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所謂“意境教學”,就是把“意境說”運用于初中語文教學,就是在教學過程中讓師生都陶醉于文章的意境里,進入角色,吟誦、玩味、意會、神馳,在美的神韻中感悟、升華。在這里,教師不僅要事先進入角色。還要創造條件營造氛圍、設置環境來感染學生,實現師、文、生三者和諧的共鳴,讓學生的身心渾然陶醉于美的享受中,力求開拓學生的感受力和想象力,促進身心健康,陶冶情操,提高他們的寫作和鑒賞能力。本文筆者就探討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新路徑——讓學生走進文本意境。
關鍵詞:初中語文;意境;閱讀教學
一、 利用現代教學技術,引導學生走入意境
現代教學技術對于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質量的提高有著重要作用。初中語文閱讀文章與現代教學技術結合,可以使文字的表現能力更強大,使學生更容易走入初中閱讀文章的意境之中。因此,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遇到那些描述自然風景和景觀的文章,教師就可以利用現代科學技術豐富閱讀教學,使學生對文章有更形象的認識。現代科學技術可以為學生創設真實的情境,提高閱讀教學的真實性。
比如在講解朱自清先生的《春》時,教師可以從閱讀文章的線索為引導,讓學生在課堂中與作者一同欣賞春景。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相關圖片,從風來了、草綠了、花開了,為學生展示一幅春天來了的美景。在真實的意境中,閱讀文字,讓學生在意境中對閱讀文章進行深入理解。學生與作者感同身受,在意境中尋找作者寫作時的情感,有利于學生發現作者對春,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并與作者產生共鳴。因此,在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走入意境,需要現代教學技術的幫助。
二、 利用聯想想象手段,引導學生走入意境
聯想與想象是學生自主進行意境創設的一個重要憑借,學生只有具備聯想能力與想象能力,才能更好地融入閱讀意境中。教師可以從閱讀文章的內容出發,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引導,利用生動的語言描述,使學生想象文章所描述的畫面,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
比如在講解《皇帝的新裝》時,教師可以利用文字陳述,將學生融入真實的意境中。不是只有描述自然風光的文章才會有意境,每一個文學作品的氣場不同,所對應的意境也就不同。教師可以選擇皇帝穿著新裝游走于大街上那一段為學生進行有感情朗讀,讓學生閉上眼睛,跟隨自己的朗讀進行聯想。可以想象當時人們看到皇帝的心情,想象皇帝的表情,也可以聯想與分析其他人的心理活動,使意境更充實。在這樣的聯想下,學生對于閱讀文章會有自己的理解,容易走入文章中,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教師可以將聯想與想象作為一種閱讀方法教給學生,讓學生在不理解作者寫作意圖時,當自己置身于文章中時,對文章內容進行思索。因此,教師要將聯想創設意境作為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一種新路徑,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
三、 利用文章寫作背景,引導學生走入意境
文章的寫作背景是作者進行創作的重要基礎。寫作背景雖然沒有直接出現在文章中,但體現在文章的字里行間。要對文章的意境進行整體理解,教師就要讓學生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及作者的個人經歷。
比如在講解《昆明的雨》這首詩時,教師要讓學生融入文章的意境中,就要引導學生對作者個人經歷及寫作背景進行了解,為何作者沒有有北京的雨、南京的雨,卻偏偏要寫“昆明的雨”呢?這就是需要我們通過自己來體會的,體會作者對昆明真切的懷念,理解作者沖和平淡、淡泊從容的人生態度。盡管全文冰吻過多筆墨著重于雨上,但是透過路上的行人、景物等等就可以看到雨的態度,這就是一種意境。首先作者所寫的景、事、物、人,都和昆明的雨季息息相關,沒有雨季,也就沒有這些獨具特色的景、事、物、人;其次,昆明的雨連綿不斷,就像作者多年以來對昆明歲月的念念不忘,雨的特點和人的情思,書寫對象和表達的情感之間有很多共性,所以作者選擇用昆明的雨來表達懷念之情。正因為如此,文章雖然看似瑣碎零散,但由于有雨這個意象貫穿其中,所以零散的事物被聯系起來,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進而表達了自己對昆明的想念。這樣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對于初中學生來講,既具有學習樂趣,又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閱讀學習效率,促進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質量的提高。
四、 利用事物本身的特質,引導學生走入意境
美的意境誠如蘇軾所說,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作品中的畫面所表現的意境和情感是連接作品與讀者的橋梁。教師要善于用那貫穿著情與意的金撥去撥動學生心靈的琴弦。如,教學《海燕》一文時,我們先不急于涉及文章,而是要學生根據自己的觀察、體驗談談燕子的體態、習性、活動情形,著重描述燕子習行、休憩和筑巢時的情態。學生以自己的體驗和文中的燕子相互比照,課文中的燕子和學生記憶里的燕子和諧、親切地融為一體,大大提高了他們對燕子的感受力,從最初所具有的燕子圖案發展轉化為一種對燕子形、神、意——即一只“活”的燕子深深感染的意象了。當學生讀到“那邊還有飛倦了的幾對,閑散的棲息于纖細的電線上——嫩藍的春天,幾支木桿,幾痕細線連于桿與桿之間,線上是停著幾個粗而有致的小黑點,那便是燕子,是多么有趣的一幅圖畫呀”時,感知這是描繪燕子休憩的靜態。于是,我揮筆在黑板上面了一行“五線譜”,再加上幾個“黑點”,此時的課堂一片唏噓:“啊!”“五線譜!”“燕子!”“絕妙的音符!”“抒情詩!”圖畫里好像響起了鄉音,視覺形象加上聽覺形象,樸素清新的文字展示了燕子那可愛、可慕的形態,激起學生美的感受,使學生浮想聯翩,如癡如醉,鄉情頓增,文中所寄寓的去國懷鄉之情也就躍然紙上,升華于胸中了。
五、 結語
總之,“發乎情”才能求得“入乎理”。在詩歌、散文的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挖掘作品深邃的意境,激發師生情感,以求互動共振,還要調動一切因素創設課堂氣氛,把學生帶入一個新鮮離奇、魂牽夢繞、心曠神怡的藝術宮殿里,使師生達成心靈的默契,在師、文、生這支和諧動聽的交響曲中讓學生領略文章的積極意義和藝術美,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王春紅.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情感體驗的引發[J].讀寫算:教育導刊,2014(8):53-54.
作者簡介:
陽序雄,廣東省肇慶市,廣東省肇慶市懷集縣永固鎮初級中學。
span>
參考文獻:
[1]郁文娟.芻議有效開展幼兒戶外自主游戲的支持性策略[J].教育界:基礎教育研究(中),2017(6):118-119.
[2]嚴英.區域性戶外體育活動中提高幼兒合作能力的策略[J].生活教育,2017(6):118-119.
[3]邱瓊暉.戶外自主建構游戲中幼兒合作能力培養研究[J].成才之路,2017(17):36.
作者簡介:
閆永艷,云南省保山市,云南省保山市龍陵縣鎮安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