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相融合是教育教學發展的必然要求,在語文教學中引入信息技術,改變了傳統教學的單調與呆板,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擴充課堂容量,讓課堂教學變得有聲有色。本文結合初中語文教學實際經驗,從“多媒體課件、電子白板、微課資源、網絡平臺”等方面對信息技術環境下初中語文教學方式進行探究。
【關鍵詞】信息技術;初中語文;教學方式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相融合,是新課改精神的重要體現,也是教育教學的現實需要。信息技術全面介入教學,為初中語文教學注入了活力,為提升教學質量提供了契機。傳統教學以教師的引導為主,學生實踐操作機會較少。學生學習積極性受挫,課堂教學效果不明顯。
為了彰顯教學本質,教師要突破傳統思維束縛,對信息技術資源有正確認知。在開展教學設計時,要注意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優勢,根據教學實際和學生現實需要適時引入信息技術,將信息技術滲透到語文教學各個環節,這對激活學生的學習熱情,提升課堂交互效果有積極作用。
一、引入多種媒體,創設生動形象情境
語文是一門實用性較強的綜合性課程。語文課程中包含眾多學習資源,教學難度系數相對較大。如何激活學生學習熱情,提升學習動力,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這是每一位教師要思考的問題。
多媒體在教學情境創設、文本資源搜集、教學訓練設置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為教學活動的開展提供了便利。尤其是在情境創設方面,多媒體已經被廣泛應用于課堂教學中。教學需要個性化情境。初中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引入多媒體,利用媒體展示功能、播放功能挖掘文本資源,刺激學生多種感官,調動學生探究知識熱情和主動性,從不同角度向學生傳遞信息,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學習。
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春》,是朱自清的散文名 ?篇。作者用飽含深情的語言,謳歌了一個生機勃勃的春天,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師首先由四季引出話題,引導學生說出他們喜歡的季節并說明原因,學生熱烈討論。有的學生喜歡冬季,有的學生喜歡夏季,但大多數學生喜歡春季。這時教師順勢引入課題,利用多媒體播放春天的圖片、短視頻和配樂朗讀。
精美的春景圖片和渾厚深沉的朗讀,給學生帶來視覺和聽覺上的巨大沖擊。學生真切感受到早春的秀美景象,思維被激活,學習熱情被點燃,學生紛紛閉上眼睛回想春天的景象。這時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文本內容,在感官的沖擊下,學生感知能力和思維已然被激活,再閱讀生動優美的文字,輕輕松松地進入學習狀態。初中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文質兼美的文章,教師充分利用多媒體的展示播放功能創設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為學生營造出樂學空間,學生閱讀熱情自然迸發。
多媒體已然成為語文教學最重要的輔助手段。教師首先要對多媒體的作用有清晰認知。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對外界刺激更加敏感,更能夠建立深刻認知。因此,教師要巧妙借助多媒體豐富聲光電技術,給學生帶來感官上的刺激,營造濃郁學習氛圍,激活學生關注力,拓寬教學經緯度。其次,教師要把握媒體引入時機。初中階段,學生注意力穩定性較差,經常出現“開小差”的情況。教學伊始,教師及時引入媒體技術,吸引學生注意力,引發他們的好奇心,教學效果自然值得期待。
二、借助電子白板,豐盈文本內容演繹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電子白板被廣泛運用到了教育教學中。電子白板將多媒體計算機和黑板的功能整合為一體。與多媒體技術相比,電子白板的教學優勢更加顯著。長期以來,受傳統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語文教學方式落后、單一。傳統教學中,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演示,但在具體操作中,課件的先后順序受到限制,只能按照事先安排的先后順序呈現。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機會較少,無法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難以激活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電子白板能夠消除這一教學弊端,它能夠進行多方位展示活動,使學生的學習由被動接受變成主動參與。教師要更新教學理念,以現代教學理念武裝自己,盡快完成身份轉型,借助電子白板教學優勢,吸引學生關注力,將課堂教學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學習《最后一課》時,教師與學生一起探討語言與國家的相互關系:語言是國家最顯著的標志,不同民族有不同的語言,我們國家的母語是什么?你熱愛母語嗎?如果沒有了母語,讓你用另外一種語言進行交流,你會怎樣?教師一系列的問題激活了學生對母語的認知。初讀感知后,教師讓學生利用電子白板展示本文的故事情節。
在梳理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借助電子白板將故事的情節展現出來,有的學生還用繪畫的形式對文本內容進行補充。豐富多樣的實踐操作讓學生對文本內容產生了極大興趣,積極主動探索文本主題。電子白板對語文教學的促進作用是顯而易見的,教師要引導學生主動利用電子白板進行學習活動。在具體使用過程中,學生心智受到觸動,形象思維能力被激活,實踐操作能力得到提升,教學效率提升較快。
新課改積極倡導課堂教學轉型,尤其強調凸顯學生主體地位。在初中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必須秉承新課改精神,以現代教學理念為指導,開展教學設計。借助電子白板開展教學活動,不僅能夠豐富教學形式,還能體現學生主人翁地位。在具體操作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利用電子白板進行自主操作。通過實踐操作,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得到強化,能力得到提升,學習效果自然非同尋常。
三、開發微課資源,突破教學重點難點
微課是借助信息技術,圍繞教材中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開展教學設計的教學方式。微課主要解決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它具有時間短、內容精練的特點。初中生思維活躍,但生活閱歷相對較少,理解能力較差,思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難以深入理解語文教材內容,無法構建完整認知體系。微課以它的形象性和生動性,為學生理解文本內容提供了渠道,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
初中語文教材中選取的文章內涵豐富,意蘊深刻,每一篇文章都有其個性特征,且每篇文章都存在教學重點和難點。文本主題、結構形式、表現手法等都是教學關注的對象,也都有可能成為教學重難點。選擇何種教學方式,擊破教學重難點,這是教師需要思考的。教師要根據教學現實需要巧妙借助微課優勢,開發微課資源,以某一知識點為切點,制作視頻,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實現教學重難點的突破。
《紫藤蘿瀑布》是一篇抒情性散文,作者借助盛開的紫藤蘿瀑布,由花及人,睹物釋懷,心中的悲傷一掃而光。本文的教學難點是揣摩文本優美的語言,理解文本主旨和作者情感變化以及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初中階段,學生的生活經歷相對較少,很難準確理解作者對人生的感悟。教師首先讓學生閱讀文本,整體感知內容,然后利用微課展示文章的寫作背景:弟弟身患絕癥,全家陷入悲傷絕望之中,作者于庭院中看到一株盛開的生機勃勃的紫藤蘿花……通過介紹寫作背景,學生對紫藤羅花的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有了更深刻的感知,對人生的思考更加深刻。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巧妙借助學生好奇心,借助微課,播放制作的視頻,具體介紹文本寫作背景,學生在感知背景的基礎上再次閱讀,認知逐漸形成,體驗更加深刻,更加準確地把握了作者的情感。
初中語文教學與微課有機結合,豐富了語文教學手段,實現了教學的信息化,學生輕而易舉地掌握了學習重難點,教學效果比較顯著。在進行教學重難點設計時,教師可以借助視頻的方式開展,讓學生直觀感受文本內容,學生認知自然形成,情感自然被激活。《紫藤蘿瀑布》教學實踐中,教師從情感表達方面著手,對文本內容進行深入挖掘和分析,巧妙借助微課模式,為學生學習活動指明了方向,學生情感體驗和思維得到有效拓展、延伸。
四、搭建網絡平臺,探索訓練內化途徑
網絡技術飛速發展,它在教學中潛移默化地產生著影響。網絡教學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它不僅能夠優化學習過程,給學生帶來新鮮感,還能拓展教學訓練,提升教學效率,為學生搭建學習平臺,提供展示機會。利用網絡開展教學實踐訓練活 動,這是現代教育發展的大趨勢,也是教育教學的必然要求,符合教育發展規律和學生認知規律。網絡具有及時性、科學性、實效性的特點,不僅便于操作,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開展交流互動頻率也能增強。初中語文教學訓練具體操作過程中,教師要深挖文本中的知識點,借助網絡開展訓練活動。構建班級網絡平臺,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語文訓練方式。教師要巧妙借助信息化網絡平臺,投放相應題目,讓學生在做題的過程中領悟學習方法。
學習《陳太丘與友期行》后,教師制作了相關練習題,并將其投放到了班級信息網絡教學平臺中。學生紛紛做題。提交答卷后,教師進行網上批閱。批閱結束后,教師發現學生做題情況不佳,很多學生有粗心大意的毛病,不應該做錯的題都做錯了。為了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矯正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教師引導學生進入網絡教學平臺進行交流討論活動。
有的學生檢查同桌的作業后,在交流平臺上提出意見:“這道題這么簡單,你怎么會錯呢?題目要求找出虛詞意思不相同的選項,你明明都把每個虛詞的意思寫出來了,可還是選錯了,你一定是粗心了,下次一定要注意讀題目要求,避免出現這樣的失誤。”
學生之間相互交流,提升了訓練效率。生生交流時,教師進入網絡平臺,對學生的學習操作活動進行實時評價、監督。初中階段學生進行網絡訓練,是一種巨大的挑戰。教師適時給出規范、引導,給出問題解決的建議和方案,這對課堂教學的順利開展,學生個性特征的培養有積極作用。
網絡技術是語文教學重要促進力量,在教學中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利用網絡開展訓練活動有很強的自由度和靈活性,能夠強化教學互動,實現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多元交流互動,歷練學生思維。教師要以學生興趣愛好和學力基礎為出發點,借助網絡技術,構建網絡訓練平臺,檢驗學生學習成果,夯實語文教學內容。
初中語文教學中融入信息技術,體現的正是全新教育教學理念,為課堂教學賦予了更多信息內容,語文教學呈現出趣味化、生活化,為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快速成長奠定了堅實基礎。多媒體、電子白板、微課、網絡技術等為初中語文教學帶來了重要選項,教師要巧妙借助多種信息技術資源,創設良好學習環境。不同媒介有各自的優勢條件,教師要注意篩選。
多媒體憑借強大的播放功能能夠帶給學生視覺和聽覺上的刺激,給學生的心靈帶來強烈震撼;電子白板展示、操作功能豐富了教學打開方式,激活了學生多向思維;微課資源生動形象,以具體、直觀的內容給學生帶來切實體驗,豐富了他們的認知、情感;網絡化平臺簡單、方便、快捷,能夠給學生帶來新鮮感,對提升課堂教學效度有特殊幫助。多種技術手段激活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思維認知逐步提高,為全面打造語文素質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薛國福.信息技術環境下初中語文高效教學探究[J].新課程(中學),2016(5).
[2]馬柏山.信息技術環境下的初中語文教學策略[J].好家長,2016(11).
[3]薛 麗.信息技術環境下初中語文有效教學的實踐分析[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5(6).
[4]石換書.初中語文與現代信息技術的結合[J].學周刊,2013(5).
[5]林旭.初中語文教學模式改革的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5.
附 ? ?注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電化教育專項課題成果(課題立項號:[2017]-JKGHDHZX-082)
作者簡介:李大偉,信息技術專業,中小學一級教師,現任西平縣第五初級中學副校長。
(編輯:張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