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世姿(廣州市南沙區馮馬小學 廣東 廣州 511446)
在2010年廣州市學生體質與健康狀況調研結果報告公布后的這幾年內,學生的身體素質指標還是沒能改變下降趨勢,體質健康不利指標還在延續,學生肺活量水平、速度、力量等身體素質持續下降,學生的血壓偏高、肥胖率越來越高、視力下降。其實造成這種現象出現有許多方面的原因,不過我們也發現在農村學校里的學生此種現象有一個比較重要因素:學校體育課的形式不恰當,長期以來農村學校的體育課都是那么幾樣-隊形隊列操練、跑、玩耍或游戲,這種現象影響了體育教學在學校教育教學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忽視了體育課。因此本研究特對本地區農村小學現行的教學模式對學生體質健康的影響作探討研究,以便為各位同行找出一條改革道路。
橫瀝鎮XX小學的2015學年在校學生469人,其中男生227人,女生242人。
(1)文獻資料法:根據本研究的目標、內容,查閱國內有關體質健康研究的著作、學術論文,查閱國家及各省市地區的青少年體質健康監測的報告,并對城市、農村小學生的身體素質差異以及各項身體素質的訓練方法進行資料搜集、整理比較和歸納,在文獻研究的基礎上篩選有效經驗、方法,應用于本課題研究;
(2)行動研究法:通過實踐教學,分析研究不同的體育教學模式在學生體質、技能、心理上產生的效果,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和創設一定的條件加以研究調控。并在教學實踐中引導、指導學生進行體育鍛煉,定期召開專題研討會,研究培養學生良好的體育鍛煉行為習慣的有效途徑和措施方法;
(3)問卷調查法:通過問卷調查了解本校學生課外體育鍛煉情況,分析學生現狀,分析原因,以便選擇合適的教學模式、教學內容,開展常規的體育教學課;
(4)實驗法:選用2015級五年級的兩個班,分設一個實驗班(38人)、一個對照班(39人)分別進行實驗研究。在2015年10月對兩個班進行第一次測試,測試項目根據《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的規定(見表2-1),形成第一階段的體質數據。以本次測試結果進行后續的研究分析,對實驗班的體育課改變以往的教學模式以及采用不同的身體素質訓練方法,與對照班采用以往常規的教學模式而進行實驗研究。在2016年11月進行第二次測試,與第一次的成績比對,總結一年來實驗效果與不足。

表1 《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小學五六年級測試項目表
(5)對比分析法:通過對實驗班、對照班兩班的學生進行兩次的《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數據的測試與錄入,并對數據進行對比分析,找出能有效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的體育課教學模式及課外體育鍛煉方式;
(6)經驗總結法:經過一段時間的實驗后對兩班的數據進行分析對比,然后總結經驗效果,再對實驗方法進行修改、加強。
在本研究過程中始終堅持以“健康第一”、“終身鍛煉”的指導思想,根據學校的特色,以“自主學練”教學模式、“體能練習”的教學方法,充分挖掘學校體育課程資源,使體育課程的功能和學習方式發生變化:一方面改變了以往體育課只有隊形隊列操練、簡單跑步、隨意的玩耍或無序的游戲等,在體育課堂上增加身體素質專項練習活動,讓體育課更有鍛煉的實效,讓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有健康的目標,使其在鍛煉中感悟快樂;另一方面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參與運動的積極性,同時還開闊教師的教育視野,轉變教師的陳舊體育教學觀念,從而更好地激發教師的創造性智慧。
在研究過程中(初期、后期)針對三至六年級的學生進行了兩次課外體育鍛煉調查。回收之后進行統計,并對問卷內容作了分析,對調查結果進行了反思。從第二次問卷調查結果看,大部分學生在體育上樂于鍛煉,樂于參與到體育活動中去。而且學生對體育鍛煉都有比較正確的認識,對每天堅持鍛煉的意識和習慣正在逐步形成。
從統計情況顯示的數據可見橫瀝鎮XX小學實驗班學生的體質在逐步提高著,這可是實驗研究帶給我們最好的回報。
(1)家長對子女的教育培養缺少科學性,沒有充分認識到體育鍛煉對兒童健康成長的重要作用,多數家長走入誤區,認為孩子只要吃好睡好營養好就是健康,導致只顧飲食營養,忽視體育鍛煉,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日趨下降,營養過剩而體質差、運動機能差的孩子越來越多;
(2)在農村小學里由于受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很多學校的領導不重視體育課,體育課時開設不足,大多被語、數、英等必考科目所擠占。即使學校開足了體育課,但農村小學師資不足,缺乏專業的體育教師。每逢體育課,往往是圍繞操場跑兩圈,然后,把體育室里所有器材往操場上一扔,讓學生自由活動,一節體育課下來學生無所收獲,還存在較多的安全問題;
(3)學校體育活動開展不足,學生缺乏必要的體育鍛煉機會。很多農村的小學,一方面由于學校忙于基本的教學,沒有時間來舉行各種體育活動;另一方面沒有專門的體育教師和體育器材,沒有人也沒有器材來開展體育活動。很多學生想鍛煉,但由于學校經常不開展體育活動,自然也就影響了他們的體育興趣,減少了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機會。
(1)改變教學方式,提高體育課的有效性。
為了提高體育課的實效性,我們要轉變以往的 “放羊式”和“放任式”的體育課模式。可采用新型教學模式,如“快樂體育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掌握運動技能和進行身體鍛煉的同時體驗到運動的各種樂趣,并通過對運動樂趣的體驗逐步形成學生終身參加體育實踐的志向和習慣;“體能鍛煉的體育教學模式”通過體育教學進行身體鍛煉,把運動量作為體育課的靈魂和生命線,無論選取什么項目的體育課都要講求練習密度、強度,以此達到高效體育鍛煉效果;“體驗成功的體育教學模式”主要面向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主張讓每個學生都體驗到運動學習樂趣積累小的成功為大的成功,以形成學生從事體育運動志向和學習自信心的教學模式。
(2)滿足學生個體需要,提高學生參加自主鍛煉興趣。
人的本性是愛動的,一般來說自幼就愛“玩”,而且不同的孩子各有不同的“玩”法。那么從小培養幼兒、兒童、少年和青年愛“玩”,會“玩”的習慣,加以正確引導,鞭策與鼓勵其成效也就愈大。培養參加體育鍛煉的興趣,不僅是一般的體育教育過程,而且,更要強調這是一個養成教育的過程。培養訓練學生良好的自主鍛煉習慣,必須滿足和適應學生個體需求和興趣愛好。興趣,表現出具有的積極情緒,導致了行為上愛好某項活動,從而形成行為習慣。如果缺乏對某一活動的興趣,就不可能產生對該活動的愛好,一般來說,也就不可能形成從事該活動的習慣。反之,隨著對某一活動的興趣的形成和愛好的增長,習慣性也就越強。學生們之所以踢起足球來不覺得累,就是因為他們非常喜愛足球這項活動。隨著我們對這項活動的深入,學生從“只知亂踢到踢出些門道”,踢的過程,也就是學生的愛好不斷增強的過程,及養成經常從事體育鍛煉的習慣的過程。因此,我們有必要把體育和課外體育活動結合起來,強調培養學生對體育的興趣、愛好,養成自主參加體育鍛煉的習慣。
(3)充分利用大課間活動,培養學生鍛煉習慣。
要讓學生通過在學校里三、四節體育課就掌握所應的一兩項體育技能和養成參與體育活動習慣是遠遠不夠,而大課間活動的開展剛好對體育課的不足有互補作用,它對促進學生的自主鍛煉習慣起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別在每天的大課間活動中增設一些以球類項目為主發展體能素質的活動內容,為每個學生提供了個性展示的舞臺和體育鍛煉的平臺,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鍛煉的熱情大大提高。
(4)開展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和體育比賽,引導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
學生尤其是小學生,大多天性好動,喜歡玩游戲和體育活動。因此,通過組織開展形式多樣,學生喜愛的體育活動,來激發學生的體育鍛煉熱情,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體育活動,通過持續的良性強化刺激,逐漸形成體育鍛煉習慣,并在長期的體育鍛煉活動中強健體魄,,從而有效提高身體各方面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