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環宇
摘 要:在“一帶一路”倡議下,積極培養優質的翻譯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作用。伴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全面快速發展,對外貿易的日益頻繁,亟須專業型、復合型的翻譯人才,以此來滿足社會經濟的發展需求。特別是在“一帶一路”的背景下,應該建構科學的人才培養體系,優化專業課程的設置,切實提升教師專業素養,以此來整體提升人才教學質量。
關鍵詞:一帶一路 翻譯人才 培養
自2013年我國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至今,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貿合作和人文交流上升到了歷史的新高度。在“一帶一路”倡議實施的過程中,具備單一翻譯能力的高校畢業生已經不再能滿足需求,培養具有國際文化素養的復合型翻譯人才是“一帶一路”倡議順利實施的重要保障。因此,在“一帶一路”的發展背景下,應該全面優化翻譯人才的培養質量,依托于完善系統的課程體系、科學全面的培養方案等,綜合性提升翻譯人才的整體專業素養以及業務能力。
一、“一帶一路”倡議下對翻譯人才的要求
在“一帶一路”的科學倡議下,單一素養的翻譯人才已經無法滿足現實需要,為更好地提升翻譯人才的培養質量,切實滿足社會經濟全面快速發展的需求,積極推動我國對外貿易的全面快速發展,必須建構完善系統的翻譯人才培養體系,切實提升翻譯人才的培養質量。實踐證明,“一帶一路”的科學倡議對翻譯人才的培養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第一,在“一帶一路”發展背景下,翻譯人才必須具備跨文化理解能力。在“一帶一路”的倡議下,我國與沿線國家的社會、經濟、文化等交融不斷深入,僅僅具備翻譯能力的翻譯人員已無法滿足實際需要。翻譯人員在從事翻譯工作的同時,應該深入了解這些國家的風土民情、宗教習俗等等,以此來更好地開展翻譯工作,真正服務好我國對外貿易等更加深入的交流與互動。第二,翻譯人員應該精通多語種翻譯。在“一帶一路”倡議下,翻譯人員除具備專業的翻譯素養外,還應該精通多語種翻譯。因此,在全新的發展背景下,英語業已成為最基本的語言能力,翻譯在熟練掌握英語素養的基礎上,還應該深入了解不同國家的語言、不同地區的語言。“一帶一路”沿線70多個國家中共有50多個語種,翻譯人員必須具備復合型的語言能力,能夠熟練掌握幾種語言,以便能夠在基本“達意”的基礎上,真正達到交流的頻繁與深入。第三,熟悉專業領域知識。在“一帶一路”的發展背景下,翻譯人員還應該深諳專業領域內的知識。無論是在英語,還是其他語種中,都可能涉及專有詞匯。不同專業、不同行業等都有各自的專有詞匯。翻譯人員除具備扎實的翻譯基本功外,還應該熟練掌握不同專業領域內的專業知識,以此來整體提升自身的業務能力,以便更好地開展“傳達”的使命。
二、“一帶一路”倡議下翻譯人才的培養對策
伴隨著“一帶一路”的深入發展,對翻譯人才的要求不斷提升。為整體提升翻譯人才的質量,全面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應該落實科學全面的翻譯人才培養對策,切實提升翻譯人才的培養質量。
(一)構建科學全面的培養目標
在“一帶一路”倡議下,整體優化人才培養的成效,科學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必須依托于科學明確的培養目標,以此來指導翻譯人才的培養工作。“一帶一路”的深入發展對翻譯人才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高校在翻譯人才的培養實踐中,必須依托于這些要求來明確和優化人才培養目標。學校是翻譯人才培養的主要陣地,應該積極轉變傳統的人才培養理念,積極樹立科學的培養理念,即著重培養精通專業領域、深諳翻譯工作、具備綜合性國際人文素養的復合型翻譯人才。
(二)構建科學全面的課程體系
在“一帶一路”倡議下,在翻譯人才的培養實踐中,高校應該注重課程體系的優化與完善,積極調整傳統的課程設置以及課程內容,切實提升課程的實踐性、時代性,綜合性提升翻譯人才的整體素養。一方面,高校應該優化課程體系的設置,積極打造特色化的課程內容。另一方面,高校還應該切實引導學生積極選修其他語種,不斷提升自身的語言復合型能力。
(三)積極創新教學方法及體系
在“一帶一路”倡議下,全面提升翻譯人才的綜合素養,高校應該在教學體系以及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全面創新。一方面,高校應該注重創新教學方法,積極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以及教學形式,不斷提升教學的整體質量。特別是高校應該積極采用信息技術來開展教學工作,如通過微課的方式來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地位,鼓勵和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的興趣以及未來發展等,科學選修相關語言課程,積極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
三、結論
在“一帶一路”倡議下,對翻譯人才的要求不斷提升。高校作為翻譯人員培養的主要陣地,應該積極順應時代發展潮流,不斷提升翻譯人才的培養質量。高校應該構建清晰明確的人才培養目標,要構建科學全面的課程體系,要不斷創新教學方法,以此來整體提升翻譯人才的培養成效。
參考文獻
[1]夏曉東.“一帶一路”倡議下復合型翻譯人才培養的問題與對策[J],現代教育管理,2019,(01):103—107.
[2]張艷臣,孫宏鋒.“一帶一路”倡議下黑龍江省國際化翻譯人才培養的對策研究[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8,(11):14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