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蓉
【摘要】教材是一切教學活動開展的依據,不僅能夠為教師提供其所需要的教學素材與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效率,還能進一步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然而,在蘇教版小學科學教材中,還存在著許多落后、陳舊的教學內容,急需教育工作人員對其進行適當的調整與取舍,實現教材內容的重組與創新,以增強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從而促進我國小學科學教學的更好發展。
【關鍵詞】小學科學 教材內容 重組 創新 實驗
【中圖分類號】G62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8-0031-02
近年來,隨著我國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與發展,照本宣科的教學模式、傳統老舊的教材內容已經無法更好地滿足新時期小學生的發展需求,因而積極轉變以往的教學觀念,實現教材內容的重組與創新,采取多元化的教學策略勢在必行。本文以蘇教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下冊《變色花》為例展開探討,希望能夠對日后的相關研究有所幫助。
一、觀察實驗,激發熱情
原教材內容:掌握生活中常見的酸性、堿性物質至關重要,下面讓我們來學習制作能夠分辨物質酸堿性的指示劑。
我的重組設計:以魔術引入教材內容:“同學們,老師給大家變個小魔術。我手里有個白色的紙花,現在我施展魔法,請大家拭目以待,讓我們一起見證奇跡的來臨?!?/p>
原教材內容:直接灌輸酸性、堿性知識,學生很難理解與掌握,長此以往就會失去對科學知識的探究興趣。
我的重組設計:以魔術為引,集中學生的課堂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讓學生親眼見證白色紙花的變化過程,增強學生的視覺沖擊,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
二、探究實驗,豐富想象
原教材內容:在白色紙花上,滴一滴紫甘藍水,讓學生觀察實驗發生了什么現象?
我的重組設計: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并將課前準備的白色紙花與化學試劑發放至每組學生手中,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自主實驗,做好相關的探究記錄,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
原教材實驗更側重于對現象的驗證。而這種教學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影響學生發散性思維、創造思維、探究思維的更好培養。因此,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做了適當的調整與創新,比如將驗證性實驗改為探究性實驗,強化學生的實踐綜合能力,培養學生的想象思維,深化對科學知識的理解,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引導思考,升華層次
原教材內容:將白醋和肥皂水分別倒入盛有紫甘藍水的容器中,觀察其變化情況。
我的重組設計:準備足夠份的鹽水、肥皂水、白醋三種液體,并將其下發至每個學習小組,讓學生用這三種液體分別滴入盛有紫甘藍水的容器中,觀察容器內的變化情況,思考出現實驗現象的原因。
原教材實驗過于直接,學生沒有動手操作的機會,只能被動地接受科學知識的灌輸,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影響課堂教學質量。而通過我對教材的重組與創新,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題作用,讓他們在實踐教學中掌握更多的科學知識,明確實驗過程,實現教學層次的升華,提高學生的學科素養,促進我國新課程改革的更好發展。
四、創新補充,彌補缺陷
原教材內容:得出實驗結論:像白醋這樣能夠使紫甘藍水變紅的物質,叫做酸性物質;像肥皂水這樣能夠使紫甘藍水變綠的物質,叫做堿性物質。
我的重組設計:學生通過前面的教學能夠有效掌握相關的科學知識,并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比如,有同學問:“那紫甘藍水屬于什么物質?”又有同學問:“如果將紫甘藍水換成白水或淘米水又會是什么反應?等等”。根據學生的提問,首先,對教材內容進行創新補充:像鹽水一樣不能使紫甘藍水變色的物質叫做中性物質;像紫甘藍水一樣,能夠分辨物質的酸性和堿性的物質叫做酸堿指示劑。其次,結合教學內容與教學情況,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實驗平臺,并給予學生一定的幫助,讓他們在課后對自己的想法進行驗證,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強化學生的核心素養,彌補原教材內容的缺陷,從而在豐富學生科學知識儲備的同時,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促進我國現代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
綜上所述,《科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與核心素養,強調用教材教,而并非是教教材。”因此,在實際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在滿足新課程標準的基礎上,適當地進行小學科學教程內容的重組與創新,并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更貼合于學生日常生活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科興趣,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從而在增強課堂教學質量的同時,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促進我國當代小學生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文忠. 例談合理重組、創新使用教材[J]. 探秘(科學課), 2012(3):13-15.
[2]紀開勇. 適度開發:教材在智慧的課堂中熠熠生輝[J]. 小學科學(教師版), 201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