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春艷
摘 要 經過改革開放以來的生產實踐,我國農業發展成效顯著,農民生活質量顯著提升?;诖耍瑥默F代農業的內涵入手,以云南省為例,結合現代農業發展現狀,闡述現代農業發展方向與前景,創新云南省農業發展形勢,為農民提供更多增收渠道,使云南省形成農村經濟新業態,實現農村經濟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
關鍵詞 現代農業;“互聯網+”;云南省
中圖分類號:F323.3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32.050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性,而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實施,離不開現代農業。因此,各地區要加快構建現代農業三大體系(即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及經營體系),打開農業農村經濟工作新局面,實現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發展目標??梢?,對現代農業的發展進行分析很有必要。
1 現代農業概述
現代農業是指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與管理方法進行農業建設,體現在農業技術與農業管理2方面。在農業技術方面,現代農業表現出精準農業、無人機、生態農業、機器人及新型農場等趨勢,其中,精準農業的應用最廣,如精準種植、精準施肥等,預計到2022年,精準農業涉及的市場空間可達200億美元。在農業管理方面,現代農業表現出專業化特征,體現在地區、部門及作業3方面,如美國實施的農業工商綜合體等。就目前我國農業發展現狀而言,現代化發展水平已與中等發達國家相同,各地區需明確現代農業發展方向與前景,進一步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縮短與發達國家的差距[1]。
2 現代農業發展現狀
在分析現代農業發展方向與前景前,需明確現代農業發展現狀,采取針對性措施,促進現代農業的進一步發展。以云南省為例,闡述其現代農業發展現狀,為后續現代農業發展方向與前景分析提供參考。在“十二五規劃”期間,云南省的現代農業發展效果顯著,農村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民收入增多,為云南省的高原特色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了條件。細化來說,“十二五規劃”期間云南省農業發展取得如下成效。
2.1 特色產業發展良好
在2015年,云南省的茶葉、水果、甘蔗及橡膠等10類特色經作種植面積為405.91萬公頃,創造產值幾乎均超過100億元。例如,茶葉的產值為623億元;水果的產值為608億元;畜牧業產值超過1 000億元;漁業產值近100億元,水產養殖的產量在西部省區中排名第三;林業總產值為317億元,比2014年增長近10個百分點。此外,農產品出口額約40億美元,涉及116個國家和地區。
2.2 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完善
相關數據統計表明,截至2015年,云南省共建成約86.67萬公頃的高標準農田,耕種機械化率為44.5%,灌溉面積占比為45%,種植的農作物中良種占比超過95%。同時,為保障農產品線上銷售有序開展,云南省大力發展物流業,倉儲物流設施配套率提升至25%,為云南省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了完善的硬件設施支持。
2.3 新型主體數量增多
龍頭企業、家庭農業及農民合作社是現代農業的新型主體,可推動現代農業的進一步發展。云南省目前龍頭企業近5 000戶,企業農產品銷售額高達2 000億元,其中,銷售額超過億元的龍頭企業占6%,和2010年相比,增加近3倍;建設的家庭農場近萬個,農民專業合作社約4萬個,實現云南省土地的適度規模經營,提高了資源利用率。
2.4 品牌效應不斷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提升
云南省目前共有近1 000個獲得“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有效認證的農產品,近100個農產品獲得地理標志等級,評選為“云南名牌農產品”,不斷打造云南農產品品牌,塑造良好云南農產品形象。同時,為保障農業規范農業生產,政府部門不斷優化相關政策法規,修訂技術規程與地方標準,為農業生產提供有效指導。
3 現代農業發展方向與前景
3.1 突出地域特色
為落實“十三五規劃”的發展要求,云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了《云南省高原特色農業現代化建設總體規劃(2016—2020年)》(下文簡稱《規劃》),為云南省的農業發展提供指導?!兑巹潯窂娬{了高原特色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性,要求在2020年,夯實高原糧倉;進一步擴大茶葉、水果、甘蔗、油料及橡膠等特色經作面積;擴大云嶺牛、武定壯雞及黑山羊等云南地方優勢品種產業?;凇兑巹潯返囊螅颇鲜≡诎l展現代農業時,需注重呈現地域特色,大力發展特色農業,應以云南省的資源稟賦條件為基礎,優化云南省農業產業結構,將云煙、云花、云果和云茶作為主導產業,通過各項資源的合理配置,實現產業協同發展。
細化來說,政府部門可從以下2個角度入手,促進特色農業的產業化發展。就縱向角度而言,政府部門需優化特色產業加工及農產品市場銷售等環節,并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與研究結構,加大新產品開發,為農產品創新、區域品牌塑造及市場營銷提供政策支持,連通線上線下銷售渠道。就橫向角度而言,政府部門可在現有農業產業資源條件下,橫向推動產業化發展,重點整合第一、二、三產業,尤其是農業和第二、三產業的融合,拓展農業的各項功能,如生態保護、旅游休閑、文化傳承等[2]。
3.2 發展“互聯網+農業”
現代農業的發展階段可劃分為4個階段,分別是傳統農業、機械農業、信息化農業與智慧農業。智慧農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這類農業形態以計算機技術、物聯網技術、大數據技術為基礎,農業工作者可借鑒工業4.0的成功改革經驗,從生產環節的智能發展入手,推動全產業鏈轉型。就此,政府部門需積極推動“互聯網+農業”的發展,整合農業生產、農產品流通及農產品消費等環節,在利用互聯網技術控制農業生產的同時,根據消費者的大數據,為農產品生產提供指導。
在控制農業生產方面,農戶可在生產區域配置傳感器與通信網等設施,實時采集農作物的生長數據、土壤參數、天氣數據等信息,通過計算機系統對采集信息進行詳細分析,結合農作物生長需求,為農戶生產決策提供參考,保障農作物種植、灌溉與施肥的科學性,提高農作物產量,節約農業生產資源,實現農業的精細化發展。
在農業生產指導方面,云南省政府和農業農村廳構建了農業大數據中心,合作打造“鄰老板”平臺,整合農產品流通過程的農戶、經銷商、分銷商及消費者等各個環節,實現互聯網在農業生產的全面滲透?!班徖习濉逼脚_不僅開通了云南省農產品銷售的線上渠道,還支持數據全面整合與存儲功能,可根據消費者的購買偏好,明確消費者對農產品的需求,為農戶開展農業生產提供指導,實現農產品精準銷售。
3.3 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在明確特色現代農業發展方向,引入先進生產管理技術后,政府部門還需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從多角度指導現代農業發展,具體包括以下4點。
3.3.1 加大財政投入,為現代農業注入更多資金
政府部門可將農業產業投資納入各層政府部門的年度財政預算中,歸屬于經常性開支科目,并制定涉農投資穩定增長制度,吸引更多涉農投資,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持。
3.3.2 改善生產條件
在獲取涉農投資后,政府部門需重點開展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建設,如農田改造工程、農田水利工程、農業機械化建設及高標準農田建設等,并做好農村水源涵養地的保護工作,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同時,為避免現代農業出現發展不均衡現象,政府部門可將農業生產條件改善資源與政策向貧困山區或少數民族地區傾斜,促進區域經濟協同發展。
3.3.3 優化產業經營體系,加強農業新主體建設
政府部門可以龍頭企業或公共品牌為核心,鼓勵農戶創新農業生產經營形式,推廣家庭農場、農村合作社等組織,落實農業龍頭帶動策略,打造外向型農業新主體,推動現代農業的特色化、優質化發展,為農業產業化發展提供支持。
3.3.4 提升農業生產技術水平
農業生產技術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基礎,在農業生產技術不斷創新升級的背景下,政府部門需發揮宏觀引導作用,加快新技術的研發與研究成果的轉化。1)扶持省級農業科研單位開展農業生產技術研發工作,深化研究機構與農業院校的合作交流,共同開展農業生產技術創新工作;2)以基層農技推廣體系為基礎,利用微信公眾號、“鄰老板”平臺,加強先進農業生產技術推廣;3)加強職業農業培養,實施“陽光工程”、青年農場主精準培育計劃,吸引更多大學生及青年農民參與培訓,成為家庭農場主、種養大戶,并配合先進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培訓基層農技人員,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新型農村人才。
3.4 加強生態農業建設
在環境友好型社會構建要求下,農業發展需以可持續發展為導向,發揮農業的生態優勢,加強生態農業建設[3]。結合地域特點與現代農業發展現狀,政府部門可從以下3方面推動生態農業發展。
3.4.1 加強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相關工作
政府部門可推出相關政策法規,通過宏觀約束與調控作用,規范農戶的生產行為,實現綠色農業生產,發展生態農業。常見的農業環保與治理制度包括耕地保護制度、土地資源管理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等,需覆蓋影響農業生產環保效益的各個要素,指導并約束農戶的生產行為,保護農業生產環境,推動農業生態綠色發展。
3.4.2 開展農業環境保護監測工作
政府部門可制定相關監測制度,安排農業部門定期對農業生產區域環境開展參數監測,如廢氣、廢水、廢渣等的監測,明確農業生產區域的環境現狀,及時發現污染源,避免農業生產環境受到污染,提高農產品的安全性。
3.4.3 做好面源污染綜合治理工作
政府部門需引進先進技術,系統處理農村生活垃圾,開發利用農村清潔能源,如秸稈、沼氣、生物質資源等,提高農業廢棄物的利用率,降低農業生產成本。例如,在《規劃》中明確指出,截至2020年,云南省的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需大于85%,畜禽養殖場(區)的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需超過75%。
4 結語
綜上所述,云南省現代農業發展狀況良好,需在未來建設中采取針對性措施,進一步推進現代農業發展。云南省在發展現代農業時,需突出地域特色,發展“互聯網+農業”,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加強生態農業建設,實現農業的智能化、綠色化及精細化發展。
參考文獻:
[1] 邵益民,楊陽.打造蔬菜機械種植新模式 引領現代農業發展新高地[J].現代農機,2019(6):4-5.
[2] 鄭坤,梁玉琴.我國現代農業產業園發展歷程及未來趨勢[J].現代農業科技,2019(23):237-239.
[3] 石斌.農業機械化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的推廣及應用分析[J].湖北農機化,2019(22):6.
(責任編輯:劉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