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尚平
【摘要】中職農機專業教學模式的改革重視學生創新意識、創造力的培養,徹底打破了填鴨式、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實現了教學方法的創新。中職農機專業作為教育教學重要組成,進行教學模式改革有助于學生技能水平的提高、激發學習熱情、更快的適應工作崗位,與中職教育人才培養理念相吻合。由此可見,中職農機專業教學模式改革值得進一步深入探究。
【關鍵詞】中職 農機專業 教學模式 改革探究
【中圖分類號】G712;S2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8-0055-01
21世紀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社會經濟蓬勃發展,農業機械作為推動社會經濟進步的關鍵環節,技術創新成為當務之急。但由于我國專業農機人才較少,使得農機科技研發存在空白。作為技能型人才培養的中職學校有責任、有義務幫助國家彌補人才空缺,為農機建設發展創造條件。
一、中職農機專業教學現狀
農業機械對促進農業發展、技術創新有著重要作用。現代化發展中,農業發展基本實現了機械化模式,對于人才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同時給中職農機專業教育帶來了直接影響,中職學校必須要結合農機產業發展現狀展開教學模式改革。伴隨著教學改革的全面落實,中職農機教學模式仍然存在諸多不足。首先,學校過于重視理論知識的講解,缺少實踐能力的培養和重視,導致學生掌握著豐富的理論知識但卻得不到應用。這種教學模式下培養的學生往往實踐技能水平差、動手能力差,無法解決實際困難問題。其次,教學內容和農機發展脫節。農機的飛速發展使得農機專業教學被遠遠的落后,由于中職教材知識更新緩慢,導致學生所掌握的技術早已被淘汰,在面對新農機具時無從下手。最后,課程設置不合理,學生缺少對農業生產過程的掌握,農機使用和農藝分離從而制約農機的管理和運用。現階段,中職教育為三年制,兩年理論學習和一年實習。學生通過2年時間掌握的理論知識和技術深入到企業中會發現與企業技術要求不適應,實習工作內容不斷的重復,具有豐富經驗的員工也不會逐一的為學生講解,難以顧及到全部學生,多是簡單的指導。這樣一來,學生到企業實習能夠收獲的技能少之又少,緩慢而盲目學習導致落后企業技術發展步伐,最終面臨淘汰。因此,學校想要培養出更多符合企業需求的人才資源,就要立足于教學模式改革中,創新教學方法。
二、中職農機專業教學模式改革探究
(一)了解社會人才需求狀態
中職學校可以對當地農機人才需求狀態展開市場調查,了解企業人才類型、數量、規格。聘請專業農機人員展開崗位分析、工作任務等內容,結合各類、各崗位人員工作內容制定教學改革目標。同時,為學生專業技能提升、學習積極性調動創造條件。
(二)校企合作教學模式
以學生為主體地位、提高技能水平,秉承著資源共享、相互促進發展的原則采取校企聯合的教學模式。中職農機專業以人才培養為目標,為企業培養符合需求的人才資源。為企業提供技術咨詢服務,企業為學校制定人才培養需求目標,在農機具檢修、農業種植中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安排專業人員為學生提供指導。兩者之間相互幫助、相互扶持實現共贏。
(三)明確職責,制定人才培養計劃
為進一步發揮校企合作人才培養作用,學校和企業創建合作管理組織、農機專業建設、教學指導組織,制定合作計劃、明確職責。同時,由農機專業建設與教學指導委員會組織,立足于行業專家、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崗位能手等參與制定農機專業人才的培養計劃。此外,由行業專家、管理人員、教師等共同編制具有專業特色的教材,將現階段先進技術、知識技能應用到教材中,使學生及時掌握先進的技術知識。
(四)生產實踐實訓
結合生產季節深化校企合作,建立產學結合、多樣化實踐教學的人才培養形勢。產學結合指的是學生在企業實訓和學校學習交替進行,其時間約3個月。學校學習中以專業理論知識為核心,實踐、實訓為輔助教學;企業實習過程中以理論知識應用、實踐技能培養為核心,有目標的指導學生進行實踐技能操作練習。這樣一來實現了學生一邊學習一邊實踐、一邊工作的理想教學模式。首先,學生在第二學年農忙季節安排到學校實習基地進行生產實踐,8月中耕、植保、10月收獲農作物和耕地作業、5月大田播種與水稻插秧生產,完成第一輪實踐學習。生產實踐前,教師需對整體農機作業課程進行講解,便于學生有基本的了解。在實際生產實踐時,每小組安排一名經驗的人員指導作業,提高學生機械操作、駕駛技術水平。其次,第三學年深入企業崗位實習,主要工作內容為耕地、播種至收獲的農機作業。在技術人員的幫助下展開農業機械操作、農機管理、農機維修技能學習,提高學生農機操作、保護、規范化作業水平,為今后走向工作崗位奠定基礎。
三、中職農機專業教學模式改革效果
傳統中職農機專業教學模式改革以學校和課堂為核心,現階段這種教學模式已經無法適應素質教育改革要求,不利于學生實踐能力、創新意識培養。新課程改革下提出加強職業道德教育、職業技能培養、學習能力提高,促進學校與企業的練習采取工學結合、校企合作、定崗實訓的教學模式。結合校企有利資源推動學校文化和企業生產的連接,實現理論學習、技能培訓等功能的融合,促進教學做的統一結合,幫助學生實現全面發展。實踐證明,教學模式改革現已取得了顯著成果。
首先,為雙師型隊伍建立奠定了基礎,實現了農機專業理論與實踐的融合,提高了教師專業水平和教學質量,同時也幫助企業提高了生產效率。其次,學生參與熱情得到了激發,學生能夠更好的適應農業生產要求,提高了專業水平,成為操作人員、安全管理人員的得力助手,解決企業人力不足的問題,學生與企業實現了雙贏。最后,學校為企業培養了更多人才資源,促進企業生產發展。
中職農機專業以農機產業為指導、學生就業為目標、綜合素質為基礎,駕駛、維修能力為本位,進行教學模式的改革創新。學校在進行教學模式改革時需從多維度、多方面入手,例如:校企合作、教學方法創新、實踐技能培養等,制定適合農機專業教學模式的理論體系,為人才的培養埋下希望的種子。
參考文獻:
[1]柴明颎,王靜.技術時代的翻譯教學改革——翻譯專業教學語料庫的建庫探索[J].外語電化教學,2017(06).
[2]邢輝,畢鵬杰,劉勤安.基于成果導向教育(OBE)的輪機工程專業教學改革[J].航海教育研究,2017(34).
[3]程偉麗,王紅霞,王文先,曹曉卿,池成忠,王利芬.基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背景下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教學質量閉環控制體系構建[J].鑄造設備與工藝,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