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路瑤 趙亞明
摘要:在國外經濟環境不確定性加大、國內經濟發展邁入新時代和改革開放40年之際,黨中央從戰略高度出發,提出全面推進金融開放的發展思路,彰顯了新時代黨中央深化改革和對外開放的決心與信心,為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和金融穩健發展創造條件。隨著漸進式開放進程的不斷深入,以及相關開放舉措的出臺,中國將進一步通過放寬外資進入限制、實施準入前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等模式,努力構建一個開放包容的現代化金融體系,全面提升新時代中國金融業的核心競爭力。
關鍵詞:新時代 金融開放 原因 進程 舉措
1978年以來,在中國特色漸進式改革開放的推動下,中國經濟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經濟總量躍升至世界第二。然而,經濟增長自身具有螺旋式上升的內在特點,隨著國內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國外美英等奉行貿易保護主義的“逆全球化”戰略,內外環境變化加大了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考慮到改革開放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旋律,而金融業又在服務實體經濟和連通內外經濟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進一步保持金融穩健和對外開放、持續改革和防范風險,就成為新時代中國經濟深化改革開放的重要內容。
一、新時代加快推進金融開放的主要原因
具體來看,新時代加快推進金融開放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加快金融開放是彰顯黨中央改革使命的發展需要
近些年,許多曾經奉行自由開放戰略的國家,為一己之私利扛起貿易保護主義大旗。例如:2015年英國宣布脫歐,這一舉動與全球化的發展大趨勢背道而馳,盡管暫時擺脫了歐盟沉重的移民包袱和債務負擔,但是從長遠來看,脫離歐盟,僅巨額關稅將極大地阻礙未來英國的發展。2017年美國宣布退出TPP,并針對一系列貿易國出口商品,推出大幅度加征關稅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嚴重違背維護世界開放包容的原則。
與上述國家形成顯明對比,中國作為負責任的世界大國,在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再次向全世界傳遞出持續改革開放以及試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發展方案,這表明中國的領導核心對于新時代繼續深化改革開放,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習總書記多次強調,要以更寬廣的視野、更高的目標要求和更有力的舉措推動全面開放,要加快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加快培育金融新業態和新模式。因此,加快推進金融開放,進一步彰顯了中國的領導核心對于深化改革和開放的決心與信心。
(二)加快金融開放是適應中國進入新時代的戰略需要
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習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進入新時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重大政治判斷不僅揭示了現階段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特征,同時也為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指明了方向。金融是經濟發展的核心推力,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后對金融業提出新要求,進一步加快推進金融開放,完善金融制度和金融體系建設,發揮好金融調節市場經濟資源配置作用,成為新時代滿足人民實現美好生活需要和促進經濟均衡、充分發展的重要保障。
改革開放40年,中國經濟增長由高速向中高速轉變,經濟發展模式由傳統追求規模向注重質量轉變,與當前轉型期經濟發展模式相匹配,金融發展必然要求打破傳統模式,由局部開放逐步向更大程度的全面開放轉變。隨著中國綜合國力提升,人民幣加入SDR邁出國際化重要一步,繼續推進金融開放,成為配套中國倡導的構建命運共同體,完成黨中央戰略布局的關鍵環節。因此,無論從國內經濟發展,還是從強化大國地位來看,加快推進金融開放,都是適應中國經濟社會進入新時代的戰略需要。
(三)加快金融開放是滿足中國產業轉型升級的現實需要
改革開放成就巨大,但在產業發展方面,仍面臨著轉型升級的現實需要。2017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當前中國經濟發展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傳統產業發展模式存在落后產能過剩、高新技術創新不足和經濟與金融資源錯配等問題。為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習總書記指出要進一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走高端化、綠色化、集約化的產業轉型之路,力求通過“三去一降一補”等政策,減少扭曲和錯配,優化資源配置,降低金融風險,平衡供需關系。完成上述目標,從金融視角切入顯得尤為重要,一方面金融開放能夠提升金融配置資金的效率,通過有效管理金融風險,引導產業轉型升級;另一方面,金融開放有助于完善中國金融基礎制度建設,改變傳統金融開放不足的弊端。
此外,與對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相對應,“一帶一路”戰略則是通過充分利用海外市場的發展機遇,優化國內產業的轉型升級。“一帶一路”是一個開放的、讓世界共享中國經濟發展成果的重要平臺,這一平臺良性運轉的核心關鍵,離不開中國金融的對外開放。因此,無論對內完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還是對外倡導“一帶一路”發展戰略,加快推進金融開放,都是滿足中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現實需要。
(四)加快金融開放是提升中國金融發展水平的內在需要
金融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核心,完善金融體系建設是促進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十八大以來,中國金融改革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金融體系不斷完善,尤其是在金融監管和金融調控體系方面,逐步與國際接軌。
但是,在金融體系建設方面,仍然與美英等國家存在較大差距,面臨資金配置效率低、融資結構不平衡和杠桿集中度高等問題。因此,在十九大報告中,黨中央明確指出金融發展的核心是建設現代化金融體系。金融體系要從過去關注規模轉向注重質量,金融功能要從傳統“動員儲蓄、便利交易和資源配置”,拓展到“公司治理、信息揭示和風險管理”。綜上,在國企、財稅和會計等配套改革的條件下,金融開放不僅能促進跨境資本自由流動,降低資金成本,而且還能促進國內金融體系的建設,進一步提升金融業的風險管理能力。所以,加快推進金融開放,也是提升中國金融發展水平的內在需要。
二、新時代加快推進金融開放的進程及舉措
具有中國特色的漸進式經濟金融開放路徑,始終建立在堅持以黨的領導為核心的基礎之上,要在經濟和社會可承受的范圍內穩步推進,這是改革開放40年積累的寶貴經驗。因此,在經濟和金融改革開放的進程中,中國始終根據不同發展階段的需要,逐步推進、穩步實施。具體來看,目前中國在金融領域的對外開放,主要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1978年改革開放到2006年,這一階段是中國金融推進對外開放的準備階段。從1978年到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WTO),中國金融對外開放進入摸索期。加入世貿組織后,根據世貿組織的原則,中國金融的對外開放進入5年緩沖期,在此期間,中國實行了一系列過渡性措施。例如:國有商業銀行實行改制,剝離不良資產,注入資本并引入戰略投資者,推動銀行上市以接軌國際金融市場。資本市場實行股權分置改革,保護投資者利益,為證券市場的建設奠定了基礎。此外,2002年證監會頒布實施《外資參股證券公司設立規則》,允許外國證券公司通過設立合資公司,在擁有不超過1/3少數股權的前提下,從事中國A股、B股、H股以及政府、公司債券的承銷、交易和基金的發起等。到2006年12月,中國金融開放的過渡階段到期,標志著中國完成金融領域推進開放的準備工作。
第二階段,從2007年到2017年,這一階段是中國金融推進對外開放的試水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國政府出臺一系列落實金融開放的法律法規,不斷推進金融開放的步伐。中國證監會在2007年和2012年兩次修訂《外資參股證券公司設立規則》,將外資擁有不超過1/3少數股權的規定修改為不超過49%。2017年11月,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宣布中國將進一步加快金融開放,通過將《外資參股證券公司設立規則》轉變為《外商投資證券公司管理辦法》,修改了一系列內容,包括允許外資控股合資證券公司,逐步放開合資證券公司業務范圍等。
第三階段,即從2018年開始,這一階段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宣告進入新時代以后,全面深入推進金融開放的實施階段。2018年在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中,是具有劃時代的一年,這一年黨中央召開十九大,為今后若干年的經濟改革指明了方向;這一年中國實行改革開放40年,是中國總結改革經驗、繼續推進對外開放的關鍵一年。在新時代、新起點和新使命的引領下,中國正掀起一場更大范圍、更高層次和更強力度的金融開放措施。
具體來看,目前已落實的金融開放舉措共有六項:一是取消銀行和金融公司的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內外資將一視同仁,允許外資銀行在境內同時設立分行和分支機構;二是將證券公司、基金公司、期貨公司、人身保險公司的外資持股比例上限放寬至51%,三年以后不再設限;三是不再要求合資券商的境內股東中至少有一家證券公司;四是為進一步完善互聯互通機制,將互聯互通每日的交易額度擴大4倍;五是允許符合條件的外國機構投資者來華經營保險代理業務和保險公估業務;六是放開外資保險經紀公司的經營范圍,與中資機構保持一致。
此外,正在穩步推進的金融開放措施包括:一是鼓勵在信托、金融租賃、汽車金融、貨幣經紀、消費金融等銀行業金融領域引入外資;二是對商業銀行新發起設立的金融資產投資公司和理財公司的外資持股比例不再設上限;三是大幅度擴大外資銀行的業務范圍;四是不再對合資券商的業務范圍單獨設限,內外資保持一致;五是全面取消外資保險公司在設立前須開設兩年代表處的要求。
總體上,在確保金融穩定的前提下,中國將進一步開放金融服務業,全面實施準入前國民待遇與負面清單模式,通過放寬外資進入限制,豐富外匯市場、完善資本市場“滬港通”“深港通”以及積極推進“滬倫通”等舉措,倒逼中國金融快速成長,全力構建一個面向未來、開放包容的金融競爭環境。
綜上,在全球經濟發展面臨更多不確定性,在中國經濟實行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黨中央再一次明確傳遞了新時代中國將繼續堅持對外開放政策不動搖的發展思路。尤其是在金融領域,加快推進開放,成為進一步落實黨中央提升中國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決策,是下好一盤具全球性戰略部署、對未來影響深遠之棋局的重要環節。因此,加快推進金融開放,不僅彰顯了新時代黨中央領導核心對于深化改革開放的決心和信心,而且也為國內產業轉型升級和構建開放包容的現代化金融體系創造了條件。
參考文獻:
[1]張明.金融開放中的潛在風險[J].中國金融,2014(07).
[2]李波,宋尚恒.漸進金融開放、“倒逼機制”與中國財政改革[J]. 經濟體制改革,2014(07).
[3]埃德溫·杜魯門,沈仲凱.中國可放緩金融開放的步伐[J].國際經濟評論,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