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晨 鐘絲佳

摘要:近年來,湖北省響應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斷推進農村普惠金融的建設,面向三農、立足市縣域,提升湖北農村金融服務,全面促進湖北農村經濟發展。湖北省農村金融普惠程度有了一定的提升,但仍存在農村服務供給與需求不平衡,農村金融體系功能不完善等問題。本文首先介紹了農村普惠金融的相關概念,并分析了湖北省農村特別是貧困老區的普惠金融建設現狀及農村居民通過普惠金融獲得的收益發展,對湖北農村普惠金融的影響農村普惠金融的因素進行分析。基于湖北省情得出湖北農村普惠金融發展的制約因素,總結提出推動湖北農村普惠金融創新發展的建議。
關鍵詞:農村金融? 普惠金融? 金融創新
一、農村普惠金融概念
普惠金融是近年來提出的新理念和實踐模式,普惠金融能全方位的為社會各階級,所有群體提供金融服務,包括低收入人群,貧困階級,殘疾人,老年人等全部特殊的群體。普惠金融倡導金融普及性,即金融服務應惠及普遍大眾,普惠金融沒有固定的模式,而是一種理念,不同的地區能根據不同的地區性,做到對不同階級特別是農村居民的金融普惠。普惠金融的服務對象能夠在任何時間地點便捷的享受金融服務。
雖然我國在2013年才提出普惠金融這一概念,但之前針對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的政策扶持一直在進行當中。2018年2月,指導“三農”工作的第15份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明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解決錢從哪里來的問題,普惠金融重點要放在鄉村。因此農村普惠金融要改變以往傳統金融服務把邊遠地區,農村居民排除在外的局面,創新的為農村居民提供針對農村居民經濟狀況的產品。
二、湖北農村普惠金融現狀分析
湖北省是一個有著2666萬農村常住人口的農業大省,省內各縣市金融發展情況各不相同,部分山區、偏遠鄉村缺少金融機構網點,機構配置的碎片化也是一大問題。湖北省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山區面積占到全省總面積的80%以上,交通的閉塞導致大量金融機構于上世紀90年代大量撤出農村,導致農村地區最基本的存取款業務變得十分困難。但湖北位于長江上游,是中部崛起帶的核心,能夠對周邊各省的經濟起到強大的影響和輻射作用,有承東啟西,接南轉北的戰略支點作用,湖北作為中部農業產業大省,發展湖北經濟,提高普惠金融水平顯得至關重要。
(一)湖北農村金融機構發展現狀
目前,湖北省不斷加大對于金融機構網點的投入,農村信用合作社的營業網點增長到2128個,用于解決居民儲蓄業務的存取款設備達到4026臺,同時農商行惠農金融服務點共建立2萬多個,基本能夠覆蓋全省大部分農村,隨著移動終端在農村的普及,移動支付手段也在農村被大量使用。湖北省部分鄉鎮受地理環境限制,交通閉塞,信息不發達。尤其是在湖北省貧困地區例如恩施州,擴大構建金融服務網點恩施農商行在88個鄉鎮開設小額扶貧貸款網點,以銀監會“三大工程”為指導,打通農村服務的“最后一公里”。
(二)湖北省農村金融產品單一
基于湖北經濟年鑒研究結果顯示,湖北省地區的農村金融產品僅限于銀行和保險,而主要的農村金融業務也只集中在存款,匯款和貸款業務,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村居民也越來越需要除了存款,貸款外的理財,咨詢和保險金融業務,所以要不斷提供更加多樣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滿足不斷發展的農村居民對金融服務的需求。例如2015年以來,恩施州各機構先后研發、推出40余種金融支持精準扶貧創新產品。全州已建2161個普惠金融網格化工作站,金融服務網格覆蓋率達到89.4%,城市居民社區建檔面達到78%,農村建檔面達到90%,共建立信貸檔案35.87萬份,授信金額44.89億元,發放貸款42.58億元,布設POS機等電子機具4798臺,為“三農”及貧困戶提供存款、結算等金融服務17.2萬人次。同時,小康卡作為全省第一個專門為農民設計的信用卡面向廣大農民開放,小康卡讓客戶在授信期內不需要抵押擔保,純靠信用進行借款,還款后幫助農民建立信用。
三、制約湖北農村普惠金融發展的因素分析
(一)農村人均收入水平影響普惠金融發展
2016年湖北省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2725元,位居中部六省第一名增速7.4%。所以中部六省中,湖北處于普惠金融發展的第一梯隊,但湖北省村鎮居民收入也會受到天氣等自然氣候的影響,作為農業大省,災害損失對村民收入的影響也不容小覷,例如2016年湖北省農業面臨著罕見的洪澇災害,勢必會影響農村居民的收入,從而導致存貸款率的下降,影響普惠金融的發展。
(二)省級農村普惠金融政策影響當地普惠金融成熟度
政府的政策支持在普惠金融發展中的作用十分重要,根據普惠金融發展水平較高的省份的經驗來看,政策的支持提高了小微企業和農民獲得的金融服務的質量,金融環境得到改善。隨著國家不斷強調普惠金融的發展,普惠金融的發展引起了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銀行作為傳統金融機構開始加大鄉鎮一線營業網點的開設,新型的金融產品不斷的投放到農民手中包括儲蓄,匯兌,保險等多樣化的金融產品。例如創新適合“三農”發展的新的信貸產品,信貸模式和體制,如“農戶聯保貸款”、“行業協會+聯保基金+銀行信貸”、“公司+農戶”、“公司+基地+農戶”、“專業合作社+社員聯保+銀行信貸”等貸款模式。
湖北省應通過減少貸款審核流程、放寬貸款額度及降低貸款利率等方式真正地服務于“三農”以及農村小微企業貸款。而幾年來新興起的p2p等互聯網金融模式為我省農村的金融發展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各省對農村金融基礎設施的投入,包括交通的發達程度都會影響農村普惠金融發展水平。而湖北省政府對農村居民有財政,稅收,貨幣等相關的政策配套,特別是提高對農村普惠金融的補貼力度和財政補貼范圍,與傳統金融服務提供差異化的政策。
(三)村鎮信用水平影響農村普惠金融水平
多年來,非標準化、農業周期長、資產抵押物不足、信用數據缺失等系列問題,是“三農”業務中似乎揮之不去的痛點。雖然我國是農業大國,但在農村征信體系方面卻似乎始終面臨著“難于上青天”的困難。據業內資料顯示,目前,我國農村人口有央行征信的僅為25%左右,而進行信用評定的僅為18%。針對農村居民抵押物缺乏等難題,土地作為農民抵押的主要抵押物,也應提高農村土地的市場化,同時由此可見,“個人信用體系的不完善就首先將農村金融發展給絆住了。這還不算,農村基礎設施不完善、金融和信用意識淡薄、借款業務開拓需線下為主等挑戰,無疑將大大提高農村金融服務成本,使得農村金融開展壓力劇增。”業內人士認為。與此同時,除風控成本外,這對農村金融如何實施有效風控也提出了不小挑戰。
四、提高湖北農村普惠金融水平的對策
(一)增加金融機構服務網點數量
截止到2017年湖北省小型農村金融機構數為2151個,相關金融行業的從業人數也達到了30703人,資產總額為9099億元。村鎮銀行基本實現了村鎮全覆蓋。金融機構多,金融服務從業人員多自然會導致農村金融機構能最大范圍的輻射到村鎮居民。還應提高鄉鎮網點的ATM機數量,pos機刷卡消費覆蓋面,不斷推廣手機支付,電話支付,網絡支付等各種新型支付手段,提湖北省村鎮居民的支付便捷化程度。除了增加金融基礎設施配置,還應發揮各個地區的主動性,加強金融知識的宣傳教育,持續培養農村居民的金融意識,包括建立高效的金融交易,網絡服務平臺和金融中介服務機構等廣覆蓋的普惠金融服務體系。
(二)提高村鎮信用水平,加強監管和激勵政策
建立有效的信用體系,也是提高普惠金融服務水平的重要因素,普惠金融的發展離不開農村信用環境的保障,促進信用信息共享。還應對客戶的交易往來,信用歷史進行系統的記錄,按信用等級放款,降低信用問題造成的收款成本。重視客戶互動評價,加強各種數據文本的采集。例如同為中部六省之一的湖南,率先提出在全國設立“湖南信用網”。關于加強監管和激勵政策,村鎮可以組織領導小組對各金融機構進行交叉相互評價,現場檢查,評價結果和機構服務人員的競聘履職掛鉤。對先進的村鎮金融機構和服務人員給予一定的獎勵,激勵工作人員更負責的為村鎮普惠金融人服務。并且也要對鄉鎮居民進行信用普法宣傳,打擊違法集資和金融詐騙等不法行為。
(三)提高法律法規保障農村金融環境
完善法律環境是提高農村普惠金融市場穩定的重要因素,部分農村金融客戶信用意識缺乏,各金融機構壞賬居高不下,制約了農村金融機構的發展,影響了我省農村普惠金融的發展步伐。目前湖北省農村金融惠農法律法規還不夠完善和健全,湖北省政府首先應建立普惠金融相關的政策法規體系,健全監測評估的體系,加強對金融機構的監管,切實保障農村金融發展。
首先應加強農村金融法律知識的普法宣傳,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媒介環境,定期向農民開張有關普惠金融知識的教育,例如民間信貸知識,保險理財,線下支付,和反假幣等金融知識宣傳。
還應暢通金融訴訟的解決通道,加強金融訴訟勝訴的實施程度,建立健全各種仲裁糾紛的解決通道,提高農村居民的金融防范意識。最后要建立風險防范的意識,要嚴厲打擊農村金融違法行為,特別是對以欺詐,高利貸方式破壞農村普惠金融發展的行為。
參考文獻:
[1]馬小芳,梁凱豪.湖北省農村普惠金融測度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6(24):73-75.
[2]蔡洋萍.中國農村普惠金融發展的差異分析——以中部六省為例[J].財經理論與實踐,2015(6):31-37.
[3]謝升峰,路萬忠.農村普惠金融統籌城鄉發展的效應測度——基于中部六省18縣(市)的調查研究[J].湖北社會科學,2014(11):59-64.
[4]楊伊,高彪.互聯網金融推動農村普惠金融發展實證研究——以江西省為例[J].武漢金融,2017(8):18-22.
[5]徐力.構建我國普惠農村金融體系初探[J].北方經貿,2015(11):17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