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基于金融科技視角,對安徽P2P網貸平臺風險面臨的運營風險、信用風險、政策風險、流動性風險和技術風險進行了探討,對網貸平臺關聯方如何識別風險進行了研究,進而分析了安徽P2P網貸平臺風險控制不力的原因,最后為促進安徽P2P網貸平臺健康穩定發展提出可行的風險管控措施。
關鍵詞:P2P網貸平臺 金融科技 風險管控
安徽P2P網貸平臺成長與運營過程中一直問題不斷,但對其風險的管控卻時常收效甚微。尤其是自2016年金融科技爆發后,在合規監管壓力下,安徽P2P網貸平臺的升級與轉型發展問題更加嚴峻,并為有效管控其發展風險問題帶來新挑戰。為此,基于金融科技視角,對安徽P2P網貸平臺風險進行識別,進而分析風險產生原因,并提出可行的風險管控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一、問題的提出
安徽是P2P網貸平臺運營最活躍的省份之一,也是問題平臺爆發最嚴重的地區之一。據網貸天眼數據顯示①,截止2018年12月2日,安徽積累發生P2P網貸平臺數為212家,正常運營平臺數量為35家,分別位居全國31省市地區的第六位和第十位,但問題平臺爆發率卻高達83.49%,僅次于山東省的90.24%,高居全國第二位。雖然,因2016年8月4日《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的發布,借助金融科技手段,中國網貸平臺合規經營問題早已被提上日程。但截止目前,安徽合規經營的網貸平臺仍較少,據“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網站資料顯示②,到目前為止安徽僅有新安左右貸、德眾金融和樂金所3家平臺登陸該網站,正常披露互聯網金融信息,而其余正常運營的31家平臺仍然未能較好的披露信息。因而,居高不下的問題平臺爆發率,網貸平臺利用金融科技轉型升級的不力,已成為制約安徽P2P網貸平臺發展的瓶頸之一。
二、安徽P2P網貸平臺風險類型及其識別
(一)安徽P2P網貸平臺風險類型
一般而言,P2P網貸平臺會面臨多方面的風險,綜合已有相關研究成果,可將其歸納為運營風險、信用風險、政策風險、流動性風險和技術風險五大類[1]。
其中,運營風險是指P2P網貸平臺在運營過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風險,具體又包括運營模式風險、非法集資風險、產品異化風險、資金混同風險和保障不足風險等[2],會導致平臺無法正常運營、跑路甚至違法犯罪等問題的出現。信用風險主要是由平臺借款人因自身原因無法按約定還本付息而產生風險,它有損平臺投資人利益,損害平臺信譽,并可能致使平臺無法維持正常運營。政策風險是指國家有關P2P網貸行業的政策發生重大變革或出臺重要舉措、法律法規,所產生的P2P網貸平臺無法合規經營,而退出網貸行業的風險。流動性風險,一般則是因投資人對平臺失去信心,而選擇撤職乃至退出網貸行業,導致網貸平臺缺乏流動性而瀕臨倒閉的風險。技術風險則是因平臺運營過程中存在的網絡技術漏洞,而導致投資人、募資人乃至平臺自身利益損失的風險。
安徽自P2P網貸平臺誕生以來,一直受這五大風險的困擾。據網貸天眼2018年12月2日發布的問題平臺數據顯示,其記錄的安徽177家P2P網貸問題平臺中,平臺失聯106家,提現困難42家,暫停運用15家,警方介入4家,平臺清算和平臺詐騙各3家,而跑路平臺也有2家,近乎囊括我國P2P網貸平臺所有的風險類型,成為我國典型的網貸平臺風險高爆發地區之一。所以,安徽P2P網貸平臺,不僅面臨著多種風險,而且風險問題還十分嚴重,亟需要對其進行有效的管控,以促進安徽P2P網貸行業的健康穩定發展。
(二)安徽P2P網貸平臺風險識別
一般而言,P2P網貸不僅涉及網貸平臺自身、網貸投資人和網貸借款人等三個利益關聯方[3],而且還涉及金融監管部門、地方政府和網貸行業協會等三個利益關聯群體,他們共同形成需對安徽P2P網貸平臺風險做出識別的六大主體。而這六大主體識別的主要風險、識別的方式、識別的時段、識別的效果和識別失敗的利益損失,則可概括如下:
網貸平臺自身和網貸協會,主要依平臺經營狀況和信貸數據,對安徽P2P網貸平臺風險做出事中和事后識別,他們的風險識別效果較差,會對網貸平臺正常運營和網貸行業健康發展產生不利影響。網貸投資人,則僅能利用網貸平臺披露信息,利用個人主觀判斷方式對運營、信用和技術風險進行識別,這樣的識別方式又常常發生于事后,所以投資人常無法及時識別出安徽P2P網貸平臺風險,從而最易遭受嚴重的投資損失。網貸借款人,則僅需主觀判斷即可對信用和流動性風險做出事前識別,他們的風險識別效果極佳,即便識別失敗也僅遭受成為網絡失信人和難以獲取借款機會的損失。而金融監管部分和地方政府,通常只會依據實際發生的不良事件,通過經驗判斷對安徽P2P網貸平臺風險做出識別,他們風險識別的效果較好,但由于識別常發生在事后,所以前者會遭受社會不良輿論壓力和監管權威性遭質疑等利益損失,后者則可能發生社會金融資源配置效率低和政績考核壓力等不良后果。
總之,安徽P2P網貸平臺六大利益關聯主體,除網貸借款人能很好的事前識別風險,減小個人潛在利益損失之外,其余五大主體即便能事后識別出各自主要關注的風險,但仍然會遭受程度不同的利益損失。尤其是網貸投資人,不僅無法有效識別風險來做出風險防范或規避行為,而且一旦遭受損失,他們損失的經濟利益也是最為嚴重的,若因之進一步造成社會群體事件的發生,則還會對整個網貸行業產生不良影響。
三、安徽P2P網貸平臺風險控制不力的原因分析
網絡借貸過程中會產生道德風險等問題是正常現象,但P2P網貸平臺若大規模或大概率的發生風險,則明顯是不正常現象。通過上文分析發現,安徽P2P網貸平臺不僅存在風險頻發的事實,而且其五大利益關聯主體均無法對風險做出有效的事前識別,所以一直難以對平臺風險做出卓有成效的管控,究其主要原因,則包括如下幾方面:
其一,民營系平臺對風險的控制不規范。據網貸天眼數據顯示,安徽上市公司背景及國資背景的16家平臺有12家運營正常,而193家民營系平臺僅21家運營正常,這說明大公司背景下的安徽P2P網貸平臺對風險控制較為規范,但安徽民營系背景下的平臺對風險控制極其不規范,一些平臺自身甚至從事非法集資、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同時,上市公司系和國資系平臺,在接受銀行存管、加入行業協會和信息披露等方面較之民營系平臺也做的更好,網貸運營過程也相應更加合乎規范。所以,民營系平臺對風險控制的不規范,是導致安徽P2P網貸平臺風險頻發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二,網貸參與方利益損失難用法律手段解決。目前,針對P2P網貸的相關法律法規,仍以金融監管部門制定的行政規范文件為主,而以P2P網貸為對象的法律條文仍在醞釀中,雖然陸續發布的《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關于印發《P2P網絡借貸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中國銀監會辦公廳關于印發網絡借貸資金存管業務指引的通知》和《關于進一步加強校園網貸整治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性文件,對規范安徽P2P網貸平臺經營行為起到一定規范作用,但網貸平臺一旦發生風險問題,平臺責任難依法律予以定責,導致網貸參與方利益損失常常難以通過法律手段來得到解決。
其三,科技監管程度較低。事前或事中控制,是防范和減輕網貸平臺風險的最有效途徑,而傳統手段又難以做到此方面,所以,運用科技監管的力量十分重要。但頗為不足的是,安徽目前尚存的金融科技企業,尚無一家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安徽金融監管科技的創新與運用明顯滯后于“北上廣”地區,即便與鄰省江蘇省相比也存有巨大差距,所以,安徽P2P網貸平臺科技監管程度較低,事后監管仍是其最主要做法,從而導致難以及時有效的發現和化解平臺風險問題。
最后,網貸參與人風險意識匱乏。安徽金融產業發展慢,除省會城市合肥占據行政區位優勢外,其余城市均非我國金融中心城市或次中心城市,導致安徽金融環境相對較差,網貸參與人的風險認識因之難以快速提高。匱乏的金融知識和風險意識,致使安徽網貸參與人極易受信息不對稱引起的擠兌風險和羊群效應引起的集體非理性[4]問題影響,而難以與平臺一起充當好網貸風險管控人角色,并最終導致安徽P2P網貸平臺形成較為艱難的風險管控局面。
四、安徽P2P網貸平臺風險管控措施建議
安徽P2P網貸平臺出現和發展的時間較短,在缺乏制度化監管約束的背景下,極為容易發生風險失控問題,并最終給網貸參與人造成不可逆轉的利益損失,所以,做好其風險管控工作,尤其是將對安徽P2P網貸平臺風險管控的措施制度化十分重要,為此,本文提出建議如下:
整肅安徽P2P網貸行業,引導平臺轉型升級[5]。網貸平臺不在多而在精,雖然安徽現有35家正常運營的平臺,但部分平臺不是交易量太小就是很少發生交易行為,而處于“僵化”狀態,對此應該予以重點整肅,一方面積極引導新安左右貸、德眾金融和樂金所等優質平臺加快轉型升級的速度和質量,另一方面大力度整頓發展不善平臺和肅清問題平臺,已形成良性網貸環境,促成網貸平臺風險全面管控局面的形成。
提升金融監管科技水平,加強網貸參與人教育。積極引進“北上廣”地區金融監管科技,提高安徽省本土企業金融科技創新能力,以提升安徽P2P網貸平臺的監管科技水平,做到及時識別并防范網貸風險的發生。同時,加強網貸行業從業者和網貸交易雙方的教育,為安徽網貸行業多平培養合格的從業者和消費者,提高網貸參與人的風險控制能力。
地方政府積極發揮監管作用,地方網貸行業協會做好自律工作。地方政府是安徽P2P網貸平臺風險管控的最權威部門,由地方政府牽頭做好所在城市網貸平臺摸排和治理工作,并積極發揮地方網貸行業協會的作用,及時發布、宣傳并監督執行有關網絡借貸的法律法規,網貸行業定期開展自律性會議,均是管控安徽P2P網貸平臺風險的有效措施。
注釋:
①數據來源于網貸天眼,網址:https://www.p2peye.com/,下同。
②數據來源于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網站,網址為:https://dp.nifa.org.cn/。
參考文獻:
[1]羅斯丹、王苒.我國加強P2P風險的監管研究[J].經濟縱橫,2014(9):28-31.
[2]劉繪、沈慶劼.我國P2P網絡借貸的風險與監管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15(1):52-59.
[3]魯釗陽.P2P網絡借貸風險規制法律問題研究[J].商業研究,2017,59(3):183-192.
[4]楊東.P2P網貸風險保障金制度研究[J].廣東社會科學,2016(6):214-225.
[5]喬剛、查華超.安徽P2P網貸平臺轉型與整合發展研究[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