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海春
數學教學生活化實踐中,很多教師對其概念內涵理解不夠深入,在教學實踐中存在許多誤區,導致數學生活化偏離教學本質,影響教學效果。本文以小學數學課堂為研究對象,在了解生活化教學誤區基礎上,提出有效的教學方法,以期為相關研究提供一定參考。
數學生活化是指教學中教師根據學生已有生活經驗數學,運用生活化教學手段等方法,培養學生用數學方法觀察生活的意識能力,將生活經驗數學化,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
當前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實踐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許多不足。首先,生活化教學實施中存在形式化現象,在長期應試制度影響下,教師在教學中不能給學生更多的時間與實踐機會;其次,缺乏先進的理論指導與系統培訓,教師對生活化的理解存在誤區,教學中缺乏可借鑒的豐富案例。
數學與生活間的雙向構建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的意義,數學生活化并非指生活即數學。教學實踐中,部分教師忽視了數學的本質,過于追求課堂表面的形式,影響了教學的效果。教學缺乏教師的正確引導與適當總結,只能使教學形式化。基于此,教師要對學生自主學習進行有效的指導,使學生自主構建知識體系。
設計生活化問題應使學生通過學習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要設計切合學生實際生活的問題。但實際教學中,許多教師費盡心思設計的問題不符合學生的認知情況,提出的問題過于空泛,這種情況下會導致學生思考與數學教學無關的內容,且教師無法及時把學生的思維引導至正常軌道上,使得數學教學效率明顯下降。
如低年級加減法教學時,教師提問學生早上吃3個橘子,中午又吃了4個,共吃了幾個,教師設置的問題不能與學生的認知特點相聯系,會使學生糾結于他不喜歡吃橘子,或吃不了那么多橘子等非本質問題,轉移對數學知識的學習,導致降低教學效果。

教材只能為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提供基礎的素材,日常教學中,需要教師深入挖掘并改造教材內的信息,確保獲取良好的教學效果。自新課改全面推廣以來,各種新版本教材編寫結合了學生的認知發展特點,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體現數學生活化的理念。例如:以一家人分餅的過程使學生理解分數的加減法,五年級教材中通過學生自己操作天平理解方程的意義。基于此,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充分運用已有教材,確保教材中生活化情境發揮自身的作用。
但教材內也有部分內容存在局限性,如五年級教材中的數學練習題,王阿姨每天工作8小時,平均每1小時生產200個零件,共生產多少零件?這道題并不能體現學生的生活實際。教材中的傳統題型,教師可根據自己的情況改編數學題。如:教師可將其改為王老師每天為26個學生批改作業,每位學生每日做8道數學題,問:這位教師一天需要批改多少道題?經改編的習題使學生更加親切。因此,教師不能受限于教材,應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挖掘富有特色的生活化數學素材。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想要提升學校自日常生活中發現數據問題的能力,創設生活化情境要注意從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出發,提出學生熟悉的且新奇的問題。此外,創設生活化情境時,必須設定明確的方向,以此吸引更多學生關注到日常生活中涉及的數學現象和知識。而恰當的生活化情境必須體現數學知識本質,能引發學生的數學思維,要指向數學教學目標,源于真實生活情境。部分數學概念和定理可由預設需求視角進行引入,并借助生活中的實例幫助學生全面了解抽象的數學概念知識。教師對生活化情境進行設計時,要把握數學本質。數學生活化要在生活化情境中提煉數學,激發學生對數學的思考。教師在選擇生活化題材時應注重與數學知識的相關性,設計教學時要妥善處理預設與生成的關系。對題材進行合理改造,數學生活化內容應符合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幫助學生內化數學知識。
興趣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動力,教學中教師如能根據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進行導入,使學生對數學產生親近感,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新課標指出,學生學習應是生動活潑,富有個性的過程,要注重運用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等教學方式。學生應有足夠的時間經歷觀察、推理等活動過程。教師要鼓勵學生進行主動學習,使學生探索知識規律,盡量多地為學生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例如:對圓錐體積相關內容進行教學時,可以先讓學生借助圓柱與圓錐容器開展體積實驗,使學生發現圓柱的體積是圓錐體積的三倍,讓學生對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記憶更加牢固。
總之,數學生活化教學有助于學生理解抽象的數學知識,培養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對小學數學教學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在深入分析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誤區基礎上,提出了有效的教學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