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杰
摘 要:“課程思政”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新模式。信息技術類專業課程以其發展迅猛、受眾面廣等特點更加需要將“課程思政”內容嵌入其中,使大學生更好地掌握科學技能的同時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念和優秀的文化素養。
關鍵詞:課程思政 信息類課程 實踐 意義
大學中所有的專業和課程都有育人的功能。信息類課程包含研究精神、愛國主義、責任、技術倫理、理想情感等“思想政治因素”,對學生成才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教師應該通過自己的言行為學生樹立榜樣,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人生觀。運用職業歷史和品德教育的作用,讓科學家、學者、大師的精采人生成就大學生的青春風采。課程思政指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在非思政課的平臺上,通過激活或融入思政元素,優化教學方法,促進專業培養與立德樹人相得益彰的教學形式。現在越來越多的高校教師和專業課程投入到“課程思政”改革的行列中來。
一、信息類課程融入課程思政的必要性和原則
(一)為什么要在信息類課程中融入思政內容
近年來信息技術得到了迅速的發展與廣泛的應用,與人們的生活、學習、工作關系日益密切。隨著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技術成熟與應用,信息技術不只影響IT行業的從業人員,和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一方面,信息技術促進了科技與社會的發展;另一方面由于具有影響面廣、傳播迅速等特點,其帶來的負面問題以及新的社會道德等問題也逐漸涌現出來。如網絡犯罪、隱私保護、網絡攻擊、網絡詐騙、網絡病毒以及機器人倫理、人工智能與傳統思維等問題與矛盾日益突出。高校中開設的信息類課程以其較強的專業性和較廣的受眾面更應該成為德育育人的主要陣地,需要結合專業特點全面融入思政教育,共同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新局面。
(二)課程思政的基本原則是政治認同,文化自信
政治認同是就是堅持以中國共產黨為領導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議。具體包含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本制度認同和黨與政府治國理政舉措的認同。大學生只有具有正確的政治思想態度才能成長成為擔負國家民族發展復興的中堅力量。文化自信源于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于中華文化蘊涵的濃厚人文精神、源于中華文化的創新性、源于中華文化“開放包容、兼收并蓄”的顯著特色。有了這樣的文化自信,才能夠培育出當代大學生健康的文化心理。引導大學生在國家發展和個人前途的交匯點上思考人生,規劃職業生涯。幫助大學生加深了解國家,正確認識中國社會發展趨勢,樹立民族復興信心,明確個人努力目標,將人生規劃融入國家發展前景,正是課程思政建設成果的最終體現。課程思政實質是一種新的課程觀,是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和改革的各環節、各方面,課程思政與大學生文化自信教育密不可分。當前大學生在文化自信教育方面存在以下問題:文化自信意識缺乏、民族傳統文化認同感低、文化自信心不強、主流文化認同危機。大學生文化自信教育的新路徑包括:文化環境、高校課堂教學、互聯網新媒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化育人新機制。
二、課程思政在信息類課程教學中的實施
(一)思政教育要以學生為主
課程思政一定要以學生為本,需要貼近學生,充實內容,為他們的人生發展服務。應試教育形式下進入大學的當代大學生往往充滿了對人生和未來的迷茫,正因如此,專業課程教學迫切需要增強育人意識,偏重知識邏輯,忽視認知邏輯是錯誤的,將專業知識和技能融入思政元素,使學生在學習專業的同時形成明確的思想政治意識和清晰的人生規劃,激發學習動力,提高創新能力。
(二)發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
在傳授信息技術專業知識的同時融入思想教育,實現“智德融合、立德育人”是課程思政的主要目標。理工科專業課程內容主要是以認識自然規律為本質的知識,反映自然運行和發展規律,以客觀性為主,尤其信息類課程強調邏輯思維與技術應用更強。在這樣的課程中融入思政內容,需要跳出專業范疇,站在一定的政治思想高度,要講究方法與技巧,開發課程的內在元素,結合國家政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傳統文化思想。例如計算機網絡課程教學中加入網絡道德、網絡安全、技術與法制等問題的思考;在人工智能課程教學中探討人工智能與法理,人工智能與傳統文化、傳統思想,人工智能與人性倫理等的矛盾與辯證思維。使專業學習通過激活或融入思政元素,崇尚科學精神,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從而達到提升教書育人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方勝,羅芳芳.《中國傳統文化概論》課程思政的實踐與反思[J].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7—11.
[2]楊翌.大思政視野下大學生文化自信教育路徑研究[J].智庫時代,2018,173(05):22—23.
[3]李建霞.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的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路徑探析[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8,No.419(04):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