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茜
摘 要:“互聯網+”作為一種新興的經濟形態,即通過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提升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盎ヂ摼W+”的不斷發展促使中國經濟轉型、實現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改造。在“互聯網+”背景下金融管理模式不斷變革,對我國傳統的金融管理模式造成不小的沖擊,不過盡管有沖擊,但是傳統金融機構的市場地位不是一時半刻所能顛覆的。在“互聯網+”背景下,挑戰與機遇并存,傳統金融機構意識到危機、挑戰,不斷調整自身、反復嘗試,對金融管理模式進行創新以適應時代潮流。本文主要通過對“互聯網+”背景下我國金融管理方面受到的沖擊進行分析,針對出現的問題提出應對的對策建議,進而促進金融管理模式的創新,實現金融行業的又好又快發展。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管理模式;探索創新
引言
金融行業的發展刺激推動經濟的迅速發展,隨著時代的進步,互聯網背景下的金融行業在刺激經濟發展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豐富了金融管理的模式,對于傳統金融來說是機遇也是挑戰,是金融行業的一種延伸、擴展。面對壓力與沖擊,對于傳統金融行業是動力也是壓力,反思自身的管理模式,挖掘自身優勢,對劣勢進行改革,揚長避短,積極探索金融管理的新模式,增強自身市場競爭力,推動我國金融行業在未來市場中的進一步發展,爭取取得更大的收獲。
一、對傳統金融產生的影響
首先,分流了傳統金融的客戶,通常情況下一個商品所對應的顧客群是相對固定的,一旦出現吸引力較強的新渠道勢必會影響傳統渠道的客戶,客戶會選擇體驗新渠道,對傳統渠道造成沖擊,比如以前大眾喜歡用現金進行交易,而如今是一部手機走天下,大眾更喜歡用微信、支付寶等進行交易。其次,豐富了金融的經營渠道,比如以手機、電腦、電話等電子網絡為媒介將產品分銷給客戶,更加的方便快捷;依托計算機技術,可以將相關的信息進行整合,實現了金融產品的提供者與接收者充分有效及時的溝通,且不受時間、地域的局限,更加的高效。最后,對于傳統金融產生了不小的沖擊,在傳統的金融管理模式下,社會從事金融活動的主要場所是銀行、信用社、保險公司、期貨公司等機構,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互聯網金融應運而生,對傳統金融方式造成了沖擊,傳統金融在業務量上較以前明顯下降,在這種情況下催生了更多的投資渠道與路徑,活躍了市場經濟,使投資者在投資方式上有了更多的選擇,對于傳統的金融活動產生了不小的沖擊。
二、“互聯網+”背景下我國金融機構面臨的困境
(一)創新力度不足
盡管金融機構會根據市場變化推出新產品,但是相對來說市場占有率低,顧客認同感差強人意,與其他金融產品相比缺乏市場競爭力,比如銀行推出的某項理財產品,如果不進入銀行通過專人講解可能對其了解是不足的,并且有些理財產品的購買程序繁瑣,必須在銀行通過層層確認才可以生效,具有較大的局限性;而如今比如說支付寶也推出了理財產品,余額寶、理財通等,盡管在剛開始實行時受到諸多質疑,認為其不安全,但是經過幾年的發展我們可以發現其安全系數相對來說還是蠻高的,足不出戶,只要有一部手機、有網絡就可以輕輕松松實現理財。不得不說近幾年各種理財APP層出不窮,方便大家進行理財,實現收益,對于傳統的金融產品造成了沖擊,傳統金融機構需加強創新,以創造出更好的更實用的金融產品。
(二)高素質人才較為欠缺,客戶群體水平仍需提高
金融機構對于從業人員的要求較高,從事金融就是與經濟、金錢、利益掛鉤,稍一疏忽就會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因此對于從業人員要高標準、嚴要求,需要具備較強的專業素養,風險控制能力,數據分析能力以及創新能力等等,但在實際工作中因選人、用人機制的不合理,人才的激勵與評估機制不健全等,使得人才無法滿足金融機構的用人要求,高素質人才較為欠缺;此外,客戶群體水平仍需提高,通過對金融客戶的了解得知,金融客戶的文化水平參差不齊且接受新事物的認可度是不同的都會影響對金融產品的購買,另外金融行業業務類型復雜,對大多數人來說做到清晰理解是比較困難的,對于產品、服務不能全面了解勢必會對金融行業產生影響。
(三)信息系統更新速度無法滿足客戶需求
在互聯網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信息系統較之以前有了很大進步。但不得不承認,目前仍有很多金融機構信息聯網比較滯后,信息更新不及時,用戶獲得的體驗是不完美的,獲得的資訊是落伍的,試想一下如果用戶有了一次這樣的經歷,他還會在你這里購買產品、享受服務嗎,答案是肯定不會,對于顧客群體無疑是減少的。此外,新技術、新手段的引入并非及時的,勢必也會影響用戶體驗,這些都是金融信息的滯后性,不得不說嚴重影響了金融機構數據資源的有效整合。
三、“互聯網+”背景下我國金融管理模式創新探索
(一)加大創新力度,建立完善的個人信用記錄
隨著時代的進步、技術的發展,大眾的需求日益多樣化,我們要生產出人們喜聞樂見的產品,方便大眾參與進去,真正成為一名參與者,而大眾參與到金融產品的生產、消費等過程中離不開個人信用,信用良好的人才能在金融行業里如魚得水、不斷取得成就,因此要建立完善的個人信用記錄,筆者感受最深的就是銀行貸款,如果沒有良好的消費記錄和還款記錄,銀行是不會將錢貸給用戶,所以在互聯網背景下實現金融行業的大踏步、大發展離不開完善的個人信用記錄,以此為依據才能對該用戶的信用指數進行合理的評價,降低網絡安全事件的發生幾率,進而促進傳統金融機構的轉型。
(二)建立高素質人才培養與流通機制
金融機構要根據行業脈搏和發展趨勢,建立健全金融人才的評價機制,并對金融人才進行培訓,及時充電、不斷提升,培養他們的大局意識,要做到眼光開闊、放眼全球局勢,為市場培養具有較強的專業素養,風險控制能力,數據分析能力以及創新能力等等的人才以適應時代發展要求、金融行業發展的需要。此外,為了保障金融人才市場的健康發展,可引入專業化人才中介機構,實現金融人才的合理有效流動。
(三)積極尋求與互聯網企業的合作
術業有專攻,金融行業需要高素質人才,但并不意味著高素質人才樣樣都精通,可能會在某一方面存在短板。而在互聯網背景下金融行業的發展離不開互聯網技術的運用,因此為了實現行業更好的發展可積極尋求與互聯網企業的合作,揚長避短、查漏補缺,及時引入新技術、更新信息、生產客戶滿意的新產品,增強用戶體驗,不僅可以增強金融市場發展力,而且能對實體金融服務的盲點進行有效的覆蓋,對金融有重大的意義。
(四)對風險進行控制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為我們的信息安全帶來了一定的影響,要想實現金融機構的轉型就要對其中的風險進行控制。在互聯網時代要利用大數據技術對風險進行管理,從傳統的現場監管變為數據監管,這種方式能夠在降低監管難度的同時提高監管效率,且通過對數據的分析更加科學,最終實現對金融機構風險有效控制的目的。需注意的是在對數據進行分析的時候要注意數據來源的合法性、有效性,如果數據涉及隱私,則需對數據進行二次處理,避免隱私泄露。
四、結語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對金融管理模式的創新越來越重視,如何在互聯網時代實現金融管理模式的創新成為有關人員關注的重點問題。筆者通過對互聯網時代下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金融產生的影響進行分析,找出傳統金融行業面臨的困境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以期人們對互聯網背景下我國金融管理模式的探索有所了解,但因筆者水平有限,尚有不足之處,仍需不斷豐富完善。但不難看出,對金融管理模式創新探索的研究能夠對今后金融機構的轉型奠定基礎、提高轉型質量,對于未來金融管理模式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相信我國的網絡金融管理一定可以有更高的成就。
參考文獻:
[1]王劍.新監管格局下我國銀行的業務變遷[J].中國銀行業.2018(05).
[2] 袁松林.銀行人才為啥都愛擠互聯網金融行業 [J].理財.2016(12).
[3] 彭勃.試論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金融的挑戰 [J]. 納稅,2018(0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