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曉英

幼兒園區域活動是孩子一日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將有限的空間劃分為不同區域,組織幼兒自由探索、自主游戲。孩子通過活動,鍛煉、提升各方面能力。對于剛入園的孩子來說,明確區域游戲規則是活動的前提,教師把握介入時機,提供有效幫助是活動的基礎。這樣才能讓區域活動有效開展。本學期我們生成了繪本主題《一步一步走啊走》,結合本主題生成游戲、收集材料、開展活動。從中抓取幾個小故事,談一談區域活動的指導策略。
我們都知道,區域卡的好處:1.可以控制進區人數;2.維持良好進區秩序。但是區域卡也存在不方便之處:1.晨間幼兒來園,有先后,不會擁擠,比較適合;2.集體活動后的區域活動人數多,小班孩子缺乏安全感,每次進區都會一手拿小椅子,一手拿進區卡。秩序差,浪費無謂的等待時間。正在我們一籌莫展的時候,突然想到,既然孩子進很多區要坐下來游戲,何不就將小椅子代替進區卡,也就是小椅子坐滿,代表進區人數已滿。
區域的設置、進區的秩序,這些問題解決了,我們的孩子開始玩起區域游戲了。美工區的材料豐富多彩,瓶蓋拓印、毛絨球雞蛋殼大秀場、紙杯、紙盤DIY、動物涂色撕貼畫、鵝卵石大變身、我會用小剪刀……一些心靈手巧又不喜嘈雜的幼兒經常會在這里找到自我。“老師,我們在拼一個五顏六色的花園,這里種了好多花!”“老師,快來看啊,我種了好多蔬菜,這個是蘿卜,這個是青菜。”城城認真地在給小熊穿衣服,撕紙粘貼:“我要給小熊穿一件最漂亮的衣服!”
益智區里,數字夾夾樂、毛毛蟲找規律、點數對應、喂喂小動物、紐扣串一串、打到幾只小地鼠……在益智區里,我們更多見到的是家庭注重早期教育,在家有玩游戲、做練習的前期經驗的孩子。數點對應:一個小朋友拿數字,另外一個小朋友找到相對應的點數;喂喂小動物:將不同形狀的食物喂到相對應的小動物嘴巴里;數字排隊:將毛毛蟲從頭到尾按照數字順序排隊……最厲害的要數我們和孩子共同收集的拼圖,拼圖的作用:1.發展幼兒的認知能力;2.增加圖像思考能力;3.提高與人合作能力;4.訓練手眼協調能力。家長和我們共同收集了少片的、多片的、規則的、異形的、磁鐵的。我們認為拼圖顏色鮮艷、形象生動,還不易壞,可愛的孩子一定會喜歡這些,然而,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他們不想玩,非常抗拒。我們怎么辦?是把材料撤換,還是介入呢?這時候,我們找到了一段科學的理論依據。以豐富幼兒認知經驗為目的介入:熟悉的材料反復玩沒有突破時;嘗試后仍找不到規律和方法時;幼兒對某個區域不感興趣時;教師期望幼兒獲得某些經驗時;教師從幼兒自發活動中受到啟示時。孩子不喜歡是不是沒找到規律呢?這種情況可根據幼兒活動的情況有目的地介入,通過語言、參與、復述確認等方法將區域活動與五大領域有機結合,引導幼兒進行深入學習。
我的感悟:眼見不一定為實,只有真正做到支持者、引導者,才可能真實了解孩子。所以孩子的最近發展區在變,我們可以通過有效的指導幫助孩子。接下來,進入到我們的建構區吧!建構區除了雪花片、插塑、橡膠小人、金字塔等桌面玩具以外,我們和家長孩子共同收集了易拉罐、奶粉盒、牛奶箱、紙杯等低結構材料,孩子們同樣能玩出花樣。壘高、按大小疊放、圍合等技能得到了提高。“老師,我們在搭一座高樓,它不會倒下來,厲害嗎?這個城堡是我自己搭的,好不好看呀?”建構區的小朋友在認真地壘高,他們對這些杯子跟卷紙筒這些低結構的材料很感興趣。小班孩子能夠自主選擇需要的材料進行搭建,他們的搭建能力真的讓我們出乎意料。區域游戲結束后,孩子們能夠一起幫忙收玩具并且整理得非常整齊,這些細節都令我們很感動!
“我是大老虎,我要把你們全部都吃掉!快點出來吧!”“哈哈!我把你們全部都抓住了!快點過來!我要吃了!”“我是老虎!”“我才是老虎!”按照以往的經驗,選擇表演區游戲的大多是女孩子,可這一天,因為老虎頭飾的提供,表演區沖進去幾個小男孩,當一匹馬碰到了兩只大老虎,亂套了……該不該介入呢?
這段話能給我們提供幫助。以引導幼兒解決交往問題為目的的介入:當幼兒的游戲反應不屬于社會規范的消極內容時。這種介入以教師隨機介入為主,介入的目的主要是幫助幼兒持續完成游戲和解決幼兒在游戲中所出現的交往問題,在介入時教師可以參與者的身份,通過語言、微笑、示范等方法進行引導。我們介入以后,小朋友們開始認真地表演起來。這次介入,我直接以參與者的身份擔起了旁白的角色。
在區域活動前:材料投放預設,按照所需調整。在區域活動時:選擇觀察對象,運用觀察策略;把握介入時機,尋找指導方法;有效推動游戲,鼓勵幼兒探索。在區域活動后,恰當到位評價,利于總結反思。
相信孩子會在我們適時介入、有效指導下快樂自主地參加區域游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