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菊

科學課程是我國落實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基本課程,關系著我國國民素質的整體進步。其中,小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一直都是科學課程教學的重要內容,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關鍵能力,需要小學科學教師以“做中學”理論為基礎,豐富小學生應用科學知識的實踐經驗。本文將從組織科學探究實驗、組織科學綜合實踐、鼓勵科學發明創造三個角度分析小學科學教師如何才能有效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雖然我國教育部一直都提倡將科學課程納入小學課程管理體系之中,但是有相當一部分教師為了“應試”這一教學目的錯誤地剝奪了小學生學習科學知識、參與科學探究的學習權利,出現了文化課程擠占科學課時的不良問題。即便是在科學課程教學中,教師為了省事、加快教學節奏,也自發地以理論知識灌輸教育作為組織科學活動的基本形式,導致小學生無法通過有效的科學探索豐富自己的科學儲備。最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以學生的終身發展為基礎,提出了實踐與應用這一教學改革,鼓勵教師放權于學生,讓小學生在大量的科學實踐中享受學好科學知識與展開科學發明的快樂,形成熱愛科學、相信科學、敢于創新科學的良好意識。
科學本身就是以實驗為基礎的,每一個科學家所得出的科學結論與科學概念都需要經過大量的實驗檢驗。因此,組織科學實驗便成為我們訓練與提升小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基本方式。但是,為了優化小學生的科學素養,教師應該以探究實驗為主,即讓小學生自主設計科學實驗方案,操作科學實驗設施工具,鼓勵小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驗操作行為展開科學推測,得出科學結論。
就如在“種子發芽實驗(一)”一課教學中,筆者鼓勵小學生自主準備兩個綠豆種子,思考綠豆種子發芽的客觀生長條件。通過前期的科學學習,小學生猜測綠豆種子發芽需要水、溫度、陽光與土壤,而有一部分小學生認為綠豆屬于水生植物,可以直接利用水培植技術促使綠豆發芽。于是,筆者便鼓勵小學生以科學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想,在教室內為綠豆種子選擇最適合它發芽的生長環境。由于綠豆種子發芽的過程是比較長的,所以筆者將本班學生分組,輪流負責照顧綠豆種子,觀察綠豆種子的發芽情況。為了加快綠豆種子的發芽速度,小學生也可以想辦法改變光照、溫度等客觀條件,觀察自然環境對綠豆種子發芽的具體影響。
提升小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方式多種多樣,綜合實踐活動便是最為重要的一種教學手段。在應用科學知識的過程中,小學生的實踐行為有很多,比如整理科學知識或者某個問題背景資料、閱讀已有科學結論、提出科學問題、整理科學數據等等,科學探究實驗只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環。如果說從小學生的全面發展與綜合進步來說,小學科學教師還要通過科學綜合實踐活動豐富小學生的實踐行為,盡最大能力補充小學生解決問題的學習經歷。
就如在“怎樣得到更多的光和熱”一課教學中,筆者便鼓勵小學生們在課后自主調查我國現代科學技術中關于收集光照與熱量的科技發明,閱讀這些科技發明的工作原理,以科學知識解釋這些科學技術發明的一般規律。比如,有的小學生學習了太陽能熱水器在吸收光照與熱量時的工作原理,有的小學生則分析了太陽能電池、手表、充電寶、電風扇等工作原理,以興趣小組拆解與探究了這些生活用品的光熱工作過程,拓展了自己的科學探究范圍。
科學發明創造是培養小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高階教學目的,許多小學生由于自身科學素養無法達到相應水平而無法完成科學發明任務。但是,每一個小學生都有實現發明創造的可能性。我們要相信每一個小學生,鼓勵小學生及時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與學習經驗展開科學發明,讓小學生在實踐中意識到每一個科學結論與科學發明得來的辛苦與不易,引導小學生通過科學發明繼承嚴謹、不畏失敗等科學精神。
就如在“減少對土地的侵蝕”一課教學中,我們班有一部分科學素養較高的學生認為人們大量使用化肥是破壞營養成分的“真兇”,認為減少對土地的侵蝕有兩條出路:一條是研究出對土壤沒有傷害的新型化肥;一條是研究出一種可以化解化肥不良因素的新物質。于是,筆者便鼓勵小學生自主根據這兩個科學想法展開發明創造,通過有效的科學實驗分解常用化肥的成分組成,調查能夠分解這些不良成分但是依然能保證化肥功效的科學因素,由此展開科學發明。雖然小學生的科學創造不一定能取得成功,但是筆者依然鼓勵學生勇敢地按照自己的想法發明創造,保護了小學生的求知欲。
總而言之,科學是優化小學生綜合素質的基本科目,關系著小學生的智力發育與思維發展,培養小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也是為了讓小學生掌握應用科學知識的動手能力,培養小學生舉一反三與學以致用的能力提出的。小學科學教師應該豐富科學實踐活動,以多種多樣的學生操作,切實達到提升小學生動手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