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琴 魏芳 江新華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信息化手段與教育教學逐漸融合。信息化教學顛覆傳統,翻轉課堂,增加知識的感官體驗,易于實現課堂整合,并使教學效果評價面向過程。這不僅僅是教學方式和手段的改革,更是教育理念的更新。
【關鍵詞】信息化教學 翻轉課堂 信息技術 一言堂 協作學習 課程整合 教學效果評價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8-0047-02
隨著我國《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的發布,傳統課堂開始面臨巨大的挑戰,而信息化教育進入了全面發展的快車道。在這樣的背景下,教育改革勢在必行。那么,什么是信息化教學?信息化教學又會帶來怎樣的課堂變革?下面我們簡單的來談一談。
一、信息化教學的概念
通俗來說,信息化教學就是指在教育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借助現代媒體、網絡資源以及信息技術等來完成教學過程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1]。與傳統教學方法不同,信息化教學強調利用多媒體、網絡、學習平臺以及各種技術,來增大課堂容量、豐富教學資源、調動學生積極性等,從而最大程度的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因此,信息化教學不論是對教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都有著傳統教學無法取代的作用。
二、信息化教學引發的課堂變革
1.顛覆傳統,翻轉課堂
傳統的教學模式即教師在課堂上講授新課,課后布置作業,使學生通過完成家庭作業來鞏固所學內容。然而,由于一節課通常只有45分鐘左右。在有限的時間內,學生只能被動接受知識,而缺乏有效的交流互動。這樣的課堂往往氣氛枯燥,學生的學習熱情缺乏,同時也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且學生在完成課后學習任務時,由于缺少教師的指導與同學的幫助,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時通常會有很大的挫敗感,從而喪失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這非常不利于學生對知識消化吸收。
所謂翻轉課堂,就是學生在課前自主完成對新知識的學習,而課堂上的任務則是通過師生之間以及學生彼此間的交流互動來完成對知識的消化與運用[2]。比如,教師提前把課堂上要講的知識點錄制成微課,在課前通過學習平臺或其他交流軟件發送給學生,學生通過自行觀看視頻來學習相關知識。到了課堂上,教師統計學生難以解決的問題,并給予有效的輔導。同時,學生之間也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幫助,使學習的過程變得更簡單,更有樂趣,從而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成就感。因此,翻轉課堂是對傳統教學流程的徹底顛覆。它不僅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還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2.增加感官體驗,讓學習看得見、摸得著
由于傳統的課堂教學是以板書為主,教師只需要一只粉筆、一本教科書,就能講好一堂課。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的感官體驗十分有限,僅僅通過文字的描述、書本上的圖片、以及教師的語言去聯想知識,而難以獲得直觀的體驗。更別說親身實踐和感受,學生很難達到好的學習效果。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人們運用信息技術的水平也不斷提高,這一問題得到了解決。教師可借助多媒體和信息技術,用生動的圖片、動畫或者視頻來代替枯燥的文字。學生通過觀看這些圖片、視頻和動畫獲得更加直觀的視覺體驗。舉個簡單的例子:當講解孕婦羊水穿刺檢查時,僅僅通過文字的介紹和教師的講解,學生可能無法很好的理解。此時,教師可以通過播放一個羊水穿刺過程的小動畫,并在播放的同時輔以講解。學生通過“看+聽”,就能很好的理解并記住每一步的操作過程。另外,VR技術的應用又解決了學生實戰機會少的難題。通過這種虛擬現實技術,學生可以置身于虛擬環境當中,如同身臨其境般,在虛擬空間里進行可視化操作。讓學生不僅看得見,而且摸得著。這種虛擬仿真技術對學生尤其是那些實踐存在一定危險性學生來說,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并且,相比抽象、空洞的說教,親身的體驗更能取得好的學習效果。
3.摒棄“一言堂”,讓學生“動”起來
當前,很多學校仍然實行的是教師講、學生聽的單向、填鴨式教學模式。在這樣的課堂下,學生只是被強制灌輸知識的對象,這種“一言堂”的教學模式存在許多弊端。首先,課堂氛圍比較沉悶,學生學習熱情缺乏,因而學習效率不高;其次,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造能力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限制;再次,也是最嚴重的,即便學生在課堂上硬生生記住了大量的知識,卻難以有效運用到實際當中去,變成了所謂的“書呆子”。
信息化教學強調的是合作學習,以“問題解決”作為課堂的主要任務[3]。在相關的情境中教授學生學習的策略和技能。因此,信息化課堂應當是師生之間以及學生之間互教互學的平臺。比如:教師在課上可以通過學習平臺向學生發布任務,學生通過討論,并以搶答的方式回答問題。對于難以理解的部分,教師可以給予及時、有效的指導,幫助學生攻堅克難。又比如,教師為學生創設情境,讓學生上臺進行情景模擬,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為以后更好的進入工作崗位做準備。而其他學生也可以通過觀察別人的表演過程,吸取經驗并找出不足,不斷完善自己。課堂由“知識課堂”轉變成“活動課堂”。在這樣的新型課堂中,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還有更多的機會表現自己、鍛煉能力,真正體現做中學、玩中學,讓學生“動”起來,成為課堂的主人。
4.突破單一,實現課程整合
目前學校各專業課課程設置的特點是:文化基礎課為專業基礎課服務,專業基礎課為專業課服務,且專業課之間的知識點也是相互聯系的。然而,多年以來,我國實行的分科式教學,把完整的知識分割成了不同的知識領域。在這樣的教育背景下,教師往往只重視自己的學科,甚至是只注重學科中的某一個章節,對書本上涉及到的其他學科知識或認為“不重要”的知識草草帶過。學生學到的只是一些零散的碎片,難以進行知識的融匯貫通。即便教師注重學科間的聯系,由于專業不同,知識面相對局限,也只能是淺嘗輒止,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因此,課堂整合顯得尤其重要。在這樣的背景下,信息化技術為我們提供了可能。比如,在實踐課上,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設備連線企業專家,讓專家給學生示范操作或通過觀看學生的操作過程給予指導和改正。又比如,當要學習的一門課程與另外一門專業課聯系密切,而授課教師能夠講解的有限時,可以把專業課教師請進課堂,為學生釋疑解惑。通過教師講解和師生問答,學生能夠很好的掌握相關的知識,使本門課程的學習更加的輕松、高效。
5.打破常規,教學效果評價面向過程
在過去,一堂課上完的效果如何,往往只能通過學生的家庭作業或者階段性的考試成績來體現。當然,考試成績是評價學習效果的一項重要指標,因為它能直接反映學生對該課程的掌握程度。但這種基于結果的教學評價存在一定的缺陷。考試成績差的學生也有可能在某一個知識點上掌握的較好,同樣,成績優秀的學生也可能存在短板。而由于考試題目涉及到的范圍有限,教師很難判斷出學生對每一個知識點的掌握情況。這樣的教學效果評價是“總體”的,而非“具體”的,側重的是評價學習結果。
革新的教學模式為教師帶來了一種基于全面、面向過程的教學效果評價。首先,評價的對象不僅僅是成績,而是學生的綜合、整體的表現。教師可根據學生的特點和差異,因材施教、長善救失,使每一位學生都能發光發亮。其次,教學效果評價是基于學生學習過程的。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在課堂任務中的表現,來判斷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以及在能力上是否有所提高等等。比如在課堂上通過學習平臺設置搶答活動、讓學生上臺演練、操作等。 這樣的評價是鑲嵌在每一個課堂任務之中,自然形成并且貫穿始終的。評價方式與整個學習過程密切相關,這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生起到了激勵的作用,有利于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三、結語
總之,信息化教學不僅僅是教學方式和手段的改革,更是教育理念的更新。它的優勢是不言而喻的,但這不等于傳統課堂要被完全摒棄,就像我們選擇豐富多彩的多媒體教學,但仍然不能忽視板書的重要性。我們強調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但仍然要承認教師的主導地位。因此,信息化教學模式下的課堂變革,首先是對傳統課堂的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然后才是融入新的技術和理念。而如何利用這些技術來完善教學,推進教育信息化,使其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應是所有教師都應該思考的問題。這需要我們共同努力,攻堅克難的完成。
參考文獻:
[1]邱媛媛.小學英語翻轉課堂教學運用,知識窗:教師版2017(12):84
[2]徐曉曉.以“消化系統疾病患者的護理”為例對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醫藥,2017(2):58
[3]秦亞蘭.分層合作學習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策略,中國管理信息化,2012(11):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