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中美兩國之間的關系也發生了改變。尤其在美國政學兩界進行了充分論證后,更是把中國定位為美國的主要戰略競爭對手。在此背景下,美國挑起中美貿易摩擦。本文通過分析中美貿易摩擦的動因,進而提出中國應采取的應對策略。
關鍵詞:中美貿易摩擦 ;原因; 應對策略
中美經貿關系一直被稱為中美兩國關系的“壓艙石”和“穩定器”。但是今年3月,美國炮制出一份“301調查報告”。依據此報告于2018年7月6日起,不顧多方面反對對中國340億美元輸美產品加征25%關稅。2018年9月18日,特朗普更是向中國“放了個大招”。白宮聲明,將從9月24日起,對2000億中國商品加征10%關稅。中國政府為維護正當權益,及時采取了相應的反制措施。可以說,美國單方面挑起貿易戰,不僅嚴重威脅雙邊經貿關系,而且對世界經濟也產生較大負面影響。美國為何執意發動貿易摩擦?面對美國咄咄逼人的戰略壓力和政策安排,中國應如何應對呢?
一、美國挑起中美貿易摩擦的動因
1.特朗普為促進美國經濟發展是主要原因。
自從2008年發生金融危機之后,經濟一直在復蘇道路上艱難徘徊,經濟增長基本保持在在2.3%以內。經濟不振又導致社會矛盾叢生,據統計,最近40年,中產階級的收入基本沒有增長,1%的富人階層收入增長了2倍,這導致社會貧富差距更加懸殊,“鐵銹地帶”就是美國經濟衰敗的明證。特朗普政府提振經濟的壓力和雄心很大,因此采取了包括貿易戰在內各種方法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2.中美貿易不平衡是直接原因。
按美方統計:1983年首次出現對華貿易逆差,為3億美元。此后一路逆差,到2017年逆差為3752.3億美元。當然,美方的統計也有不科學之處。根據中方的統計:1992年之前中方一直是逆差,1993年才首次出現對美貿易順差,為62.7億美元,2017年順差為2758億美元。 中國對美出口總額明顯大于美國的貿易量。美國政界認為自己“吃了大虧”,并把國內收入差距擴大等內部問題歸咎于“中國搶奪了就業機會”,在解決雙邊美經貿問題方面,美國無視中國的極大誠意,單方面發起貿易摩擦,其直接動機就是迫使中國進一步擴大市場準入,增加購買美國產品,使其獲取更多經濟利益。
3.遏制中國崛起、維護美國霸權是根本原因。
近年來,中國經過迅速發展,成為了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1978年中美之間經濟總量對比為6.3%,到2017年達到65%。今天的中國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一些智庫學者紛紛拋出中國威脅論,其中代表性的有“離岸制衡理論(offshore balancing)”(美國進攻性現實主義的代表人物約翰?米爾斯海默在《大國政治的悲劇》中提出的概念)。他認為,這些遠處的霸權通常喜歡讓地區大國來制衡熱衷于追逐霸權的國家,它們則坐山觀虎斗。但有時這種推卸責任的策略并不可行,遙遠的霸權國家不得不插手以平衡崛起中的國家。
2017年5月,哈佛大學教授艾利森出版了新書——《注定開戰:美國和中國能否逃脫修昔底德陷阱?》,拋出“修昔底德陷阱”理論。艾利森在書中提供了一系列有關中國非凡崛起和美國相對衰落的數據。進而得出結論“世界從來沒有見過全球力量對比如此迅速的根本性轉變,如果北京和華盛頓的領導人繼續像過去十年來那樣行事,美國和中國勢必會有一戰”。
正在一片中國威脅論聲音中,美國政學兩界一致明確:中國是其主要的戰略對手、是全球秩序的修正主義者,至此,中美關系發生了質的改變。美國開始大幅度修改對臺灣的政策,確認對保護臺灣安全負有高度責任,并明確表示不能容忍中國動搖其的國際秩序基礎,對“一帶一路”倡議也滿懷敵意。
由此可見,中美貿易摩擦的根本意圖已經十分明顯:這是美國為遏制和規鎖中國、維護自身霸權地位的戰略安排。也是在中國快速崛起歷程中與美國必經的一場遭遇戰。
二、中國對中美貿易摩擦的應對之策
1.堅定不移地走全面深化改革和對外開放之路,增強綜合國力。
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和對外開放,這既是中國經濟“強筋健骨”的需要,也是中國為全球化提供方案、為國際合作貢獻智慧的“底氣”所在。中國應根據自身情況和既定節奏確定的原則和頂層設計來推進包括“中國制造2025”在內的各項改革開放舉措,不被一時一處的摩擦所干擾,穩步推進民族復興偉大事業。
2.要協調好與美國的關系。
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也是一個非西方大國,美國必然不甘心讓正在崛起的中國成為世界發展的引領者。面對美國的的進一步進逼,中國要采取有理有理有節的措施應對。
第一要堅決反對貿易霸凌主義。貿易霸凌主義是指貿易國之間的經濟強國對經濟不如自己的國家的一種欺凌與壓迫的行為,它破壞世界貿易秩序,粗暴踐踏多邊貿易體制,損害各國企業和人民的利益。近年來,美國從倡導“自由貿易”轉向保護主義,無視世界貿易組織針對發展中國家的授權原則,曲解“對等開放”,無理地要求各國在每個具體產品的關稅水平和每個行業的投資準入都應與美國完全一樣,把廣大發展中國家置于非常不利的貿易地位。
第二要堅持斗則必勝,精準打擊原則。在貿易摩擦上主動處于被動地位,在美國實施的貿易制裁措施中,尋求關鍵性的產品、環節,予以反擊,并針對其貿易保護措施向WTO或其他關鍵經濟組織尋求仲裁、裁定或協調解決。如針對美國201條款中的損害水平和確定標準提起訴訟,對301條款的程序問題提出質疑,并尋求WTO的裁決等。
第三要正視差距,有限讓步。必須要看到,美國是當今世界第一大國,在經濟、軍事等各方面我們與之還有較大差距,在必要的情況下,做有限讓步和妥協是必要的。習近平主席提出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核心內容是“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我們著眼于中美關系的全局,不局限于中美兩國經貿之間,不只計較兩國利益的點滴得失,則可以獲得良好的中美經貿關系的轉寰條件,寬廣的太平洋兩岸有足夠空間容納中美兩個大國。
3.要找準可以合作的伙伴,廣交朋友,善于借力。
我國要在構建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中,建立自由貿易統一戰線,更加積極主動地與世界上更多國家加強經貿往來、人員交流,營造更加多元、交融、穩定的外部環境。中國倡導“一帶一路”已經初見成效。隨著其實施,中國資本會加速“走出去”,促進沿邊國家的經濟發展,有助于世界經濟的再平衡。
4.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
堅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宣傳思想工作的重要理論創新,是做好新形勢下對外宣傳工作的根本遵循。通過美國的友好團體、重要的合作企業、關鍵的社會人物來擴大中國的友好聲音,宣傳中國對中美經貿關系的重視和維護,指出美國單邊行動的危害及對相關利益主體的損害。也要推動堅持對華友好、支持自由貿易、尊重多邊機制的團體和人士多多發聲,將中美經貿關系的正確聲音,有效傳遞給最廣泛的美國社會成員,保障和推進中美經貿關系的穩定有序發展。
結束語:我們要借助中美貿易爭端的重要契機,團結一致、不忘初衷,破除既得利益的局囿,推進改革的深入發展,形成更加開放的體制機制。堅決把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金融的各項工作落到實處,并從根本上有效實現穩就業、穩預期的綜合目標。對外,中國應該堅持構建新型國際關系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積極參與全球治理,為“兩個一百年”目標的實現塑造有利的外部環境。
參考文獻:
[1]曾逸鸞.中美貿易摩擦的誘因分析與應對策略探討[J].現代營銷(下旬刊),2018,27- 28.
[2]俞萍萍,趙永亮.中美貿易戰本質、影響及對策分析[J].現代管理科學,2018,89- 91.
[3]喬松濤.中美經貿關系的戰略思考及應對[J].經濟論壇,2018,No.578,132- 136.
作者簡介:
婁宇寧,女,1985年生人,畢業于哈爾濱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現在哈爾濱虹橋第二小學校擔任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