關文獻的簡單梳理,相關研究者就大學生技術創新能力培養做了大量有價值的工作,得出很多有價值的理論成果和實踐成就。但在以下幾個領域,還可以繼續深入研究,拓展研究視野,深化認識。
(一)政產學研用。很多學者強調校企合作,但政產學研用的協同創新發展重視不夠,技術創新的主體在企業,但高校以培養創新人才為己任,更應主動對接,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發展。
(二)有學者指出技術創新天然具有人文屬性,在大學生技術創新能力培養過程中,課程思政不能缺位。
(三)根據已有學者研究,技術創新能力的培養是需要前置課程的,大部分高校在設置時忽略了課程的體系完備性和系統性,需要提前設置前置課程:技術創新的通識課程和經濟類課程。
(四)在討論大學生技術創新能力培養的時候,創新型、雙師型師資隊伍是重中之重。
(五)保障機制討論不足。應用型高校大學生技術創新能力培養,需要有完備的保障機制。
參考文獻:
[1]陳飛宇.面向企業技術創新的校企技術轉移機理及博弈模型研究[D].哈爾濱工業大學,2016.
[2]曾方.技術創新中的政府行為——理論框架和實證分析[D].復旦大學,2003.
[3]陳彬:《技術創新生態化——種思想的轉向》,《桂海論叢》2003年第2期,第54-56頁.
[4]陳雄輝.技術創新的人文價值[D].華中師范大學,2011.
[5]姚聰莉,任保平.創新人才培養的邏輯及其大學教育轉型[J].中國高等教育,2012(07):9-12.
[6]汪和生,壽韜,方建珍.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體系建設的研究[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S1):241-242.
[7]張洪.基于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改革探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5(10):119-125.
[8]劉月紅.基于就讀經驗理論 培養本科生科研創新能力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13(s2):42-43.
[9]馬建榮,李鳳.構建學科競賽“四化”長效機制,提高學生實踐創新創業能力[J].現代教育技術,2011,21(12):145-148.
[10]張躍庭,劉奎穎.大學生創新能力實現途徑探析——基于TRIZ理論的指導[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1(1):34-37.
[11]杜斌.大學科學研究與技術創新關聯發展水平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8.
[12]肖放鳴.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約束因素及國家與社會責任[J].求索,2010(7):171-172.
[13]陸錦沖.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體系的構建與實現[J].中國高等教育,2012(23):55-56.
[14]張洪田,葉樹江,郭秀穎,et al.構建工程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綜合素質教育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高教研究,2010(1):59-60.
[15]劉獻君.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背景下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J].中國高教研究,2017(10).
[16]龐青山.適應新型工業化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應然素質結構研究[J].大學教育科學,2012(6):41-45.
[17]鄭直.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內涵與路徑[J].社會科學家,2016(12).
[18]楊毅剛,孟斌,王偉楠.基于OBE模式的技術創新能力培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6):24-30.
[19]楊毅剛,王偉楠,孟斌.技術發明創造與技術創新人才培養方法的差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04):66-70+104.
[20]楊毅剛,孟斌,王偉楠.如何破解工程教育中有關“復雜工程問題”的難點——基于企業技術創新視角[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2):72-78.
[21]楊毅剛,王偉楠,孟斌.以提升解決“復雜工程問題”能力為目標的工程教育培養模式改進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4):63-67.
[22]楊毅剛,唐浩,宋慶,孟斌,王偉楠.企業視角下新工科建設與工程教育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03):18-23+28.
[23]李曼麗.用歷史解讀CDIO及其應用前景[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 2008 (05).
[24]康全禮,陸小華,熊光晶.CDIO大綱與工程創新型人才培養[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08 (04).
[25]王碩旺,洪成文.CDIO: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工程教育的經典模式——基于對CDIO課程大綱的解讀[J].理工高教研究. 2009 (04).
[26]顧佩華,包能勝,康全禮,陸小華,熊光晶,林鵬,陳嚴.CDIO在中國(上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2 (03,05).
[27]胡文龍.基于CDIO的工科探究式教學改革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 (01).
[28]顧佩華,胡文龍,林鵬,包能勝,陸小華,熊光晶,陳嚴.基于“學習產出”(OBE)的工程教育模式——汕頭大學的實踐與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1):27-37.
[29]黃振羽.基于交易成本理論的高等教育創新型人才培養路徑探析[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8,9(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