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書鋒

歲月荏苒,時光流轉,從教近十年,我也從當初剛出校門滿懷壯志但卻缺乏教學經驗的新人,慢慢地成長為有自己的教學風格、受學生喜愛的中年教師了。近十年的教學生涯中,有甜蜜有苦澀,有失意也有成就。
依稀記得剛參加工作那年,由于所處學校缺乏科學專職教師,我就義無反顧地擔任了三年級的科學教學工作。科學課,它是一門集自然知識、物理知識、化學知識于一體的綜合性學科,科學課的教學,有許多內容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孩子們大多年幼,缺乏科學意識,為了讓孩子們學會科學,我都盡力地去備課,因為我深知課備不好根本無法上課。為了當一個稱職的科學老師,我都是在上完自己的課之后,還堅持聽同學科、校內學科骨干老師的課,向他們取經。每天下班回家后,先對自己當天的課進行總結,理清思路,找出閃光點和不足,進行記錄;然后再備自己明天的課,在備課時盡量多地搜集優秀教案,取經學習,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隨著這些寶貴經驗的積累,在科學學科教學中自己摸索出一些方法和科學教學工作的新思路。
我們不要把學生束縛在教室里,教室外才是學科學的廣闊天地;我們不要把鈴聲當作探究科學的起點和終點,課后也有探索和發現的無限良機和靈感。教師要樹立開放的觀念,盡量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靈活安排學生的學習時間,合理利用、積極開發課程資源,要隨時掌握好教學的方向,隨時觀察到學生在科學探究活動中的進度,多維度來及時調整自己的角色和所處位置。
小學階段的孩子大都愛玩,所以我就把日常科學教學和孩子們的“玩”結合起來,讓他們一邊玩一邊經歷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和過程,并不是單純地去玩,鼓勵他們玩出名堂、玩出水平、玩出真知,作為老師,我的角色就是引導者,真正做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孩子們成為學習的主人。
如,講細菌繁殖這一節課時,我就采用玩游戲的方式來進行,比如說,我會指定一個學生站在教室中間,讓他來當“最開始的細菌”,當我喊“細菌”的時候,中間的那個孩子就站起來,喊“菌落”的時候,全班其他孩子站起來。孩子們非常感興趣,幾輪玩下來,在玩中學,無形中就加深了孩子們對細菌和菌落概念的理解,孩子們就更喜歡科學課了。
我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在教學《摩擦力》的時候,在第一個班上課時,我采用傳統教學模式,我跟著教案一板一眼地走流程,而學生呢,也跟著我講解的思路來,最終結果是:思路清晰、動手能力強點的學生,一會兒就完成了實驗,開始左顧右盼;不會的也不想做的,磨磨蹭蹭玩自己的,想自己的,說自己的,根本無視我的指令。教師急得團團轉,顧此失彼,學生卻啟而不發,渾渾噩噩。
第二個班,我就改變方法。以6人一小組為單位來研究同一問題。分組時照顧好學困生,明確負責人,理清分工職責。教師通過問題引領,關鍵啟發,個別指導,三言兩句后,就開始悠哉悠哉地轉著看,笑著聽。各個小組呢,在組長的帶領下,你一言我一語,七嘴八舌地討論方案,面紅耳赤地修改設計,小組里都爭著說,搶著動手,好在由組長組織,大家都有操作機會,都有發言機會。這種“面對面”“手牽手”的合作方式,還讓學生們學會了互相交流、相互評價與自我調整,學會了同伴之間的友好相處。我想他們體會到的不光是愉快地獲得了知識,而是小伙伴兒之間相互齊心協力與相互支持的團隊精神,而這些是我們用十倍的灌輸也是無法做到的。
在現行的小學科學教材中,關于愛國主義的素材也很多,例如在《研究紙》教學中,除了引導學生研究紙的特點、了解紙的用途以及讓學生自己動手制作紙外,我也重點引導學生了解了紙的發明歷史以及我國的造紙術對當時世界文化的傳播和傳承所做出的偉大貢獻。在學習到地球、太陽系、宇宙的時候,可以向學生介紹中國古代科學家張衡發明的地動儀、日圭等,讓他們初步了解中華民族對世界科學發展的貢獻,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
總之,在教學中,我們應該通過具體、形象、生動的多種手段向學生滲透愛國主義思想,從而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學生的多樣性和潛在性像是一個寶庫,有待我們去挖掘,發現和雕琢。小學科學課,非常有趣味性,它的教學和思想內容也是豐富多彩的,我堅信只要我深入剖析科學教材,挖掘教學中的內涵,學習新的有時代感的表達方式,就一定能把科學教學與德育工作有機地結合起來。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作為傳道授業解惑的新時代科學教師,不僅要授以魚,更要授以學生捕魚的方法,同時讓學生掌握好的科學學習方法,也是成為一名優秀的科學老師教師的必要條件,而我還有很遠的路要走,我會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盡力做一個學生喜愛的科學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