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教育部確定了在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目標,教育部部長在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會議上提出“在開好信息技術課程的同時,要努力推進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教學的整合,鼓勵在其他學科的教學中廣泛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并把信息技術教育融合在其他學科的學習中。各地要積極創造條件,逐步實現多媒體教學進入每一間教室,積極探索信息技術教育與其他學科教學的整合。”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作為一個重要教學思想引起教育界乃至全社會的普遍關注。
為了與時俱進,跟上時代步伐,近年來,我校對信息技術在其他學科教學中的普遍應用和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課程的整合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如多媒體輔助其他學科教學,基于校園網和因特網的教學,現代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課程的整合等。現結合我校實際,就網絡環境下高中英語教學資源整合的必要性談幾點看法:
一、教育改革和推進教育技術發展的需要
教育改革推進了信息技術與教學資源整合的進程,而新課程目標的實施要求英語教學資源在內容上具有豐富性、動態性,在教學時空上具有開放性、靈活性。在教學方式上具有交互性、合作性,因而師生關系呈現出平等性、多元性等特點。因而,構建一個收集、生產、整合、檢索、使用、發布、共享教學資源的全功能智能化平臺,顯得極為迫切和重要。我們提到的網絡環境下高中英語教學資源的整合指的是將信息技術融入到高中英語教學資源的有機整體中,而不是信息技術與高中英語教學資源的簡單相加。其中,高中英語教學資源是主體,是目的,信息技術是手段,是載體。我們的整合是科學合理地、靈活地處理教學內容,而不是機械地照搬教材內容,整合的教學內容不是追求多和大,而是在遵循教學大綱的前提下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追求“精、巧、新”。我們在整合過程中的一切行為,都是圍繞“英語教學資源目標、改善學生的學習方法和提高教學效果”這個中心,把信息技術巧妙地應用和融合到英語教學資源的實施中,最終實現學習方式的根本變革,將傳統的接受式轉變為主動學習、探究學習、研究性學習和合作性學習。
二、教師減負和提升課堂教學效果的需要
當代教師,尤其是省市示范性高中的教師,不但教學工作繁重、工作時間長、備課辛苦,而且精神壓力大,高考成績的好壞與否像一把利劍時刻懸在頭頂之上,讓我們夜不能寐、寢食難安。如果實現網絡環境下高中英語教學資源的整合,我們的英語教師有了大量可共享的優秀教學資源,則可以大大減少教師的工作負擔,同時還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就以我們高中英語閱讀課教學為例,以前,很多教師堅持以教師為主體的灌輸式、填鴨式教學方式,既不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也不進行有效的閱讀訓練,一堂課下來老師包場講解,使得學生越來越覺得英語學習枯燥無味,逐漸喪失了對英語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課堂教學效率自然也就處于不理想狀態。現在,我們引進了多媒體技術,網絡上有很多與教材相匹配的閱讀資料,還介紹了許多新的教學方法,這就促使我們的教師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使教學理念與信息技術的理論完美融合,課堂效果顯著增強。
三、自主學習和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需要
通過網絡環境下高中英語教學資源的整合,可以實現以人為本,突出學習主體的主動參與性,從而實現“既要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要充分體現學生學習主體作用的新型教學結構”(學教并重的教學設計理念的創建要求)。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教師提供的資料或者自己查找信息進行個別化和協作式相結合的自主學習。在利用信息技術完成任務之后,師生一起進行學習討論和評價。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能夠發揮主體性,凸顯個性。教師在整合教學資源中也能夠發揮主導作用,并以各種形式,多種手段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幫助學生實現學習目標,這樣的教學十分有利于學生創新精神和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而且,以學生為主體的情景教學,使教學內容故事化、案例化,學生通過直觀學習,使無意記憶、聯想記憶成份增多,機械記憶成份減少,使自主學習更有趣,更容易。
四、課堂轉型和構建學科核心素養的需要
通過網絡環境下高中英語教學資源的整合,每位英語教師就可以結合英語學科的特點和所教班級的實際去建構自己獨特的教學模式,如“研究性”教學模式和“合作式”教學模式。這樣既能實現信息技術與高中英語教學資源的整合,又能較好地體現新型教學結構要求的新型教學模式,從最有利于創新人才培養的角度考慮,最值得我們去深入研究和探索。目前,根據最新英語新課標的具體目標“培養和發展學生在接受高中英語教育后應具備的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學習能力等學科核心素養。”,我校英語組主要推崇的是“合作式”教學模式——課外,我們的英語教師根據核心素養四個方面的要求對每個模塊進行教學資源整合,通過網絡資源和教材、教輔資料深挖適合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四個方面的素材;課堂上,我們把這些素材進行有效組合,然后分給學生,讓學生通過合作方式完成既定的任務,慢慢的,學生的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學習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作者簡介】陳淑賢,湖南省衡山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