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

語文課文中的內容比較豐富,除了小說文學類故事性較強的課文,還有諸如介紹各種知識的說明文、闡述觀點的議論文等等,即使是在小學語文的學習中,都能牽涉不少其他科目的知識。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可以通過不斷深挖課文內容,引起學生對科學知識的興趣,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科學認知水平,還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理解能力,為學生們今后各科目的學習打好基礎。本文即著重探討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科學知識。
科學知識推動著時代的進步,也是人類社會最寶貴的東西。語文課文中蘊含著豐富的科學教學資源,如果教師們能從中進行發掘和深挖,無疑可以讓學生們在提高語文能力的同時,也學到了豐富的科學知識。
小學語文課文中,每冊中都有一個單元是科技專題,學生們可以直接從中學習科學知識,了解當今的科技前沿知識,同時,不少課文內容的字里行間也會滲透一些科學現象或常識,教師需要有目的地對這些內容進行挖掘,啟發學生的思考,并培養他們的科學意識。比如,《鏡泊湖的奇觀》一文中講到了瀑布即使在零下三四十攝氏度時都不會斷流結冰。這一奇觀,若僅僅從文學的角度來講解,可能只是讓學生們通過想象,感受文字的魅力,但如果從科學知識的角度進行挖掘,其中就牽涉一個常識性問題:水的冰點是零度,但為什么當地的瀑布在如此低的溫度仍不會結冰呢?教師可以提出這個問題讓大家思考,或者作為回家作業之一,讓學生們通過動手實踐來實驗靜止的水和不斷運動的水在同樣低的溫度下是否都會結冰,并在第二天的課堂上揭曉答案。這樣,經過學生們的親手實驗證明,不僅更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而且也提高了動手能力,以及拓展了解決問題的思路。在《曹沖稱象》中,也可以先讓學生們思考曹沖稱象的方式是否成功、為什么會成功,曹沖是利用什么原理去完成“稱象”這一任務,然后再對浮力問題進行闡述,讓學生們意識到科學的威力,從而對科學知識以及擁有豐富科學知識的人產生崇拜感,繼而激發學習科學知識的興趣。
科學知識本身是一個系統,在語文課文中牽涉到的往往只是系統中的冰山一角。如果教師能利用這個冰山一角進行深挖,讓學生由此而窺見冰山全貌,實現科學知識的拓展,有助于培養學生們不斷探索的科學精神,對今后各個科目的學習也是非常有利的。如從《蝙蝠和雷達》一文中可以得知,雷達探測的原理來自蝙蝠的超聲波,即仿生學知識。在學完這一課程后,可以引導學生們注意觀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小動物的特點,思考可以從這些動物身上獲得什么啟示,并鼓勵學生們課下搜集現代仿生學相關資料到課堂上分享。《沙漠里的綠洲》可以幫助學生們了解改造環境的重要性,同時,也可以引申出一些耐旱的植物類型,如仙人掌,之后,可以讓學生們查找關于仙人掌特征的資料,包括生物習性、藥用價值等,其中就囊括了生物學、醫學等方面的知識。
除了直接對科學知識的介紹外,小學語文教材中還有一些對于科學家的人物傳記式課文,清晰地記錄了科學家在進行科學研究的故事。如在《夜晚的實驗》教學中,教師可以先以問題引學生入情境,如斯帕拉捷的人物特點是什么?為什么要做這個“夜晚的實驗”?等。學生們在思考時,根據自己的日常知識儲備及對課文的不同理解,有些會認為斯帕拉捷很善于觀察,當他發現蝙蝠在光線那么暗的情況下飛行仍能靈活地避開障礙物時,就激起了做實驗的興趣;有些會認為斯帕拉捷是科學家,對自然界中的各種可能引起他興趣的現象都喜歡用實驗的方式進行研究;等。這樣,在一步步的引導下,學生們就自然而然地跟隨斯帕拉捷的思路展開實驗步驟的設想,并能從中得到啟發,即在生活中要善于觀察、勤于探究。
小學三年級開始,學生們就要接觸寫作了,而寫作的素材往往是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的積累,這就需要學生們有一定的觀察能力,并要養成勤于觀察、勤于思考的習慣,這樣,寫出來的文章才會內容充實、有內涵。在培養寫作能力時,可以和科學實驗相結合,讓學生在實驗中逐漸養成觀察的習慣,并逐漸磨煉觀察的仔細程度,提高觀察能力。如可以讓學生們觀察一個月中月亮的陰晴圓缺變化,觀察一個季節里某一株植物的變化過程,觀察鐵皮生銹的過程,等等,寫成觀察日記,也可以圖文并茂,記錄得越詳細越好,在每次記錄完畢后寫上自己的感悟。這樣,學生們會更樂于完成日記,因為有內容可寫。慢慢地,學生就會養成自己找東西觀察、自己記錄并思考的習慣。
總之,語文教材中常常滲透有科學知識,而在教學中,老師需要充分利用這一點,對課文進行深挖,不僅培養學生科學意識,普及科學知識,還能讓語文課堂變得妙趣橫生,讓學生們更熱愛語文,也能為將來其他學科的學習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