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博
摘要:在金融抑制背景下,農村家庭面臨融資難的困境。在該背景下,本文使用中國健康與養老追蹤調查數據分析民間借貸的增收效應。結果表明:民間借貸對農村家庭收入增長具有顯著的正向作用,政府應該加強對民間借貸的重視程度,緩解農村融資壓力。
關鍵詞:民間借貸 收入增長 微觀數據
一、引言
根據麥金農和肖的金融抑制理論,金融抑制問題普遍出現在發展中國家。所謂金融抑制就是指政府通過對金融活動和金融體系的過多干預抑制了金融體系的發展,而金融體系的發展滯后又阻礙了經濟的發展,從而造成了金融抑制和經濟落后的惡性循環。在金融抑制和正規金融市場信息不對稱的背景下,中國小微企業很難獲得足夠的貸款,尤其中國農村家庭的創業者,其貸款需求更難得到滿足。而在中國農村地區廣泛發展的民間借貸,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農村家庭融資難的狀況。
二、民間借貸對收入提升的影響機理分析
民間借貸在農村的主要用途有兩種,一種是抵御風險和平滑消費,另一種是獲得創業所需要的資金。當民間借貸被用作風險抵御資金和消費資金時,其作用相當于增加了人們的福利,減少了人們日常收入用作消費的金額。這種作用能在短期內影響到農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情況,反映到數據上可能會提升村民收入水平。而當民間借貸成為正規金融的替代品,為創收行為提供資金時,它有助于幫助農民打破融資瓶頸,進行創業行為進而增加收入。
基于此,我們提出假設:民建借貸具備增收效應。
三、實證驗證
(一)為了研究驗證假設,我們設定以下模型:
其中,i代表不同的家庭樣本,被解釋變量incomei為農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關鍵解釋變量lendingi為民間借貸數額,Xi表示反映家庭特征、社區特征和金融發展水平的控制變量,包括戶主年齡、戶主學歷、家庭規模、社區商業化程度、金融發展寬度指標和金融發展質量指標。εi為隨機擾動項,β1、β2代表待估計參數。
(二)實證結果
本文應用Stata12.0對模型進行進行回歸,為探討不同控制變量對本文研究結果的影響,表1回歸(1)、回歸(2)、回歸(3)、回歸(4)是分別加入不同控制變量后的回歸結果?;貧w結果表明,主要解釋變量民間借貸的系數為正且在不同的回歸模型中均在1%的水平上顯著。說明民間借貸對農村家庭收入有著顯著的正向作用,即民間借貸有助于農村家庭的收入增長。在具體數值上,由回歸(4)可知,民間借貸每增加1000元,農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24.1元,導致其收入增長的原因可能如下:
一是民間借貸在農村的主要用途之一是抵御風險和平滑消費,即民間借貸被用來進行醫療、教育、消費等行為。這種情況下民間借貸緩解了農村居民大額消費支出的壓力,減少支出即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農村居民的收入。
二是民間借貸在農村的第二種主要用途是獲得創業所需要資金,農村家庭通過民間借貸打破融資瓶頸,獲得創業資金并進行創業增收行為,進而提高收入。
從控制變量角度出發,戶主年齡和戶主學歷的估計系數為負但在模型中不顯著,表明其對農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無顯著影響,這可能是在樣本選擇的過程中本文選取的樣本為家庭樣本,而戶主的個人信息不能代表其整個家庭的信息,所以回歸結果不顯著。家庭規模的系數為負且在10%的水平上顯著,表明家庭人口越多,農村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越低,原因可能是,在中國農村地區,家庭主要勞動力有限且收入較低,在家庭人口增多的同時整個家庭的負擔也在加重,導致其人均收入降低。就社區角度而言,社區內個體戶和企業數量系數為正且在10%的水平上顯著,這表明社區內個體戶和企業越多,農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越高。而衡量金融發展寬度水平的社區到社區居民最常去銀行距離變量系數為負且在1%的水平顯著,這表明家庭所在社區離銀行越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越高,社區內金融機構數量系數為正但不顯著,無明顯統計學含義。
四、結論
民間借貸在中國農村存在增收效應。而農村家庭規模、社區企業數量、社區銀行情況對農村家庭可支配收入亦會產生一定影響。其中農村家庭規模越大,即家庭人口越多,農村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越少。社區內個體戶和企業數量越多,農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越高。社區到社區居民最常去銀行距離越近,農村家庭享受的金融服務就越好,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越高。
參考文獻:
[1]馬光榮,楊恩艷.社會網絡、非正規金融與創業[J].經濟研究,2011(3):83-94.
[2]郭云南,張琳弋,姚洋.宗族網絡、融資與農民自主創業[J].金融研究,2013(9):136-149.
[3]馮海紅.小額信貸、農民創業與收入增長——基于中介效應的實證研究[J].審計與經濟研究,2016(5):11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