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佳雯 陳婷婷
【摘 要】目的:探究壓瘡管理流程于重癥患者皮膚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期間收治的40例重癥患者,全部給予皮膚護理。隨機分組,研究組20例患者在皮膚護理中采取壓瘡管理流程,對照組20例患者僅采取常規皮膚護理。比較兩組的壓瘡發生率。結果:研究組壓瘡發生率為5%,低于對照組30%的壓瘡發生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為重癥患者在其皮膚護理中采取壓瘡管理流程可以有效預防和減少壓瘡的發生。
【關鍵詞】壓瘡管理流程;重癥病人;皮膚護理;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 R715【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672-3783(2019)03-03-291-02
呼吸衰竭、肺癌、肝癌、腦出血、腦梗塞、肝硬化、肺心病、慢阻肺、重癥肺炎等重癥患者需要長時間臥床,多處于意識不清、大小便失禁狀態,存在循環障礙與營養不良等問題,極易發生壓瘡[1]。本文選取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期間收治的40例重癥患者,試探究壓瘡管理流程于重癥患者皮膚護理中的應用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期間收治的40例重癥患者,全部給予皮膚護理。隨機分組,研究組20例,對照組20例。具體資料為:研究組:男14例,女6例;年齡78歲至90歲,平均(84.56±12.34)歲。對照組:男15例,女5例;年齡79歲至89歲,平均(84.61±12.29)歲。將患者年齡分布與性別構成狀況進行組間對比,P>0.05,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兩組之間可采取統計學對比。
1.2 方法 對照組僅作常規皮膚護理,為患者使用氣墊床,每隔2小時為其翻身1次,每日清潔皮膚,交接班時交代清楚患者皮膚狀況。研究組在皮膚護理中采取壓瘡管理流程,即:①組建壓瘡管理小組,由組長對其余5名組員進行培訓、考核,明確各自職責并由組長對組員護理工作進行監督。②制定壓瘡管理流程:在患者入科后為患者進行全身評估,若Braden壓瘡風險評估表的評分為10~12分,則代表為高危患者,護理人員每日為其評估1次,評分低于9分則為極高危,需每班護理人員都為其進行評估。若評分依然低于標準則繼續評估,若階段性評分高于12分則代表患者病情好轉,可為其轉變護理內容,每7日評估1次。③壓瘡預見性護理:根據患者皮膚受壓情況進行規范翻身,若為高危患者,應適當增加翻身頻率,若為非高危患者則每2小時為其翻身1次,翻身時不得采取拖拉扯推等具有剪切力或增加摩擦力的動作。此外,骶尾部為壓瘡高發部位,應為高危患者采取斜坡位,床頭抬高幅度<30°,在受壓部位墊以軟枕,或在受壓部位墊以泡沫敷料進行減壓,以分散骨突處承受的壓力。重癥患者多存在出汗、大小便失禁等問題,皮膚受到浸潤容易發生壓瘡,護理人員應為患者及時清理大小便,清潔皮膚,避免汗液、尿液的浸潤。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的壓瘡發生率。壓瘡可以分為6期,其分期及特點分別為:①1期:局部皮膚完好,出現壓之不變白的紅斑,深色皮膚表現可能不同;指壓變白紅斑或感覺、皮溫、硬度的改變可能比觀察到的皮膚改變更先出現。此期的顏色改變不包括紫色或栗色變化,因此這些顏色變化提示可能存在深部組織損傷。②2期:部分皮層缺失伴隨真皮層暴露,傷口床有活性,呈粉色或紅色、濕潤,也可表現為完整的或破損的漿液性水皰。脂肪及深部組織為暴露,無肉芽組織、腐肉、焦痂。該期損傷往往是由于骨盆微環境破壞和受到剪切力以及足跟受到的剪切力導致。該分期不能用于表述潮濕相關性皮膚損傷,比如失禁性皮炎、褶皺處皮炎以及醫療黏膠相關性皮膚損傷或燒傷、插傷、皮膚撕脫傷等創傷傷口。③3期:全層皮膚缺失,常常可見脂肪、肉芽組織和邊緣內卷,可見腐肉、焦痂。不同解剖位置的組織損傷的深度存在差異;脂肪豐富區域會發展成深部傷口,可能會出現潛行或竇道,無筋膜、肌肉、肌腱、韌帶、軟骨和骨暴露。④4期:全層皮膚和組織缺失,可見或可直接觸及到筋膜、肌肉、肌腱、韌帶、軟骨或骨頭,可見腐肉、焦痂,常常出現邊緣內卷、竇道、潛行,不同解剖位置的組織損傷的深度有差異。⑤深部組織損傷:持續的指壓不變白,顏色為深紅色、栗色或紫色,或表皮分離呈現黑色的傷口床或充血水皰。⑥全層皮膚和組織缺失,損傷程度被腐肉、焦痂掩蓋,無法確認組織缺失程度,只有去除足夠的腐肉、焦痂后才能判斷損傷為3期還是4期,缺血的足跟或肢端有干燥、緊密粘附、完整無紅斑和波動感的穩定性焦痂[2-4]。
1.4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選擇了40例重癥患者,這些研究對象的臨床數據需正確錄入至SPSS - 19.0版統計學軟件中進行檢驗。計數資料表示為(n,%),利用軟件可檢驗卡方值。假設P<0.05,那么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研究組壓瘡發生率為5%,低于對照組30%的壓瘡發生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1。
3 討論
重癥患者是壓瘡的高發群體,而壓瘡的發生會使患者延遲恢復,花費更多的金錢與精力在恢復上,因此預防壓瘡的發生和減輕壓瘡帶來的影響對于臨床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常規皮膚護理主要是清潔皮膚、定期翻身、使用氣墊床等簡單措施,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壓瘡的發生,但是其效果并不理想。而壓瘡管理流程以流程為導向,其核心是基于降低壓瘡發生率這一目標來為患者進行科學的管理,其通過壓瘡管理小組進行層層監控,既基于壓瘡評估表對患者發生壓瘡的風險高低進行了準確的評估,又針對患者風險的高低給予個性化護理,在壓瘡管理流程的實施過程中護理人員的業務水平得到了提高,高危與非高危患者也得到了針對性的護理,故可以有效預防和減少壓瘡的發生[5]。結果中研究組低于對照組的壓瘡發生率(5%vs30%)便證明了這一點。
結語
實施壓瘡管理流程對于重癥患者的皮膚護理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其可以預防壓瘡的發生,因此臨床應為重癥患者采取壓瘡管理流程。
參考文獻
[1]李艷芳.預見性壓瘡管理流程在臭氧治療的腦卒中偏癱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醫藥,2018,13(19):146-147.
[2]宋志平.實施壓瘡管理流程的效果分析[J].基層醫學論壇,2016,20(17):2414-2415.
[3]周玉潔,楊美玲,張洪君,等.壓瘡分期及其護理進展[J].中國護理管理,2014,14(07):683-686.
[4]林海菊,陶紅艷,劉一蓉,等.提高壓瘡分期準確率的臨床實踐[J].當代護士(下旬刊),2017,1(11):140-142.
[5]趙紅亮,張萍,李莉,等.壓瘡管理流程在重癥病人皮膚護理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5,29(23):2941-2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