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教育改革的推進與素質教育的推廣,小學階段的道德與法治課程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道德與法治課程的主要目的是培養與提高學生的法制觀念與思想道德意識,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道德與法治課程與生活實踐存在著密切的關聯,是培養學生健康行為習慣、優良品德修養,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有效途徑。教師主要對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探討了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心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11-0062-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1.052
小學階段,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形成,所以這一階段是學生品德培養的關鍵階段。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在于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這對于學生未來的學習、日常生活乃至于工作,均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
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小學教育階段的一門重要課程。在素質教育理念下,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且由于其和社會實踐生活息息相關,因此,已經成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陣地。
為實現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有機滲透,教師應從教學設計、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等多個方面入手,以學生的個性特征及心理發展情況為根據,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因材施教,以健全學生的人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目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受到了全社會的高度重視,眾多研究者紛紛對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現狀進行了分析與研究。但研究發現,我國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約有10%~30%的小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負面心理,如焦慮、煩躁、心理壓力大等。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缺乏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確認識與重視
長期以來,小學教育比較重視學生的成績,而忽視了對學生個性發展及心理健康問題的重視,甚至沒有正確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對于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性[1]。很多教育者認為,只要設置了心理課,便是完成了心理健康教育,而不夠重視心理課的教學效果,導致心理課變成了學生的活動課。另外,學校也沒有能夠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各個學科的教學中去。正是因為缺乏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確認識,才導致心理健康教育與社會實踐脫節。
(二)存在諸多不可控因素
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小學生獲得信息與知識的渠道日益增多,從而增加了諸多不可控因素。目前,小學生心理健康知識的來源除了課堂之外,還包括書籍、電視節目、板報、學校活動、網絡以及父母的教育等。其中,網絡是小學生心理健康知識的主要來源,也是不可控因素最多的來源。網絡的開放性,導致很多負面、錯誤的心理健康知識廣泛傳播,而單純依靠學校的力量,難以對其進行有效的控制。
(三)心理健康教育力量薄弱
心理健康教育的起步較晚、師資薄弱,且不夠受重視。雖然大多數學校設置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但卻缺乏專門的心理活動室及專業的教具、學具,而且多由非專業的教師擔任心理輔導教師,這些教師缺乏對心理健康知識的了解,需要顧及其他學科的教學,因此難以實施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無法充分發揮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2]。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學科特點不夠明顯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國的發展時間較短,因此很多學校不夠了解心理學科。與其他學科相比,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著很大的不同,無法直接改善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學生存在明顯的個體差異性,且身心發展呈階段性,因此,不能單純地以學生有無變化、心理有沒有得到改善為標準,來對心理健康教育進行評價。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心理健康情況
為了更好地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去,教師應積極提高自己的專業能力與綜合素質,不斷豐富自身的知識儲備,提高自身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確理解與認識,認真研究、分析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與法治課程之間的關系,并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與教學水平。除此之外,教師還要做好榜樣,發揮言傳身教的教師職能,為學生做出良好的表率。
教師在日常工作過程中,應加強對學生各種行為舉止的觀察,并要透過現象看本質,以充分了解、全面掌握小學生現階段的心理健康狀況,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心理適應環境。這個環境應該是和諧的、平等的、互助的、有愛的[3]。
在全面掌握學生心理健康情況、了解學生心理動態變化情況的基礎上,加強師生之間的有效交流,進行情感對話,創建和諧、平等的教學氛圍。與此同時,教師還要以學生的興趣愛好、性格特征以及心理狀態為根據,合理選擇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以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占據著主體地位,教師應當扮演引導者的角色,充分給予學生支持與鼓勵,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主動學習,并要積極給予肯定。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師應充分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個人隱私,對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給予重點關注,加強與學生的交流和溝通,幫助學生減輕心理問題。
(二)深入挖掘教材,把握道德與法治課程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點
教材是教學活動的載體,也是開展教學活動的主要依據。與其他學科課程相比較,道德與法治課程比較重視學生的價值觀目標以及情感態度,重點在于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仔細研究心理健康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相關教材,并嘗試著將心理健康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材整合起來,尋找兩者之間的融合點[4]。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明確心理健康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之間的共同教學目標,找出兩者的契合點,并將其當作教學的切入點,以實現心理健康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完美融合。
例如,在對《小學生活真快樂》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通常將“熟悉校園生活,遵守學校生活常規”作為教學目標。但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之后,教師可以將教學目標設定為“體驗學校生活樂趣,學會講禮貌、守秩序,學會與同學相處,在同學陪伴中感受同學的溫暖、體會成長的意義”。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借助生活化的教學案例,以拓展學生的思維、豐富學生的認知,以更好地引導學生體會校園生活的樂趣,從而提高學生對校園、對學習的熱愛之情。
(三)以學生的性格特征與身心發展規律為根據,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
小學生的心智尚未完全成熟,處于人生發展的初級階段,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尚未完全形成,且自控能力、自覺性以及自主性等均不夠健全、完善,但與此相對應的,小學生的可塑性非常強[5]。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在傳統“滿堂灌、一言堂、填鴨式”的教學模式下,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的地位,難以獲得真正的情感體驗。基于此,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之后,開展教學設計的時候,教師應以學生的性格特征與身心發展規律為根據,靈活選擇教學手段,以促進學生心理、情感的正向發展。
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特點進行分析,其是一門綜合性、開放性的學科,主線主要是學生的生活,教學活動設計中,不可過于拘泥于形式,而應當根據學生的年齡段來進行科學的設計。
首先,小學低年級段的學生,年齡相對較小,缺乏生活經驗,因此,在教學設計中,可以構建生活化的情境,在為學生傳授生活常識的過程中開展積極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能夠盡快適應學校生活,體驗到校園生活的樂趣[6]。
其次,由于在低年級段已經做好了相應的鋪墊,因此,對于小學中年級段的學生,可以設置一些小組討論活動、小型情景活動或群體活動。教師要給予學生相應的指導與幫助,這樣,可以使學生通過親身參與情感體驗,以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入。
再次,小學高年段的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生活經驗,且認知水平與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因此可采取自我實踐的方式,以達到調節自我感知的效果,并在其中樹立良好的品德。
例如,在對《家庭的安全與健康》進行教學的過程中,以往多是以問卷調查的形式來了解學生對家庭的理解,但在這種形式下,書面化的反饋難以使學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與家長共同完成課外實踐任務。比如,可以讓學生做一天的小當家,負責安排家庭大掃除,了解家庭中的安全隱患。通過換位思考,讓學生領會家庭安全與健康的重要性,體會父母的辛苦,主動分擔力所能及的家務活,提高學生的家庭責任感。
(四)營造體驗式情境,調動學生的興趣,提高教學效率與效果
在以往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多采用說教式的教學方式,過于枯燥乏味,導致學生喪失了學習興趣與積極性[7]。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之后,教師可以通過營造體驗式的教學情境,如開展游戲教學、故事教學,以達到調動學生的興趣、提高教學效率與效果的目的。
首先,借助游戲情境,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體驗性學習對小學生的學習效果產生著重要的影響,有的教學內容,學生只有親自體驗過后,才能有所體會與感悟。因此,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游戲情境,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能夠深入領會心理健康教育與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目標。
例如,在對關于團結合作的內容進行教學的時候,可以設置以“同舟共濟”為主題的心理合作游戲,讓學生克服困難,體驗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在游戲活動之中,學生各司其職,履行自己的責任與義務,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塑造學生的品格,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
其次,借助故事情境,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過程中,可以選擇一些合適的故事,如歷史故事、寓言故事或者是童話故事等,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與積極性,使學生通過感悟故事中的情感與道理,來達到提高學生認知、培養學生情感的目的[8]。可以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也可以由教師講述,或者是播放相關視頻,從而使學生充分體驗故事情境。
例如,在對有關父愛母愛的內容進行教學的時候,可以以《臥冰求鯉》《沉香救母》等故事為素材,使學生產生同理心,思考父母對自己的關愛及自己對父母的情感,進而達到教學目標,并使學生對父母產生感恩之情。
綜上所述,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但目前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面臨著諸多問題,包括缺乏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確認識與重視、存在諸多不可控因素、心理健康教育力量薄弱、心理健康教育的學科特點不夠明顯等。基于此,應積極探索心理健康教育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融合之路,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心理健康情況;深入挖掘教材,把握道德與法治課程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點;以學生的性格特征與身心發展規律為根據,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營造體驗式情境,調動學生的興趣,提高教學效率與效果,最終實現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提高,以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張玉娟.農村寄宿制小學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研究[J].學周刊,2018(28):60.
[2]馮昕蕾.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滲透[J].中國農村教育,2018(16):4.
[3]徐瑩.基于積極心理學理論的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教學[J].西部素質教育,2018(16):80.
[4]曾婷婷.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J].江蘇教育研究,2018(Z5):90.
[5]王樹生.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怎樣滲透心理健康教育[J].學周刊,2018(25):70.
[6]吳翀,雒立娟,柯紅,王建平.自主、自覺、自知,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清華附中朝陽學校小學部舉行幸福村學區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展示活動[J].華夏教師,2018(19):97.
[7]王歡,雒煥國.普通學校隨班就讀學生心理健康現狀調查研究——以張掖市中小學為例[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4):105.
[8]劉磊,楊力.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問題研究——以沈陽市XX小學為例[J].教育現代化,2018(13):310.
作者簡介:陳萍(1982.1— ),女,漢族,浙江東陽人,小學高級,研究方向: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
[責任編輯 李愛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