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燕
【摘要】溫州鄉土文化特色鮮明,成就斐然。在新時期的背景下,將鄉土歷史文化資源引入歷史與社會教學,以培養學生民族認同感、自豪感是有必要的。文化自信事關國家大計,以此優秀鄉土文化為基石,是培養“文化自信”的重要方法之一。
【關鍵詞】文化自信 溫州 鄉土文化 歷史與社會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8-0247-01
“文化自信”是主體對自身文化的認同、肯定和堅守。文化自信是21世紀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體現之一,所謂文化自信,更多的是強調本國人對于本國文化的認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所以,文化自信的培養事關國家大計。文化自信的培養,從教育的角度上來說更是重中之重。青少年對于本國甚至本地區的認同與堅守是形成其“文化自信”的基石。本地區的鄉土資源,學生感知深刻,將鄉土文化中的優秀資源引入歷史與社會教學,對于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大有裨益。
一、文化自信下鄉土資源開發的重要性
毛澤東曾指出“教材要有地方性,應當增加一些地方鄉土教材”。[1]徐特立先生也認為“教育最原始最基本的最唯物的教材是鄉土史教材”。可見,鄉土文化資源在地方教學中的重大作用。鄉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熱愛家鄉是愛國的基礎,也是中華民族自信的源泉。家鄉輝煌的歷史過往、燦爛的歷史文化、生動的名人事跡,家鄉人民必定引以為傲。不言而喻,此為激發和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之生動教材。因為它密切聯系家鄉的社會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反映當地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亦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對學生進行歷史文化教育的重要載體。列寧說:“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所以,鄉土歷史文化資源有利于培養學生愛家愛鄉的情感,最終培養愛國主義情感,增強“文化自信”。
二、溫州市鄉土文化資源類型
溫州市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其深厚的文化底蘊,悠久的歷史,多樣的地形、特色的經濟模式,溫州人敢為天下先的精神構成了極具特色的鄉土文化。此種鄉土文化資源成為歷史與社會科教學多不可或缺、必不可少的教學資源。基于鄉土資源于教學的特殊意義,其貼近學生、貼近生活的特點,必然會成為炙手可熱的歷史與社會教學資源。溫州市的鄉土文化資源主要可以概括為:自然環境、建城發展、歷史文化名人、公共文化空間(以圖書館為例)、文物等。
1.自然環境
溫州位于浙江省的東南部,北接臺州,南臨福建,西部與麗水相鄰。總體上,一面臨海,三面環山,地勢為西南高東北低,主要可分為:西部中低山區,中部低山丘陵盆地,東部平原,沿海島嶼。氣候類型為亞熱帶季風氣候。歷史與社會教學需要培養學生空間感知能力,借助本地區獨具特色的自然環境,讓學生理解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如借助溫州地形圖,分析溫州經濟發展的優缺點。
2.歷史文化名人
溫州有其獨特的文化底蘊,歷史文化名人就是其文化底蘊上的一顆明珠。永嘉太守謝靈運,除了有登江中孤嶼的豪情,還開創了中國山水詩派;宋代思想家、永嘉學派的主要代表葉適;明朝開國元勛、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劉基;戲曲史上卓越的劇作家、“南曲之祖”高則誠;畢生致力于治學、興業、辦校的樸學大師孫詒讓;詞學宗師夏承燾;著名數學家、教育家蘇步青;著名篆刻藝術家方介堪;著名文學史家、戲劇史學家王季思;卓越的考古學家、現代中國考古學奠基人之一夏鼐。
3.文物
溫州市共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9個,主要是:瑞安玉海樓、文成劉基廟、甌海四聯碓造紙作坊、龍灣永昌堡、瑞安(蒼南、平陽)石棚墓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01個。市(縣、區)級文物保護單位642處。
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主要有:玉海樓(含孫詒讓故居),位于瑞安市城關鎮道院前街,是清朝古建筑,1996年納入。蒲壯所城、壯士所城、白灣堡和巡檢司遺址于2006年第六批并入。蒼南縣蒲城鄉,明至清古建筑,1996年第四收入。浙南石棚墓群,瑞安市篁嶼鄉石垟村棋盤山石棚墓,平陽縣錢倉鎮垂楊村龍山頭石棚墓,蒼南縣錢庫鎮桐橋村桐橋石棚墓群,是商周古墓葬,2001年第五批收入。劉基廟、墓,位于文成縣南田鎮新宅村華蓋山南麓、西陵村墳前山,是明清墓葬,2001年第五批納入。永昌堡,位于龍灣區永中鎮新城村,明代古建筑,2001年第五批收入。南閣牌樓群,位于樂清市仙溪鎮南閣村,明清古建筑,2001年第五批納入。四連碓造紙作坊,位于甌海區澤雅鎮石橋村,明代,2001第五批錄入。高氏家族墓地,位于樂清市北白象鎮高岙村明代,2006年第六批收入。仕水矴步,泰順縣仕陽鎮溪東村,清代古建筑,2006年第六批錄入。利濟醫學堂舊址,位于瑞安市城關鎮公園路4號,是近現代重要史跡,2006年第六批收入。圣井山石殿,位于瑞安市大南鄉,明清古建筑,2006年第六批收入。
三、結論
溫州鄉土歷史文化資源豐富,基于鄉土資源的價值,將其引入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區域文化,一方面加強學生對書本知識的理解,另一方面激發學生對家鄉的自豪感、歸屬感、責任感,激發愛鄉之情、愛國之情,以增強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1]宋麗婷.中學歷史教學中鄉土史課程資源的開發應用——以周村鄉土史教學為例.山東師范大學.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