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霞

早讀又稱“晨讀”,是語文教學的常規項目,也是訓練學生朗讀和背誦能力、積累語言知識和發展語言能力的主要陣地。教師大都習慣將其視為學生的自主化動作,讓學生自由選擇、自主閱讀,但是由于學生對早讀內容缺少計劃,又加上他們自制力差,于是,在早讀課上,學生或漫無目的地自由讀背,喊讀聲不絕于耳;或由優秀生領讀,其他學生鸚鵡學舌,心不在焉;更有甚者,學生“惜讀如金”,干脆默不作聲。學生在程式化、單調化、隨意化的早讀中倍感枯燥乏味,早讀變成了“糟讀”。如何改進早讀,讓學生讀得淋漓酣暢,讓它成為積累語言、提升語文素養的重要陣地呢?
一、豐富內容,讓學生愛讀愛背
早讀要有明確的內容和要求,讓學生在任務驅動下去完成。低年級時,教師可以幫學生確定早讀內容和要求,中年級由師生合作確定,到了高年級就完全放手給學生,這樣學生自然會根據教學進度自主選擇早讀內容進行朗讀或背誦了。課本內容是早讀的必選內容,但是,“咬定課本不放松” 的早讀,顯然不符合新課標理念,也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因此,教師應有計劃地把各級教研部門及新課標中推薦的經典閱讀書目或篇目引入早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厚他們的閱讀積累。
此外,我們還可以將報刊新聞的內容引入中高年級的早讀中。試想,新聞都是用最簡潔、最精煉的語言播報每天發生在我們身邊的大事小情,這些新聞應該讓身處學海中的學生有所知曉,這些精辟的新聞語言也可以成為學生的學習資源。所以,讓學生在早讀時輪流閱讀報刊的新聞內容,既可以引導他們關注時事,又可以讓他們了解新聞稿件的寫法,還能調動他們的閱讀興趣,可謂一舉多得。
二、示范指導,讓學生會讀會背
朗讀是將沉默的文字激活、喚醒,將它們的形聲意蘊用聲音表達出來。早讀應以朗讀為主。要想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教師需要提高自身的朗讀能力。試想,一個連普通話都講不好的老師怎能讓學生“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教師要通過豐富的表情、恰到好處的范讀讓學生更直觀、更真切地去感受語言的音韻美、情感美和節奏美,從而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竇桂梅老師在執教《葡萄溝》一課時,她入情入境的朗讀,豐富的面部表情很快地將學生帶到了美麗的“葡萄溝”,讓我們領教了她深厚的朗讀功底以及體態語的魅力。此外,教師還要注意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減少煩瑣的講解分析,更多地給學生留下朗讀的時空,讓學生在朗讀實踐中練就真功夫。
背誦作為閱讀積累的主要形式,頗受教師的重視。但是平時里大家過多地關注了背誦的結果,而缺少了對背誦興趣的激發和背誦方法的指導,以致當前學生的背誦添漏成風,錯誤百出。背誦的方法很多,古人所倡導的“熟讀成誦”的方法更為適切,一句一句地老老實實地大聲誦讀,一段背過了再背一段,就這樣,一句句,一段段,一篇篇,皆牢記于心,語感也在聲聲的背誦中得以增強。
只有會讀、會背,才能讓學生在讀中體會文本真滋味,直到“沉醉不知歸路”。
三、變換形式,讓學生善讀善背
形式單調重復的讀背是造成學生厭倦早讀的一大原因。進行多種形式的讀背訓練,才能較長時間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讓早讀持續、有效地進行。在《陶罐和鐵罐》的朗讀訓練中,我讓學生自主分組進行分角色朗讀,他們興趣高漲,讀得聲情并茂,在輕松愉快的朗讀中更真切地體會到了鐵罐的傲慢無禮以及陶罐的謙虛寬容,進一步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和體驗。對話多的文本適合分角色讀,對于一般文章,讓學生競賽閱讀不失為一種好策略。為了讓學生更快地背會幾首有關秋天的小詩,我和學生比賽看誰先背會,學生歡呼雀躍,朗朗的背誦聲此起彼伏。有時我故意出錯,學生邊熱情地為我糾正,邊朗朗地背誦。除了分角色朗讀、師生比賽背誦等形式外,同桌合作讀背、表演讀、情景讀等形式的適時運用也會給早讀帶來新鮮與活力。
以往的早讀學生基本上是在教室完成的,周而復始,毫無新鮮感。可以帶學生去與文本內容相匹配的情境中感悟文本,這種回歸自然的早讀往往會受到學生的青睞。例如,學習《金色的草地》時,我讓學生到草地上去早讀,學生坐在軟綿綿的金色草地上放聲誦讀,既感受到了草地的美,也能走進文本,盡情想象草地嬉戲的快樂,早讀熱情高漲,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