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芳
(國防大學 軍事文化學院,北京 100081)
《粉墨春秋》,是一部以中國古典舞為主要表演風格,借鑒中國戲曲及山西地方戲曲的諸多表演形式,用現代思維和視角,表現人性、人情、人理,挖掘人的本質和中國戲曲所具有的內涵與魅力,風格獨特、色彩艷麗、情感濃郁、哲理深刻的大型原創古典舞劇。
舞劇《粉墨春秋》取材于中國戲曲發展過程中的一個梨園戲班的故事。講述了民國初年三個光頭小子在梨園喜順班坐科學戲,三個師兄弟長靠武生、短打武生、撇子武生黑豆在臺上技藝超卓,風華絕代,人生經歷各有不同:大師兄仗義擋槍,二師兄橫遭桃花災劫,在戲班窮途末路時,天賦不濟的小師弟殺出一條血路,創立新派齊天大圣“美猴王”,武戲得以傳承,并大放異彩。舞劇通過將中國古典舞蹈與中國傳統戲曲及山西地方戲曲元素的有機結合,運用現代思維和視角創意創作,實現歷史與現實的對望,引發人們對歷史的追憶、人性的思考。
舞劇的“二師兄”是由解放軍藝術學院優秀畢業生王迪扮演的,主要塑造的是一個短打武生,風流倜儻、藝高俊朗,此人特別有天賦,是戲班的頂梁柱之一,和劇中三姨太有一段愛情故事,但最終因為這段“桃花劫”死于非命,可謂悲哉!演員在塑造該人物時,把二師兄的人物性格詮釋的淋漓盡致,從肢體表現方面,應該說一招一式都很講究并干凈,有模有樣、有板有眼,從情感表達方面,層層鋪墊,尤為細膩。特別是三幕那段愛恨情仇的獨舞部分尤為精彩,如果說二幕的雙人舞更加體現的是演員肢體上的配合與控制能力的體現,那三幕的獨舞部分就是情感的宣泄和人物性格的升華,把二師兄內心對這段愛情的渴望、恐慌、甚至絕望的內心世界,透過肢體的表演,展現內心的復雜。
舞劇的“三師兄”是由黃豆豆所扮演的,表現的是此人身材矮小,皮膚黝黑,天資欠缺,條件不足,但是憑著苦練殺出一條血路,谷底反彈悟出猴戲新派。據說這個角色是編劇對黃豆豆的奮斗故事感興趣才創作的。黃豆豆個子不高,腿也較短,先天條件不好,但為了舞蹈,他付出了常人無法想像的努力,終成大器。一年半之后,編劇李碧華的《武生》寫成,才有了今天的《粉墨春秋》。這個角色因此也特別適合黃豆豆,在舞劇的第五幕里,他的表演功力得到了充分張揚,興沖沖登臺獨撐,遭冷場如墜冰窖,與燕兒溫情相伴,見猴群茅塞頓開,學猴戲如癡如醉,扮猴王瀟灑威武……天資并不聰穎的三師弟性情變化和性格成長過程,被他展現得絲絲入扣、合情合理。似乎在欣賞他表演時仿佛他就是“黑豆”,雖說部分表演有時過于夸張,用行話會覺得有些“滿”,但不脫離人物,始終在戲里沒有偏離,符合人物形象和性格。
在觀賞學習后,加以思索,舞臺表演始終是扮演,問題不在于像什么,而在于演什么?怎樣演,在于通過扮演創造出一個個生動鮮明的舞臺形象。運用主任的話“兒時習舞重在模仿,青年作舞意在表現,今日跳舞,舞我合一!”我想這也應該就是舞臺表演所要求的最高境界,模仿應該是最基礎的,舞蹈是一門用肢體來傳達情感表現生活的藝術形式,因此好的演員必須做到肢體能力的控制和解放,有了這一層面才能準確的豐富的傳遞情感表達感情,而演員的表演在舞劇中起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觀眾所以到劇場來看舞劇,首先看的是演員的表演,是演員表演給戲活力,編劇和導演都應該著眼于表演,無法通過演員的表演體現在舞臺上的只是空話和蒼白的觀念。然而,最可看也最耐看的永遠是人生動的表演,演員才是劇的靈魂。因此,演員的塑造人物性格的能力,駕馭人物關系的能力,表現人物特質的潛能都尤為重要,在舞臺上,達到一種物我兩忘的藝術境界,是指創作時藝術家的主體與創作對象的客體渾然為一而兼忘的境界。舞臺上舞動時的自己已不是生活中的自己,臺上所扮演的人或物,已不再是扮演、表現,而是“就是如此”的境界。在舞臺上要體會那種當眾孤獨,忘卻生活中的自己,完全融入角色中。心境從未知到有知到感知,最后一種凈化、一種洗禮,越純粹越空靈,它便越唯美,達到這一種忘我的境界很難,但它是藝術工作者的追求的方向,也是好演員在駕馭舞劇塑造人物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