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長春 康瑜珊
摘要:習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堅持文化自信,深刻闡明了要推動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明確要求。在順應時代的發展背景下,以文化繁榮創新為新時代的有力武器,促進我國經濟的更好的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由于其高滲透力,高附加值等特性,逐漸成為發達國家競爭的焦點,成為經濟發展中的支柱產業。所以本文主要研究了文化創意產業和城市經濟發展之間的交互作用。
關鍵詞:文化創意產業 城市經濟 耦合分析
一、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現狀
改革開放前,由于生產力水平低,人民的物質和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相對簡單。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并不具備所有條件,長期發展極為緩慢。1978年改革開放后,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開始打破僵局。之后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和指導意見,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促進文化建設。
(一)市場規模
從文化產業規模來看,2007年至2016年,中國文化產業增加值呈現明顯上升趨勢,占GDP比重不斷增長,到2016年達到4.14%。雖然已經有快速發展,但是和發達國家比較起來,目前文化創意產業還不能成為我國的支柱產業。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從2007年的6455萬億到2010年的11502萬億元,產值首次超過“萬億”大關,2010年同比增長21.96%。到2016年,中國文化產業增加值達到20785億,表明中國文化產業繁榮的良好開端和健康持續的發展。
(二)行業發展規模
文化創意產業的產業結構是指文化創意產業所包含的哥哥行業的構成和比例關系,關系著文化創意產業的質量和平衡發展。從文化產業內部結構的角度看,雖然每個行業都有較快的發展。其中文化服務業發展最快,2016年,文化服務提供者的增加值占文化產業法人實體增加值的52.1%,同時文化產品制造單位,文化批發和零售業的增加值占整個產業增加值的38.6%和9.3%。中國文化產業結構比例不合理,體現為高度集約化。
二、文化創意產業對城市經濟發展的作用
文化創意產業的經濟特征包括:文化與創新的復合、高滲透性、規模報酬遞增、正外部性以及高附加值,這些讓文化創意產業不同于傳統產業,對經濟的運行模式以及經濟內部要素的集聚都起到了促進作用。文化創意產業的興起和發展將吸引資本,人才,土地,技術等各種生產要素,從而形成產業集聚,產業集聚進一步促進經濟的發展。與此同時,城市經濟的發展又會吸引更多更優質的自己聚集,形成“馬太效應”,促進更多的社會資源自然資源等的積累,為文化創意產業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城市經濟發展與文化創意產業互動交流的合理化和高效化,將促進文化創意產業和城市經濟向更高層次的良性、高效和可持續互動。
城市是人才的聚集地,城市的生活環境、生活質量、人力資本存量等都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有重大意義。我們以北京市三次產業人員構成以及高等學校在校生人數比重為分析對象,發現北京市第三產業的從業人數逐年升高,從2004年第三產業比重為65.5%到2016年達到80.1%,反應了北京人才構成的轉變,聚集了大量的高知識人才。
三、實證研究
(一)耦合的含義
耦合來源于物理學。通俗而言,就是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系統或運動相互依賴對方的一個量度。耦合系統的過程就是存在相關關系的兩者,加強或者削弱某些性質并且相互重疊,然后融合成一個整體發揮更大的作用或者共同抵御外界的危害。在借鑒國內外學者對文化產業競爭力指標體系的研究和影響力因素的探索基礎上,綜合本文對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的定義及其特殊性,構建了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
(二)耦合過程
根據前文建立的耦合度和耦合協調度模型,計算出北京城市經濟發展和文化創意產業的耦合結果,并根據前文對指標劃分的規則,分析得出北京市2004-2016年,文化創意產業和城市經濟發展的耦合協調演變過程,及所處耦合協調發展的階段。
首先城市經濟發展綜合指數U(X)和文化創意產業綜合指數U(Y),在2004-2016年逐年穩步提高,兩大系統內部要素之間相互協調發展,尤其是2012年兩大綜合指數都有較大的提升,這是由于“十二五”期間的政策推動發展。然后觀察北京市兩大系統的耦合度在0.8~1之間,且從2006年開始就保持在0.99以上無限接近于1,表明北京市13年間兩個系統的互動發展耦合性良好,耦合度水平高,要素之間互動強勁,效應明顯。
雖然耦合度模型能夠反映城市經濟發展與文化創意產業整合的一致性,但其計算結果不能反映兩個產業互動發展的整體效應和協同效應。如2004年的時候,城市經濟水平和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水平都比較低,而能計算出其耦合度卻較高的假象。但是耦合協調度不僅可以反映系統間的相互作用力的大小,又能反映各個系統自身發展的水平。因此我們觀察數據,可知耦合協調度從2004年0.013到2016年的0.99,經歷了短暫的拮抗期,然后進入較短的磨合期,最后進入協調期,耦合協調的等級逐漸由低到高,越來越好。在研究階段初期,城市經濟的發展明顯好于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此時,文化創意產業處于初級階段,剛剛開始,所以兩大系統處于拮抗期失調磨合的狀態。在“十二五”期間,國家對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視和政策的支持,同時北京市也進一步推進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使得兩大系統的耦合協調度得到提高,2011年開始達到協調狀態,在2014年達到優質協調狀態。縱觀北京市從2004年到2016年的發展,兩個系統的耦合是向著更高層次更全面的方向發展,兩者各自的發展也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因此,未來隨著國家政策的推進以及對文化產業更深的認識和重視,城市經濟發展和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都會不斷提高,并且會在更高的水平上進行耦合。
(三)耦合應用
為了更加清晰的了解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城市經濟發展和文化創意產業互動耦合的發展情況,根據上面的方法分別計算出不同省市的兩個系統各自的綜合指數,以及兩個系統的耦合度和耦合協調度。觀察數據和圖表,我們發現不同省市之間的差異比較顯著。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不平衡,東部沿海地區發展最好,其次是中部地區處于快速發展階段,不斷前進,最后是西南內陸地區發展落后且極為緩慢。
首先是京津冀地區,北京的城市經濟發展和文化創意產業明顯好于天津和河北省,北京的兩個綜合指標都超過0.6,天津和河北省均小于0.3。城市建設的不平衡,北京、天津與河北省處于的經濟階段不同,以及一些城市追求經濟利益,有大規模拆遷和大規模建設,城市地區無序擴張,廣泛發展使效率低下。
其次,也是現在發展最好的長江三角洲地區,我們可以看到江蘇,浙江和上海的發展均處于全國前列。東部沿海地區是中國最發達的地區,因此可以為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提供雄厚的資金支持。上海創意產業中心成立于2004年11月,充分利用全社會創意產業的資源,積極配合政府制定上海創意產業發展規劃和戰略。2004年至2006年,上海的文化創意產業飛速發展,離不開政策的大力扶持,以及良好的社會環境氛圍,文化創意產業進入井噴式增長,分批建立了75個創意產業集群,吸引了3000多家企業進入,特別是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時候,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優秀創意,對上海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除了上海市對周圍地區的輻射,江蘇省和浙江省也有自己文化底蘊和產業支持政策。比如江蘇省截止2018年,擁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3座和江蘇省歷史文化名城4座,擁有眾多歷史文化名鎮,足以見得江蘇省悠久的歷史,并且沉淀成豐厚的文化底蘊。浙江省也擁有自己獨特的優勢,比如浙江省有多所著名大學,打造產學研一體化,源源不斷為文化創意產業輸送人才并且將創意轉變成實際的經濟增長。
最后,我們發現不同省市之間差距頗大,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尤其是內陸地區的省市,比如西南內陸地區西藏,青海以及寧夏等,處于拮抗時期,東北地區的發展協調度不高,說明了我國部分省市區域經濟發展動力不足,以及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水平比較低。這是因為受自身經濟發展狀況的影響,這些省市的文化創意產業起步比較晚,缺乏完整的產業鏈,不僅內部行業之間的資源缺乏整合,而且產業間的合作聯系也不夠,因此現階段還是要依靠政府的發力支持,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John Howkins. The Creative Economy:How People Make Money from Ideas[M]. London:The Penguin Press,2001.
[2]Allen J. Scott. Cultural-Products Industries and
UrbanEconomic Development[J]. Urban Affairs Review,2004,39(4):461-490.
[3]厲無畏.創意產業導論[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6.
[4]胡惠林.關于區域文化產業戰略與空間布局[J].山東社會科學,2006-02-05.
[5]金元浦.當代世界創意產業的概念及其特征[J].創意產業與中國電影:2007(5):5-10
[6]Florida,R. Irene Tingle. Europe in the Creative Age[J].February,2004(12).
[7]Boccella. N,Salerno I. Creative Economy,Cultural Industriesand Local Development[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6,223:291-296
[8]張欣,高長春.世博會對上海創意產業發展作用探析[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9,26(6):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