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海英

小學數學課的操作活動是發展學生數學思維、提升學生數學實踐能力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實踐中教師需要強化自己的主導作用,實現有意而動;需要準備充分,達到有備無患;需要立足學生的思維品質,從操作順序的層面、語言表達的層面兩方面入手進行訓練,提升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
課上動手操作是發揮學生主體意識,增進知識理解,培養探究與創新能力的重要環節。但目前在數學課上組織學生動手實踐主要存在以下問題:操作活動目的性不強;教師準備不夠充分,往往導致課堂失控;操作活動的思維含金量不足,課堂效益低下。為此,教師應該從以下幾個層面改進,增強動手操作活動組織的實效性。
盡管我們強調要讓學生自主探究,但教師的主導作用完全不可忽視。課堂操作活動的目的性必須非常明確,否則就可能導致整個活動徒勞無功。

例,對于“周長”這一概念,很多學生習慣于認為長方形的周長就是長方形的長加寬的和的兩倍,這種理解的持續會導致對周長概念(圖形四周所圍的線段的長度總和)的異化。如:把從下圖的長方形中挖出一個小正方形,求剩下的圖形的周長。有不少學生并沒有多想便認為既然是挖去,那就應該用減法,由長方形周長減去正方形周長即可。
對這類結果有兩類應對的教法:第一類教師會讓學生去畫一畫、量一量,由于只有對解題結果的“小動作”,學生即使知道答案也搞不懂為什么。第二類教師讓學生畫一畫圖形,用繩子比畫一下長短,就因為有了繩子的參與,而繩子可以移動,學生通過假想的線段移動就達到了目的,學生學會線段的平移,從中領悟一些解題策略,其目的更明確,效果也更好。
操作活動是學生的自主活動,并不能精確地為教師所掌控。為了使課堂活動順利展開,教師有必要進行周密的課堂設計,做好“三準備”:
(一)材料準備。材料應盡充足,減少課堂上借東西帶來的混亂。如教學《角的認識》這一課,筆者就為學生準備了紙條、吸管、棉線、小棒、紙等材料。這些材料為學生在操作中進行自主選擇提供了可能。
(二)知識準備。操作活動是為了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能力,增進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要達成這些目的,學生必須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如,教學《角的認識》操作之前,教師可先提問關于長方形、三角形、圓形的基礎知識,激活他們已有的內在記憶,以便用于新知識的建構。
(三)策略準備。操作活動是一種經常進行的課堂活動,所以教師需要建立一套常規化的制度,包括學生如何準備學具、如何傾聽教師講解、如何收拾物品等。
教師要從活動本身入手,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動手并積極參與,還要讓不同的學生能通過努力得到自己可以得到的東西,形成學習成就感。
例,在“認識三角形”教學中,學生在用小棒圍成三角形的過程能總結出:三角形是有三條線段首尾相接組成,三角形都有三條邊、三個角、三個頂點。此時教師突然把話鋒一轉:三角形都有三條線段圍成,所以任何長度的線段都能圍成三角形。是嗎?當時學生正處于思維的怠惰中,馬上脫口而出:是!
“不對吧?”教師可以出示了一些長度數據讓學生操作,讓學生去發現像“3厘米,5厘米,與1厘米”是無法組成三角形的。這意外的認知沖突讓學生疑惑不解,于是可以讓學生通過操作去尋找原因。顯然這樣的設計因意外而精彩,因精彩而情趣盎然。
在操作活動中學生的思維是隨操作的開展而有順序進行的,操作的邏輯順序正是訓練學生良好思維條理的機會。如在教學“有余數的除法”需要讓學生理解什么是“余數”,教師可這樣安排:
第一步,小組討論并進行操作:①拿出8根小棒,平均分給2個同學;②拿出9根小棒,平均分給2個同學;③拿出12根小棒,平均分給3個同學;④拿出14根小棒,平均分給3個同學。第二步,把這四種操作的結果分成兩類,得出第一類正好可以分完,另一類無法分完,還有剩余,這個多余的數正好是余數。,思考余數有什么要求?為什么?第三步,讓學生脫離小棒的幫助,利用大腦表象理解余數,思考余數有什么要求?為什么?第四步:分析,歸納,概括剛才所學,逐步搞清楚被除數、除數、商和余數的關系。
上述操作體現了從形象到抽象,從表面到內在,從零散到系統,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在不斷的實踐探究中培養了學生對除法的理解,發展了推理能力。
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語言來展現自己的操作過程與操作結果,其實這就是思維分析、推理與歸納的過程,是學生學習能力提高的重要一環。
在一年級“買東西”的實踐操作活動中,教師準備了紙做的人民幣,還選好了部分小朋友扮演營業員與顧客,通過練習買東西,讓學生說說去商場購物要準備什么,如何挑選商品,如何付錢與拿回找回的零錢。而且如果是買多件同種物品,學生自然而然可以用到除法與余數的情況,甚至有時還提前熟悉了兩步計算的應用題,為今后學習打下了基礎。
總之,數學課堂操作活動的設計要遵循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全面考察學生的學習基礎,依據教育學心理學的規律進行周密的設計,達到因“生動”而有趣,因“思動”而有效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