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利梅

摘 要:中共黨史教育在現代大學中得到了廣泛重視,著眼于學生健康成長,仍需進一步給予優化。基于此,本文以當代大學生中共黨史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作為切入點,予以簡述。再以此為基礎,重點針對實際問題探究改進措施,就提高對相關工作的重視程度、吸引學生興趣、建設信息系統、提升教師素質等可行方法展開論述,給出其具體內容,以期通過分析明晰理論,為后續工作的開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中共黨史教育;教育方法;教學內容;信息系統
大學教學是我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共黨史教育則是大學教育的重要一環,強調將中共黨史的核心內容持續傳遞給學生,使大學生能夠在黨史的積極引導和影響下,形成積極、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目前我國各地大學對中共黨史教育的重視程度不盡相同,教育方法、教學內容等也存在差異,導致學生的學習效果參差不齊。就相關教學的現有問題和改進措施進行分析意義突出。
一、當代大學生中共黨史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一)重視程度不足
研究人員在針對文獻資料的分析中發現,目前部分高等院校對中共黨史教育的重視程度并不高,主要體現在教學框架方面。資料中的114所高等院校以及高校所屬的605所學院,均開設有中共黨史教育課堂,其中有311所學院,中共黨史教育僅持續一個學年,占比51.40%,另有107所學院,中共黨史教育僅持續半個學年,占比17.69%。進一步分析發現,425所學院每周進行中共黨史教育的時長不超過6h,占比70.25%[1]。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因學校對中共黨史教育重視程度不高,學生、教師對該課程和相關理論、知識的重視程度也較為有限,部分學生甚至不了解黨史基本脈絡和主要事件,這都為后續工作提出了很高要求。
(二)教育方法落后
教育方法的落后,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當代大學生中共黨史教育的成果,使大學生無法吸收足夠的知識、形成正確的認識。研究人員在調查中發現,當每周中共黨史教育課程持續時間不超過6h時,大量知識內容需要被精簡、壓縮,才能較為完整的呈現給學生,勢必導致理論缺失問題[2]。如在針對黨早期活動、組織建設進行教學時,片面依靠書本知識,學生只能了解黨史的大體情況,瞿秋白、李大釗以及陳獨秀、李立三等黨內重要成員的事跡、貢獻無法得到全面展示。另一個需要注意的問題是,當前中共黨史教育對教師水平的依賴性很高,即便教師學富五車、知識豐富,也只能在過于框架、模式化的教學方法下,將相關知識有效傳遞給學生,這一問題也要求在后續工作中予以重視和解決[3]。
(三)教學內容缺失
教學內容缺失,與教學方法的落后、重視程度的不足存在直接關聯。當校方、教師對中共黨史教育熱情較低、方法不當時,教學內容的加工篩選效果往往難以得到保證。研究人員曾在針對部分高校的研究中發現,很多高校、教師選擇性忽略了黨史中的部分內容,這導致學生對中共黨史的認知不全面,甚至可能形成錯誤的認知框架。此外,中共黨史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組成部分,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不能將其割裂于其他教學活動之外。部分高校不重視中共黨史教育和其他活動之間的聯系,也不重視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教學內容顯得單一、枯燥、缺失不全,也影響了大學生的學習效果。
二、當代大學生中共黨史教育的改進措施
(一)提高重視程度
以上述問題的解決作為出發點,謀求改善當代大學生中共黨史教育的各類問題,首先應扭轉認識,充分提高對該項工作的重視程度。建議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增加教學時長,二是擬定完善的考核制度。以普通四年制本科大學為例,建議在大學1、2、3年級開設中共黨史教育科目,教學時長建議如表1所示:
如果學生的專業課程方向為馬克思主義相關,可在上述建議基礎上對教學時長進行增加,進一步提升教學效果。考核制度上,不能再片面局限于卷面,應將學生日常表現納入到考核范圍內。本質上看,中共黨史教育的最終目的并非將生硬的理論灌輸給學生,而是使學生形成積極的三觀,從而影響其實際行為。教師可以將一些課外活動納入到考核范圍內,如在黨史教育影響下,學生參與了社區送溫暖活動、進行義務勞動等,均應納入考核范圍內。使中共黨史教育的最終作用得到更多重視,提升教育效果。
(二)吸引學生興趣
學生興趣的提升,是改善教學質量的核心途徑。結合此前學者研究成果,不難發現當前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對中共黨史學習的熱情并不高,這與教育方式的滯后存在關聯。建議在后續工作中,強調以學生興趣為引導,進行知識的重構和教學計劃的靈活改變,從而提升教學成效。
知識的重構方面,高校可放權給各個學院,學院則放權給各個專業,各個專業允許教師進行教學內容和計劃的擬定。教師借助學院的教務網、專業微信群等發布基礎教學計劃,涵蓋一個月或一個學期的主要內容,將不同內容切割為若干模塊,如以時間為標準,分為“土地革命時期”、“國共第一次合作時期”等,由專業內學生進行投票,選出學生興趣最大的部分作為重點,優先進行理論傳遞,當學生形成了學習興趣和習慣,后續教學工作的效果也能得到保證。教學計劃的改變方面,建議教師將階段內(如一個學年或者一個學期)的總體知識進行梳理、提煉,生成教學框架,框架內只含有核心知識模塊,假定學生對“遵義會議”一段時期內的黨史興趣濃厚,教師可將“遵義會議”作為核心,將當前教學階段內的知識進行整理,使其能夠以“遵義會議”為核心實現自然過渡和延伸,而非生硬強調以時間順序進行知識傳遞,借以保證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全面探究內容
中共黨史教育的特殊性在于,其時間跨度接近一個世紀,牽涉到的歷史事件、重點人物等元素也較多,一一在課堂階段給予講解,時間上難以調配,但如果選擇性忽略部分內容,又造成了知識缺失。為應對該問題,建議在后續的教學工作中進行教學內容的全面探究,有主次的進行知識傳遞。
如當前教學內容為“第一次國共合作”,重點內容應包括合作背景、合作過程、合作意義、關鍵人物。合作背景為反帝反封建、爭取民族獨立的政治浪潮,以及五四運動等無產階級活動的推動;合作過程則以孫中山的“聯俄聯共”為起點,以“四一二”事變為終點,給予該期間內兩黨的合作內容;意義上突出民主進程和黨的優越性;關鍵人物則包括毛澤東、周恩來、孫中山、蔣介石等。上述內容基本能夠反應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概況,但汪精衛、共產國際等因素并未得到有效體現,教師可將其作為課外延伸學習項目,給出資料庫、學習方法,由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上述方式實現了黨史教育的主次相輔,內容精煉、全面,可作為后續教育工作的思路之一。
(四)建設信息系統
現代教育工作可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更加有效的開展,中共黨史教育內容的多樣性、知識的復雜性和豐富性,也可借助信息系統進行傳遞和展示,提升教育長效。可行措施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建立中共黨史教育的資料庫,供學生進行課外學習,二是構建信息教育平臺,實現教學延伸。
資料庫的建設需要做好兩方面工作,一是保證資料的完善性,二是保證信息的實時性。要求學校、學院和各專業的負責人共同參與資料庫建設,將權威部門出版、認可的各類黨史資料收入其中,作為學生學習和中共黨史教育的基礎。同時,每月進行資料庫更新,將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各地英雄事跡、黨員先進事跡等及時收入資料庫中,確保資料真實可信且豐富完善。信息教育平臺的構建,主要依托為物聯網和硬件設施,要求學校建立半封閉的以太網網絡,教師和學生均可以在網絡協議合法的情況下作為一個終端,取得和以太網的連接。教師通過該網絡對學生進行遠程教育,并上傳重要的知識內容;學生可以借助智能手機以及計算機等在線學習,也能下載資源進行課后預習、復習,借以提升中共黨史教育的延伸性和最終成效。
(五)提高教師素質
考慮到中共黨史教育的長期性,作為知識傳遞的主要載體,教師素質的提升顯得十分必要。當前我國各地高等院校的教師,普遍具有豐富的文化知識,所謂素質提升,主要強調教育理念的扭轉以及現代教育技術的優化。如部分年齡較長的教師,不習慣應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授課,也有部分教師認為,學生學習效果通過卷面成績檢查即可,無需更多考慮實踐活動。要求在后續工作中,由學院和專業負責人組織,聯合學生代表,共同與教師進行交流溝通,首先針對當前中共黨史教育的不足進行協商,抓住重點問題、分析解決方法,使教師可以按照學生需要和學院教學要求對自身素質進行針對性提升。假定教師制作課件、利用多媒體的技術不夠成熟,學校可組織進行集中培育,每周抽出時間將技術性內容傳遞給廣大教師,直到其能夠熟練掌握,最終提升自身素質和中共黨史教育成效。
三、總結
綜上,黨史教育是大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結合其現有不足分析改進措施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目前來看,該項工作的主要不足體現在三個方面,即重視程度不足、教育方法落后、教學內容缺失。改進措施上,可強調提高重視程度,以學生興趣為導向,同時提升對內容深入和范圍,利用信息技術實現教學能力的完善,最后還應重視全面提升教師素質,從多元角度加強大學生黨史教育。
參考文獻:
[1]賀飛,齊磊,于昊.新時代大學生黨史教育的現實意義和方法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8(45):200-201.
[2]陳端春,王方國.紅色文化資源的大學生黨史教育價值及實現——以井岡山地區為例[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04):103-106.
[3]張華林.新形勢下加強大學生中共黨史教育的思考和建議[J].西部素質教育,2018,4(10):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