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承德
【摘要】語文好不好,除語文修養、語文思維等以外,還與語文好習慣有關。古羅馬政治家西塞羅說:“習慣能造就第二天性。”古羅馬詩人奧維德也說:“任何事物都不及習慣那么神通廣大。”可見,習慣的影響是多么深刻和巨大的。巴金強調說:“孩子成功教育從好習慣培養開始。”自然,要學好語文,也要培養學習者習成語文好習慣。
【關鍵詞】習慣 ;語文教學;實際運用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語文好習慣是什么?一個人的生活習慣不好,自然語文也不會好。一個人的生活習慣,無外乎就是對所見的、所聞的、所為的、所感的處理方式的習慣。那么,語文習慣也就是對所見的、所聞的、所為的、所感的處理習慣。
一、所見的,要思考
看到的每一處文字都要養成去思考斟酌的習慣,也就是愛咬文嚼字的習慣。課本《衛風·氓》中,“三歲為婦,靡室勞矣。”課本注釋為:“多年來做你的妻子,家里的勞苦活兒沒有不干的。靡,無、沒有。室勞,家里的勞苦活兒。”初看到是合意順暢,但落實到具體的句子仔細推敲,問題就出來了。既然“靡”是“無、沒有”之義,“室勞”是“家里的勞苦活兒”之義,那么“靡室勞矣”就應譯為“無或沒有家里的勞苦活兒”。這樣就變成了這個婦女不干活兒,這顯然是不符合文意的,也是不符合生活邏輯的,是值得商榷的。
有一高考作文題是這樣表述的:
你對“突圍”有什么看法?請以“突圍”為題,寫一篇文章。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詩歌外,文體自選;③不少于800字。
此題是經不起推敲的。“你對‘突圍有什么看法?”這文字告訴了寫議論文;“請以‘突圍為題,寫一篇文章。除詩歌外,文體自選”,這文字又告訴你好像可以寫記敘類等其他文體。
如果讓學生都養成將看到的特別是有文字的地方都去思考一番的這種好習慣,語文不好都不行。
二、所聞的,要回味
也就是說,要養成所聽到的都要去回味它的意義、作用的習慣。記者采訪一位老奶奶。記者問:“你對在城市隨便燃放鞭炮這個問題,您怎么看啊?”老奶奶:“我還能怎么看啊?就是爬窗戶上看……”這不知是老奶奶沒有聽懂記者的言外之意呢,還是是一個諷刺。如果讓學生都養成將聽到的都去回味一番的習慣,自然對語言的感悟能力就會提升,語文也會好起來。
三、所為的,要反思
也就是對自己所做的事情,要養成去進行反思,總結其優劣得失的習慣。荀子在《勸學》中就說:“君子博學而日參省 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盧梭的《懺悔錄》、 魯迅的《一件小事》、巴金的《隨想錄》等,這些都是反思所得,形成文字而成其為文學作品。有人說: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能成為名師,但是寫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為名師。學生做錯事,老師總喜歡讓他寫一篇檢查,這些都是有道理的。
我們也可以看看我們平常的語文教學,往往會把錯誤信息多的(也就是一個題,很多都是錯誤知識信息)語音題、錯別 字題、成語題、病句題、文學常識題等,拿來給學生進行大量的復習訓練。試想,當學生在做這些試題時,無形之中就要受到許多錯誤信息的刺激,在學生知識不牢固,很多知識點似是而非的情況下,又在高度緊張的氣氛里,學生很容易將一些似是而非的錯的知識認為是正確的,且一見鐘情而深扎在心底,也可能將一些對的知識誤認為是錯的而留在腦海。這樣長此以往,反復刺激,就會得不償失。大家有沒有體會,病句題訓練得越多,好像學生也越不清楚了。
讀到高三補習了,學生還老是把“即使”錯寫成“既使”,“艱苦奮斗”還寫成“堅苦奮斗”,就是當初錯誤訓練的惡果。我想小學老師、初中老師也糾正過,高三補習還出現,可見一見鐘情,愛在心底是難扭轉的。因此,建議盡量不要進行之類的訓練為好。大家都會說,考試要考,不訓練怎么考?可反過來訓練,對的信息設置盡量多,錯的信息設置盡量少或不出現,也就是讓學生接受正確的語文知識。
英國銀行協會對職員的培訓,在培訓期間,學員們一張假鈔也摸不到,訓練時用的都是真鈔,上課時講的都是真鈔的特點。對此,專家們這樣解釋:學員們通過反復接觸真鈔,他們的手指、眼睛都習慣了真鈔的感覺,以后在工作中,一旦遇到假鈔,就會感到特別不習慣。
這對語文教學是有啟示的,盡量不讓學生去接觸錯誤的語文知識信息為好!如果我們都養成將所為的去反思其得失的習慣,無論是學語文、教語文還是干別的,都會有所收獲的。
四、所感的,要表達
也就是要養成隨時把心中的收獲感悟及時表達出來的習慣。表達就是說出來或寫出來,表達就是運用。今天學生學的知識不是少了,是缺少運用。比如背了那么多古詩文,看了那么多電視廣告標語,唱了那么多經典歌曲,可口頭表達(講話)全是土語粗話,一點也沒文學味不高雅,自然口才就不好。有句話說,是人才不一定有口才,有口才就是人才。這是有道理的。在書面表達(作文)方面,也幾乎都是口水話,一點也沒有文采沒有文化底蘊。這些就是沒有養成愛用的習慣所致。
學習語文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運用語文。趙括把兵書讀了千百遍,在紙上推演了千百遍,到了實際的戰場上,還是一個輸。說明實際運用的重要性。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人能記住聽到的15%,看到的10%,親身經歷的80%。說明行動實踐操作很重要。
英國有個叫亞克敦的人,他可以算是世界上讀書最多的人。他除了把自家的7萬冊藏書都讀遍外,還博覽群書,做了大量讀書筆記。但是,他只注意儲存知識,從不實際運用,結果終生一事無成。“讀10年語文,不如聊半年QQ。”網上這話不夸張,充分說明語文是多用出來的,不純粹是老師教出來的。既然習慣是人生的主宰,人們就應當努力求得好的習慣。
如果我們能讓學生習成所見的要思考、所聞的要回味、所為的要反思、所感的要表達的語文好習慣,語文學習也就沒那么費勁了。因語文無處不在,無處不是學語文的場所,無處不可學語文。不要老是停留在課堂學習,要習慣性地在日常生活中學習語文,特別是有文字的地方,都應留心。地名、街名、店鋪名、人名、紅白喜事的對聯、鋪天蓋地的廣告、各種會議的講話、各種活動的標識標語等等,都是我們語文學習的材料;看電視、與人閑聊、赴宴、旅游等等,都是學習語文的場所和機會,都可以將許多眼見的、耳聽的、心想的東西,習慣性地聯想到語文上來,就會觸類旁通,不知不覺學到了語文知識,也不知不覺積習了語感,語文水平自會潛滋暗長。
2015年我國女藥學家屠呦呦獲得諾貝爾醫學獎,舉國歡慶,當看到“屠呦呦”三個字時,如果我們能習慣性地想想為什么會取名“呦呦”呢,就可能聯想到《詩經·小雅·鹿鳴》中的“呦呦鹿鳴”,其意為鹿發現了美食不忘伙伴,古人認為此舉為美德,有君子之風,估計父母正借此為名。像這樣去取名和有文化意蘊的各種名稱,可以說不勝枚舉,如果都習慣性地追尋探究,自然而然就是在學語文。
我們不要一味抱怨老師講得不好,也不要抱怨語文太寬泛難學,更不要怨恨自己反應慢、記性不好,而應記住古羅馬哲學家愛比克泰德的告誡:是否真有幸福并非取決于天性,而是取決于人的習慣。
參考文獻
[1]劉志波.從習慣入手,培養中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J].課程教育研究,2018(35).
[3]曹晶.語文教學中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J].中國農村教育,2018(14).
(編輯:張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