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宙韜

摘 要: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使小學生出現生長發育失調、營養過剩的現象,再加上其缺乏體育鍛煉等因素,很多小學生身體素質不斷下降。同時,也使這些孩子成了體育課堂教學中的后進生,這是體育教師亟待解決的難題。“適合的教育”作為一種教學方法,為我們轉化后進生提供了一個新的路徑。本文主要針對小學體育后進生的現狀進行探討,并結合“適合的教育”這一教育理念針對體育后進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提出解決的措施,從而促進體育后進生不斷進步、發展,從而真正實現學生的快樂成長。
關鍵詞:“適合的教育” 小學體育 后進生
一、引言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出“為每一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要遵循學生(幼兒)統一身心發展特點及其教育教學規律,為學生(幼兒)統一提供適合的教育。而南沙區教育局響應國家的號召,率先提出了“適合的教育”理念:“不尋求適合教育的學生,只尋求適合學生的教育”。決定一個孩子一生的不只是分數,更重要的是他的人格修養。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及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當今的小學生因營養過剩、生長發育失調,再加上缺乏體育鍛煉等因素,很多小學生身體形態令人擔憂、身理機能不斷下降,不斷減退。同時也使這些可愛的孩子們成了體育課堂中的后進生,由此可見,因材施教,轉化后進生勢在必行。
二、小學體育后進生身體素質現狀
在體育教學的過程中,“體育后進生”是確實客觀存在的。“體育后進生”指的是在體育能力與體育品德等方面跟不上體育教學的進度,不能完成體育課堂上的學習任務或者體育成績不達標的學生。據調查所知,每年體育不達標者的數量都呈現上升的趨勢。所以,本文主要針對體育后進生進行研究,希望能解決需求的方法,讓他們擺脫后進生的稱號,能夠真正全方面成長,成為社會所需要的人才。我對所在的小學五、六年級男女學生共480名學生做了七項身體素質測驗(測試項目分別是IBM、肺活量、50米跑、坐位體前屈、50米*8往返跑、一分鐘仰臥起坐、1分鐘跳繩)。
測驗結果表明: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的身體素質較差。例如代表IBM不及格的比例就有17%、11%,大部分是因為學生的過度肥胖。五年級中,肺活量、1分鐘的不及格比例大。而六年級的坐位體前屈與1分鐘跳繩的成績也是不理想,代表了學生在柔韌性、耐力等方面較為薄弱,有需繼續加強。由于他們身體素質差(力量、速度、柔韌、靈敏、耐力),對于一些技術性較強的項目,這些同學就更難完成,因而嚴重影響到各個體育運動項目的考核。
三、體育后進生的特點
(一) 缺乏體育興趣
體育后進生最大的特點就是對體育缺乏興趣,主要表現在:第一,不能正確認識體育運動,無法了解體育教學的目的及意義,進而造成體育學習的隨意性與盲目性;第二,對體育缺乏興趣,有的學生因為身體素質或者先天遺傳的緣由,造成他們體育難以達標,成績不如人意,有的表現較差的學生可能會被同學、老師笑話,導致自卑心理,久而久之,對體育無法產生興趣,甚至是討厭體育;第三,體育學習不用心,成績無法提高。因為基礎差、身體素質差、缺乏興趣等因素,致使學生對體育學習缺乏積極性,在開展體育運動時知難而退,不夠努力,造成惡性循環。所以,體育成績與身體素質一直無法得到提高。
(二)怕苦、怕累、怕臟、怕出丑
怕苦、怕臟、怕累、怕出丑是體育后進生在開展體育運動時的典型表現。怕苦、怕累主要表現在訓練中遇到困難就放棄,沒有戰勝困難的勇氣,畏首畏尾。特別是長跑項目的訓練,后進生的意志特別薄弱,難以堅持,缺乏毅力;怕臟這一特點在女后進生中表現特別突出,她們因為不愿意弄臟身上的衣服,不愿意流汗等等,在體育運動中訓練得過且過;怕出丑主要體現在體育生由于性格內向,膽小,缺乏信心,不喜歡集體活動,喜歡獨來獨往,長此以往,就會覺得自己不適合體育,加重自己的自卑感。
三、小學體育后進生的成因
(一)學生原因
體育后進生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在于自己:第一,學生主觀認為自己不適合體育。這部分學生不重視體育課,認為體育課并非主課,無非就是玩玩鬧鬧,跑跑跳跳。尤其是女學生,覺得體育課又累、又苦、又臟,想盡方法逃避;第二,學生的心理、身體等客觀因素影響。有些學生因為遺傳因素的影響,身體素質比較差,身材矮小,個性內向。由于種種原因,在體育活動中他們達不到教學要求,缺乏信心,有些嚴重的學生,甚至會徹底對體育失去興趣。
(二)家庭原因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因此孩子的發展很大程度上直接受到家長教育觀念的影響。有些學生不重視體育,不喜歡體育,很大一部分的責任來源于家長。如今獨生子女較多,家長過于擔心小孩因為體育運動而受傷,所以,捧在手心呵護,不讓孩子參加各項體育運動,造成了學生身體素質下降的現象,并且還抹殺了培養孩子體育運動興趣的機會。除此之外,有些家長因為應試教育的影響,認為體育非主要課程,對孩子升學考試影響不大,寧愿給孩子多報幾門文化課的補習,也不愿意讓孩子運動。
(三)學校原因
從學校方面來看,造成體育后進生的原因主要是:第一,學校的硬件投入不到位,使得體育基礎器材、設施設備等滿足不了體育教學的需求;第二,學校對體育教學缺乏重視。大部分學校認為語文、數學等文化課遠比體育課重要,所以,在體育課程的管理,教師的配備方面沒能引起足夠的重視。有的體育教師教育方式簡單粗暴,缺乏教育方法,對體育后進生使用語言暴力甚至體罰,導致后進生對體育課心生厭倦。
四、體育后進生轉化教育的具體措施
(一)加強自信,提高學習興趣
體育后進生的成因多種多樣,但體育教師并不能任由他們自我放棄。平時要多跟學生溝通交流,從多方面了解他們的能力、愛好、性格、氣質、身體素質等特點。人各有所長,只有深入了解他們才能根據他們各自的特點來選擇具有針對性教育方法。端正他們學習體育的態度,加強他們的思想教育,讓他們能夠自覺練習,克服自身的不利因素。例如,有的學生性格內向并且身體素質差,在體育學習過程中,他們也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成績差強人意,自卑感與失落感油然而生。教師對于這類學生應該給予他們足夠的愛護與關心,不能隨意指責、批評,時常加以引導、鼓勵,適當時候給予表揚,讓他們增強信心,看到自己鍛煉的結果與取得的進步,感受成功的喜悅,讓他們能夠更加開心地學習體育知識。
(二)適當給予學生評價,增強上進心
體育課的教學評價能夠讓學生產生積極向上的情感,從而加強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有的學生認為100分是最好的,也有的學生認為60分就是自己的突破口,而教師要做的并不是讓每位學生都拿到100份,而是提高與培養學生的自信心與自尊心。體育后進生通常因為學習成績不達標,課堂表現被動等原因而受到批評,這往往對他們的成長造成了很大的傷害。對于后進生而言,教師一次表揚對他們的鼓勵勝過十次批評。因此,體育教師要善于發掘后進生的優點,在適當時候給予他們鼓勵性的評價,重塑他們的自信心,激發他們對體育的興趣,加強其自控力與自覺性,讓他們有勇氣有毅力克服困難,完成更高的教學要求。
(三)創新教學方法,提高教學的實效性
作為一名小學體育教師,也需要不斷更新、完善自身的知識體系與教學觀念,大力提升自己教學的專業水平,加強研究小學體育教育的教學活動,虛心向身邊的教師請教,努力尋求激發學生學習體育興趣的方式,讓體育后進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加入體育鍛煉中。了解體育后進生的實際情況,采用針對性的教學措施,讓后進生能夠更好地得到轉化,特別是有針對性地調整其教學難度與運動量,讓他們能夠循次漸進,一步步提高自己的成績。
五、實施“適合的教育”后學生身體素質現狀
經過一個學期“適合的教育”的實施,體育后進生的成績提高了不少,學期末的測試成績不及格人數也大幅度減少(見表1,2),五年級IBM、肺活量、坐位體前屈不及格率有了大幅度降低;六年級男女生中,各項測試成績均有了提成,不及格率平均值為2.2%,可見“適合的教育”,因材施教的方式能有效轉化體育后進生。
五、結語
后進生是學生中一個特殊的群體,我們應該尊重他們的實際情況,觀察他們的特點,貫徹“適合的教育”理念,提高“體育后進生”自信,使他們在體育品德和運動能力等方面都能得到健康協調發展。充分了解他們的“個性”心理特征及行為表現,因材施教,為他們創造良好學習環境,為他們提供更多鍛煉和表現的機會,多加鼓勵,讓他們樹立自信心和自尊心。
參考文獻
[1]傅荃.小學體育后進生轉化策略的研究[J].學子:理論版,2017:91.
[2]葉友紅.小學“體育后進生”產生的原因及對策研究[J].運動,2014(3):97—97.
[3]張曉紅.淺談小學體育課中“后進生”轉化的有效教學[J].文理導航(下旬),2016(9).
[4]嚴華.“轉變”始于“信心+關愛”——小學體育“后進生”的轉化體會[J].小學時代(教師版),2010(2):7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