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梅

《禮記》有言:“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也。”在班級管理中,班主任常常需要引用事例與學生展開對話。事實勝于雄辯,而再好的事例也需要深入地挖掘和精準地分析,只有恰當的引述與縝密的分析結合才能明確指向談話的核心,實現育人效果。對話學生是一種藝術,事理結合、對比說理是一門學問。高妙的對話要根據談話的對象、主題選擇典型的事例,在巧用對比中讓學生知曉得失,在事中寓理間展現教育智慧,靈活踐行賞識之道,有機培養核心素養。
一、判高下,知不足,事中寓理促警醒
“不自反者,看不出一身病痛。”沒有比較就沒有差距。中學生心智尚未成熟,缺乏生活經驗,犯錯之后不知警醒,容易產生盲目甚至錯誤的判斷。罔顧此境,班主任的教誨則會成為空中樓閣,談話宛如對牛彈琴。此時,真實呈現正面案例,通過對比,高下立判、得失明鑒,可以對學生形成警示并促其反省。
前不久,湖南邵陽小學生把牛奶倒入水溝的視頻曝光后,引起了軒然大波。作為八年級的班主任,小李也發現自己的學生有類似的行為,且毫無認錯、悔過意識,甚至許多學生認為現在牛奶便宜,用來澆花、洗手也是“物有所值”……面對學生的坦然,小李一番準備后召開了班會課。他選取了一組畫面:牧民從養牛、擠奶到賣奶,工廠從制奶、包裝到上市,政府“營養餐計劃”從提出、論證到實施……畫面鮮活,有聲有色,事例則突出了各方勞作的艱辛、用心的良苦。看到畫面,學生觸動很深,看到他們“面有戚戚然”,小李趁熱打鐵讓學生對比自己暢談感受。討論之后,學生紛紛知錯檢討,并深刻地認識到這不僅是一種浪費行為,更是不懂感恩、不尊重勞動和不尊重他人的惡劣行為。
盧梭說過:“比較就是判斷。”一次事件,一個教育的契機。面對學生對待錯誤的幼稚和淺陋,小李沒有一味地批評和埋怨,而是以鮮活的事例作為對比,巧妙加以說理。在明確的意向指引下讓學生自查、自省,水到渠成達成目標,不動聲色而效果明顯。
二、明方向,定目標,重塑自我好規劃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正值青春期的中學生自尊心強,個性鮮明,民主和平等的意識萌芽,然而面對諸多的時代問題,心理稚嫩的他們根本無法應對,迷茫、困惑、孤獨、無助隨之而來,于是往往會選擇逃避現實或者玩世不恭。面對這樣的困境,班主任不妨來一場事理對話,幫助他們明方向、定目標,重塑自我。
一段時間,上高一的盛湘穿著打扮與之前大相徑庭,全身煥然一新盡是名牌,還配上了嶄新的華為MATE。是他一下成了“拆二代”,還是家里突然變為暴發戶?班主任藺老師頗感意外,撥通了盛湘母親的電話,了解了原委。盛湘家境一般,也并沒有暴發,只是盛湘最近的消費野心卻“爆發”了,家長不得以忍痛滿足。調查后藺老師得知了盛湘“爆發”的原因:母親生下了弟弟,盛湘想當然地以為爸媽的錢不花白不花、早花早占便宜!盛湘的“爆發”純粹源于獨生子女天生的利己傾向和父母無限的溺愛,以自我為中心、不懂關心他人。
同樣的二孩問題,不同的結局,藺老師截取了熱播影片《快把我哥哥帶走》的片段——爸爸媽媽離婚后哥哥時分和妹妹時秒分手的情節,時秒追到火車站,隔著站臺看到了哥哥大聲喊:“哥,你忘記東西了。”哥哥說:“沒有,我都帶齊了。”妹妹說:“你忘記帶上我了。”……時機有了,視頻播放時盛湘的眼淚瞬時像打開的水龍頭噴涌而出。之后,他悄悄地換下了身上的名牌和手機。不久,他的母親自豪地告訴藺老師,盛湘又“爆發”成了一個懂事的暖男,不但關心父母,還非常關愛弟弟!
凱利說過:“每一個人自己就是科學家。”隨著社會的發展,班主任面臨的難題也日新月異,幾無現成的經驗可循,給管理學生帶來了挑戰。借用新鮮的事例,用心選擇與案例同樣的主題和話題,巧加引導,在對比中讓學生反省,這無疑是達成教育目的的捷徑。
三、識優劣,端心智,自信人生揚風帆
叔本華說:“人們需要說理,因為說理比不說理更能找到真實和公正的東西。”中學階段是兒童到成人的過渡期,也是自我同一性建立的關鍵期。生理的發育產生的成人感促使他們開始探索自我,通過各種途徑評估自己,而心智的不成熟又使評價片面化,這種評價的不穩定性會帶來緊張、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
年輕的小馬是今年第一次擔任初三班主任。隨著中考臨近,各種問題接踵而來。這不,史濤把自己灌醉,在教室里耍酒瘋。小馬趕到時,學生已經將史濤攙扶到了辦公室,看著爛醉如泥的“肇事者”,小馬心中五味雜陳。這是一個來自單親家庭的孩子,初一、初二時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初三時卻一落千丈,原來的優點也消失殆盡,幾次談話都充耳不聞,幾乎“不可理喻”。看到小馬來到,他歇斯底里地吼道:“你們都出去。”小馬強忍著怒火,扶他坐下,倒了一杯熱開水,耐心地聽完了他的“表白”:初二快結束時陷入了早戀不能自拔,母親的嬌慣、盲目的自信令他剛愎自用,而隨著成績的下滑和女同學家長的介入,他很快被人家“拋棄”,自感一無是處,不得已醉酒向老師做“最后”的表白……多么可憐的孩子,多么無助的心靈,醉酒背后隱藏的是一顆脆弱的心。小馬的心都碎了,安頓好了史濤之后,決定“從心”拯救!
對于史濤的醉酒,班里議論紛紛,小馬以“我心中的他”為主題讓每個同學給史濤寫一段話,并精心篩選、歸類,配以史濤初中的生活圖、文,編成精致美篇:“惋惜篇”“反省篇”“勖勉篇”“希冀篇”“批評篇”——譴責很少!第二天的班會課,當熟悉的內容伴著優美的樂曲在白板上逐一展示時,清醒的史濤禁不住失聲痛哭……他又回到了從前,那個青春陽光、勤奮好學的男孩!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自我評價不穩定是中學生情緒波動的重要原因。用真實的事例呈現來自旁人的評價,在對比中讓迷路的孩子正視優劣,重拾信心,端正心智,正確面對。不苛求、不盲目,不自負、不自卑,是渡過迷茫期的快樂之本。
四、精拓展,正三觀,循循善誘蘊情懷
“只有在人群中間,才能認識自己。”隨著網絡的普及,中學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日益便捷,面對紛繁蕪雜的社會他們敏感而寬容,“三觀”教育顯得尤為迫切。正確的“三觀”源于對社會生活的認識和思考,班主任可以精心拓展,正反對比,在明確的事理指向中,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懷。
做好事遭碰瓷,是中學生成長繞不過的坎。一次班會課上我就“扶與不扶”展開了討論,結果“不扶”占了多數,悲哀之余我有點慌張,冷靜之后又理性思考:畢竟一個“扶”的動作包含了太多的風險和內心的道德掙扎。為了消除負面影響,第二周的班會上,我有意挑選了兩則素材讓學生討論。“安徽活雷鋒:好心扶老太反遭訛,初三女生不計前嫌以‘德報‘怨”“三明之痛:49歲大媽摔倒,無人敢扶窒息死亡” ,兩則新聞一正一反,對比鮮明最見人性。為了避免出現誤區,我有意將標題中的“活”和“痛”以不同的圖片和迥異的顏色做了醒目的標識,但仍然心有余悸。討論的結果令人震撼:學生不但有“以德報怨暖化一顆碰瓷心”的善良,有“圍觀有度是最好的回應”的寬容,也有“見義勇為更應見義智為”的反思,更有“以法報怨完善體系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源”的理性……
“最好的教育是被藝術感動。”正確的“三觀”是一個人人生旅途中的指南針。“三觀”教育切忌以簡單、粗暴的方式硬性地灌輸,不妨通過鮮明的事例和有意的指向說理,從理的啟迪和情的感染兩方面雙管齊下,則事半而功倍。
巧用對比明得失,事中寓理見真情。班級管理是一門藝術,談話教育是一種智慧。翔實而典型的事例對比是說理的前提和基礎,循循的引導和娓娓的分析則是對精神的挖掘和提升,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在對學生健全個性和健康人格塑造的路上,它們是最好的憑借和助力。
基金項目: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重點課題“高中名師培養范式研究”(課題批準號:GS[2018]GHBZ056)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