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何指導學生寫出真實生動的作文,避免出現假、空、套話連篇,在于引導學生觀察生活、感受生活,積累素材,并且融入真情實感,深入感受,才能形成獨有的個性習作。
關鍵詞:作文教學;感受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11-0122-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1.109
怎樣寫好作文?最重要的是讓學生描述內心的真情實感,引領學生走入真實、鮮活的、接地氣的、生活化的世界中。如何引導學生化解對習作的緊張,輕松地寫好作文?我認為應先培養學生觀察生活、了解生活、感受生活的能力。唐代畫家張璪論畫,提出了“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見解,這一理念與學生怎樣感受生活、寫好文章的思路極為契合。“外師造化”就是要求我們有意識地去感受生活、留意生活。同時,要寫出好作文,還應當“中得心源”。只有心有所得,才能產生心靈的融合,作文才會富有靈魂,展示出其應有的魅力。
一、“外師造化”懂得感受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好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教師應有意識地引領學生多觀察、接觸大自然,多接觸生活,接觸身邊的事物,同時要求學生留心觀察生活中平凡細微的事物:學會用“真”“實”的筆觸去描寫真人真事、傾吐真情實感。只有這樣,學生的作文才會多一層感情,多一些色彩,多一些個性。久而久之,學生的作文也會變得鮮活起來!
(一)尋找機會,感受生活
好的故事都來源于生活。學生生活的校園、家庭之中每天都是精彩紛呈的,如果有善于發現的眼睛,生活中的細枝末節便能成就一篇好作文。記得三年級時,學校舉行“校園趣味運動會”,最刺激的一項活動是“小小運水員”,比賽過程異常激烈,運動員們全情投入合作運水,啦啦隊員奮力加油,整個場面熱鬧非凡。看學生熱情萬丈,我便趁熱打鐵,當天下午將活動過程的花絮照片展示給學生看,指導學生進行片段描寫。結果,一張張夸張的表情栩栩如生,一個個生動的形象躍然紙上,學生的描寫非常出色!有的甚至當堂就寫出整篇優秀的作文來。因此,只要有意識地多引導學生觀察生活,感受到生活中有趣的畫面,學生自然能“我手寫我心”,寫出精彩佳作,教師應該抓住一切機會讓學生成為會觀察的有心人。
(二)創造機會,豐富感受
要豐富學生的作文內容,先得豐富學生的閱歷,可以多開展相關的活動,這樣學生才能有“跡”可循。比如寫一篇描寫制作小手工的作文,為了創造機會豐富學生的感受,可配合綜合科教師利用綜合實踐活動開展相關活動。比如,本校每年都會舉行的“玉湖花樣豆腐”烹飪比賽,選手們個個化身小廚師,緊張有序地精心制作一道道豆腐美食,評委教師們翹首以盼……有了真實的活動,有了親身的經歷,學生的作文活起來了,學生情至而辭發,寫起來滔滔不絕。因此,教師應利用各種機會,盡可能地帶學生去親身感受。
如同“外師造化”,只有多感受、多體驗,學生的感受力才能不斷增強,獲取的生活素材才會不斷豐富,作文自然不愁沒內容可寫了。
二、“中得心源”善于感受
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學生情感的表現都是不盡相同的。只有放飛自己的情感,塑造獨特的個性,學生的作文才能有“亮點”,否則只會是讓人讀來厭煩的“框架文”。
(一)融入個性
學生對周圍的人、事都有自己獨特的感知,甚至有著成年人無法企及的奇特感觸。要使學生能從自己感受深刻的方面去細細體會,這樣,作文也就注入了生命力。在教學作文《我的老師》時,不同的學生與教師的接觸各不相同。有的感受到教師的嚴格,有的感受到教師的幽默風趣……在習作前,讓學生暢所欲言,進行交流。有的從教師的關懷中讀懂了愛;有的從教師的批評中感受到了教師的嚴;有的從教師的風趣調侃中感受到教師的個性;有的則從對教師的錯誤認識,到對教師的理解直至最后的“大徹大悟”。文章先抑后揚,不但寫出了愛之深,還使作文有了個性。
(二)挖掘深度
沒有深刻的感受,就談不上有深刻的主題。因此,在培養學生感受能力的時候還要挖掘感受的深度。讓學生遇事多想,多交流,組織學生暢所欲言,啟發學生往深處想,就顯得尤為重要。比如,指導寫一篇主題為“愛”的文章,如果讓學生簡單地感受親情,這是膚淺的,還有師愛、友愛,以及來自社會的愛。讓學生從自己身上去想象,聯想所有關于愛和被愛的感人事跡,最后才生成“為別人付出也是愛”的深刻感受。這樣不斷地啟發,才能抽絲剝繭,一層一層得到更深刻的內心感受,學生的認識不止停留于表面,還有螺旋上升的呈現。
(三)重視細節
扎實的作文往往注重細節描寫,能夠抓住細節進行描繪的習作往往具有深刻的感染力。比如一次綜合實踐活動“包粽子”,即可以對整個活動場面的“面”進行描寫,又可以聚焦某個同學的動作、神情進行“點”的刻畫。在教師的平時引導中,學生漸漸懂得調動各種感官去參與,久而久之,學生的感受能力便趨于細膩、深入,作文就不會僅停留于表面,而會顯得鮮活有生命。
總之,學生的寫作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提升的,需要不斷地強化,慢慢地累積。相信只要平時增強學生感受能力的培養,就會給學生作文提供更廣闊的天地,給作文奠定更堅定的基石。
參考文獻:
[1]張海文.淺談小學生語感的培養[J].教育革新,2017(7).
[2]許明輝.如何提高小學生的作文能力[J].新課程(教研),2010(5).
作者簡介:王秀秀(1980.8— ),女,漢族,福建石獅人,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研究。
[責任編輯 張宏麗]