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韜
【摘 要】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掌握恰當的學習方法。良好的習慣可以成就美好的人生,同樣良好數學學習習慣的養成,對學生以后數學學習甚至數學研究都有極大的促進作用。數學老師在課堂上應該重視對學生的數學學習習慣的培養,譬如說:積極思考問題的習慣,學會聽、說、讀的習慣,準確計算的習慣,反思糾錯的習慣等。
【關鍵詞】數學課堂;學習;習慣
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掌握恰當的學習方法。小學數學是一門基礎課程,學習數學不只是為了簡單的加減乘除,抑或解決一、二個數學問題,它為學生未來的生活、工作和學習奠定重要的基礎。既然是基礎,那么數學教學就應該從基礎抓起,首先就應該培養好學生學習數學的習慣。
數學課堂不僅僅是照本宣科,完成教學任務就行了,我們要給學生留下一些生成性的東西。那么數學課堂我們要給學生留下什么?我想除了知識,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內容——數學習慣。良好的習慣可以成就美好的人生,同樣良好數學學習習慣的養成,對學生以后數學學習甚至數學研究都有非常大的促進作用。譬如:縝密思維的習慣,學生一但養成這樣的思維習慣,他以后無論在學習上還是生活工作中,他思考問題就會比別人更全面、更完整。
一、積極思考問題的習慣
常常聽老師、家長抱怨:這么簡單的應用題他都不會做,真氣死我了;孩子每次數學考試的應用題,錯的很厲害,基本上全丟分;經常向我哭鬧,說是不想學習數學了……要改變學生被動學習數學的局面,培養學生認真思考問題的習慣非常重要。
數學教育的核心就是教會學生數學思維。前蘇聯數學教育家斯托利亞爾說過:數學教學應該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教學。這里的數學思維包括邏輯思維、逆向思維、歸納思維和發散性思維等。例如:發散思維,對于開發孩子想像力,提高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和靈活性有很大的幫助。我在教學孩子們解決問題的時候,經常不滿足于一種方法,嘗試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如下題:
某網店與快遞公司協議的快遞費是小件包裹每件6元,大件包裹每件8元。如果該網店今天共發送大、小包裹各20件,共需要支付多少快遞費?
方法一:分別求出20件小包裹、20件大包裹分別要多少錢,再求和。
20×6=120(元),20×8=160(元),120+160=280(元)
方法二:大、小包裹各20件,數量一樣,可以先求一件大包裹和一件小包裹共多少元,再求20件要多少元。
6+8=14(元),14×20=280(元)
在具體教學中,有時將題目改編之后,以故事形式或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相信孩子,給孩子思考、解決問題的時間。著名數學家波利亞認為:“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都是由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為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系。”因為年齡的關系,小學生對待書本上或者老師提出的問題,很多都是憑直覺來回答的。如果老師在課堂上一味的滿足學生的這點“小聰明”,而非引導他們對問題深層次的思考,那么學生就會習慣于對問題不假思索地做出回答,更談不上理解和思維的訓練。其實,在數學課堂上,我們老師只要有足夠的耐心,靜待花開,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學生一定會給老師驚喜。
二、學會聽、讀、說的習慣
我開始接手這個班的時候,我在講臺上說的口水泡沫橫飛,可下面學生才不理你那么多,他們有的忙于走神,開小差,思維在天馬行空;還有的兩人之間竊竊私語,哪管你風吹雨打……“聽”是一門學問,在數學課堂上“聽”的方法很重要。首先,要學會有效中聽課,要學會抓住老師的上課要點;其次,要知道什么時候可以放松,什么時候要認真仔細地聽;再次,要一邊聽一邊學會整理思路。有時為了提高學生“聽”的效率,我還特意不在黑板出示題目,還是把題目予以口述,讓學生解題。
再就是“說”,在每次解題前,我都讓學生把自己的解題思路說出來,比如這道題:故宮的面積是72萬平方米,比天安門廣場面積的2倍少16萬平方米。天安門廣場的面積是多少萬平方米?
師問1:題目知道哪些條件?
師問2:從哪句話可以確定數量關系?
我讓學生說出這些答案,并讓不同的學生補充,把答案說完整。有時,老師可以先說,然后讓學生復述,通過平時這樣不斷的訓練,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強化他們的解題水平。
三、準確計算的習慣
準確計算是學生的一種基本能力,只有計算準確,才可能有正確題解。可是有的教師不太注重培養學生這方面的能力,以為計算太簡單了,平時忽略了計算準確性的培養。可一到解決實際問題時,往往因為計算,導致解題錯誤,有時,更因為計算問題,導致解題無法繼續。
在課堂上,老師要結合不同場合,向學生講明準確計算的重要性。平時在做計算練習時,要細化計算環節:認真審題、書寫規范、計算認真……
譬如在計算:350÷7×5時,學生不認真審題,進而這樣計算:
350÷7×5 正確的應該是:350÷7×5
=350÷(7×5) =50×5
=350÷35 =250
=10
這就是學生沒有認真審題造成的結果。
四、反思糾錯的習慣
現在的孩子很多時候做事毛手毛腳,急于求成,做完作業后,就沒他什么事了,對和錯他們并不關心。這樣對于孩子思維的拓展,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會產生很大的障礙。其實,正確的作法應該是:先去驗證下這道題是不做對了,如果發現有問題及時改正。再次,在完成任務后,想想做這道理,我使用了哪些方法,運用了哪些數學思想,再總結做這類題的技巧方法,做到舉一反三。
心理學家研究結果顯示,一種行為重復66天就成了習慣。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也要持之以恒,平時在課堂上要多訓練,多給學生鼓勵。我們相信,只要學生養成了良好的學習思維習慣、掌握了學習數學的技巧,就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